5月31日凌晨,广州白云公安通报:微博网友“小岛里的大海”反映广州市方圆实验小学一名教师涉嫌体罚学生一事,经调查取证,发帖人刘某承认其女儿因遭体罚吐血、凌晨2时被老师威胁殴打、送老师6万元等情节,系其为扩大影响而故意编造的谎言,照片展示的衣服“血迹”实为化妆品和水,其女儿目前精神状态良好。同时,她也无法提供女儿哮喘诊断的有关病历证明。警方在调查中还发现了刘某涉嫌雇请人员进行网络炒作的相关证据。警方表示将继续配合教育部门对事件作进一步调查。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
而就在前两天,发帖人刘某将此事曝上网后,引发了网友热烈讨论,教师“刘妍”两个字高居热搜第一,上百万人对其进行了舆论攻击。
更值得深思的是,该事件在网上发酵后,有同学家长出来辟谣,称该家长平常经常辱骂老师和孩子,竟被质问“当老师的走狗,你良心不痛吗?”
另有医生发声,质疑该网友所说的病史和衣服上的血迹,也被网络暴力。
甚至警方发布这则通报后,还有网友逐句解读,表示“没有这么简单”“这个老师到底有没有体罚学生”……
当前家校关系正遭遇信任危机
不管是乡村还是城市,在近二十多年的教育体制变迁背景下,教师与家长和社区的关系越来越褪去熟人社会关系这一层次,只剩下更显正式和职业化、甚至“商品”化的教师与家长关系。
近些年来被媒体报道出来的校园负面新闻,逐步瓦解教师的形象,破坏了家校信任关系。
这些事件涉及教师“虐待”学生、教师“体罚”学生、学校食堂“安全”问题等领域。这些新闻中,有些确有其事,必须要对对学校和相关责任人依法追究责任,推动国家和政府不断完善监管制度,有些则是媒体为博眼球和点击量而编造的“新闻事件”。
有问题的教师真的那么多吗?个别教师的不当行为真的应该被放大到如此地步?
媒介对学校和教师的报道建构出了“强势学校”“不负责任的教师”“滥用权力的教师”“变态猥琐的教师”“包庇学校问题的政府”等形象,这些形象经过多年的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家长对于教师的“恶”形象心悸。国家本着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初衷,不断出台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政策,又被一些人解读为坐实了教师群体确实存在严重的师德师风问题,教师的恶人形象又在广大民众中加深了一分。
整个社会对教师的容错度降低了
家长与老师之间出现信任危机后,对教师的容错度也降低了,一旦发生校园安全事件,会倾向从学校和教师身上归因。来自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学校安全风险防控机制研究”课题组的一组数字令人深思:
通过对29个县区的1596位校长、76811位家长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校园安全事故一旦发生,94.2%的校长选择需要家长的理解,远高于其他选项;而41.4%的家长认为学校一定有责任,85.8%的家长会去找班主任,79.5%的家长找学校领导,23.8%的家长会去找政府。其中,即使能得到全额赔偿,也只有23.6%的家长觉得满意。
当前家长对于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的意愿越来越强烈,对于学校管理的透明化要求越来越高。互联网时代信息的快速传播对于学校的应急事件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具体的学校来说,家校关系的范围已经超过了实体意义上的家校关系,互联网带来的信息的快速传播所产生的“移情”作用,将与学校没有实体关系的广大民众也纳为家校关系中的家长一方。学校发生应急事件,必须尽快地妥善处理,回应社会和家长的关切,否则就可能导致公众焦虑情绪累积,发酵成更大的事件。
媒体为“蹭热点”,消费教师“负面新闻”
类似事件中,有些倾向值得我们警惕:媒体和公众是监督教育,还是审判教师?媒体的报道足够客观公正吗?媒体真的是关注教育,关心孩子成长吗?而这样的事情是个例吗?
媒体确实在监督教育,但不排除部分人就是在“蹭热点”,消费教师“负面新闻”以谋取私利。
而且这样的事件并非个例,不少新闻都抓住教师的一些失误和错处并有意放大。比如“将大学教师指导学生撰写论文,但发表时未署学生名”的事转换为“教授抄袭学生论文”。该教授行为确实有问题,但是上升到“学术造假”的性质与“合作撰写但不署学生名”的性质却有区别了。而这种放大教师过错的报道,带有诱导性质和倾向性的语言,是在监督教师、监督教育方面的作用大,还是更多地消耗了公众对高校教师的信任,损害了高校教师的群体形象呢?
媒体一时的报道,对教师职业形象的损害可能是持久的。许多事件的后续辟谣和澄清可能根本不会有多少人关注,但是对教师的质疑和不信任的观念却留在了部分人心中。不是每个人都有较强的辨别能力,将个别当做整体,由少数上升到整个行业的人不在少数。
教师不是你的敌人,而是你的队友
全国1600万的教师队伍里,如果大多数都道德败坏、品行恶劣,中国的教育改革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就。
而且研究也表明,在国家各项政策支持下以及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中,我国教师群体的素质较建国时有了明显提高,而且总体上来看,教师职业认同程度较高,绝大多数教师也都在兢兢业业地工作。
天地君亲师,中国人向来把教师放在很崇高的位置,而且教育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未来,所以大家更不能容忍教师的不良行为,对教师应该有更高的道德要求。
但现在,教师几乎已经成为了特殊的“高危”职业。不少老师表示,“教师行业越来越难做了!”
而且在教师群体内部,也出现了一些令人震惊、心酸的事,“教师因为罚站家长,就被身为派出所副所长的家长拘留几小时”“教师因为把学生默写古诗词的成绩发到班级群,引起家长不满,被威胁、投诉,在微信群中恳切求饶”“因师生冲突,教师想不开投江自杀”等等,如果能够给教师足够的尊重,如果面对教师的一些小的失误,社会能够更包容,还会出现这些令人痛惜的事情吗?
没人为教师发声,损害的是整个教育和民族的未来
有研究显示高中教师们的压力源普遍来源于社会评价、家长压力和自我认知评价。还有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师的压力主要面临来自教师职业发展和学生问题等几个方面,按照压力强度从高到低依次为职业发展、学生问题、工作特征、学校管理、教学改革、社会问题、家庭问题、身心特征。从中可以看出,社会对教师影响是普遍的,不是因为个别教师身心异常敏感。
社会习惯于将教师称呼为“春蚕”“红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将教师职业视为“太阳底下最灿烂的职业”,强调教师职业独特的价值感,但实际上,随着社会变迁,大部分教师的社会地位并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高,而且在“教师”这一身份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需要生存、需要生活,有的面对着比较严重的角色冲突(教师身份与母亲、子女、夫妻身份的冲突),同时也面对着较高的社会要求、工作压力,当其面对的压力与实际上收获物质、精神回馈存在巨大落差的时候,内心的信念难免会动摇。尤其是在今日,大众传媒如此发达的情况下,教师的行为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社会评价已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和工作压力的重要因素。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的教育是复杂的,但在社会舆论中,许多人根本不注意教育的规律。在舆论宣传上,也经常有断章取义、蓄意诱导公众去批判教师的成分,这导致了不少学生、家长对教师工作产生误解,用怀疑消解了对教师的信任,怀疑教师的专业技能、怀疑教师的道德品行。
言语的力量是巨大的,“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没人为教师发声,只会让教师被“污名化”,研究表明教师的沉默不会导致误解的消解,反而会引发公众的猜疑,令自身陷入更大的被动,最终打击的是整个教师群体,损害的是教育的根基:教师不敢再管学生,万一有不当行为,职业生涯就可能断送;教师不敢再和学生、家长说掏心窝子话,万一有措辞不当的言语,就可能会被举报......教师什么都不敢做最后伤害的只能是学生,只能是整个教育、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跪着的老师,教不出站着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