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师德建设宣传网 师德建设进行时

教师风采短视频怎么拍?听获奖作品主创讲述镜头下的教育温度!

今年教师节前

省教育厅印发

《关于公布2025年教师风采“感人瞬间”

短视频征集活动评选结果的通知》

公布了218件获奖作品名单


微信图片_2025-11-21_101549_064.jpg

点击图片链接,查看获奖名单


为充分展现获奖视频风采

《教育时报》特从获奖作品中

约请学前教育、基础教育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学段

优秀作品主创

讲述其视频背后的

“感人瞬间”

一起来看——


那些没被镜头展现的幕后细节


□ 王晶晶   


最初,我们选择将摄像机镜头对准在教育一线岗位上忙碌的身影,只是想记录下我们日常工作的片段。但跟拍记录的过程中,那些没被镜头展现的幕后细节,却比正片更让人心头一暖。


拍毕老师的“便利贴沟通法”时,我们原以为只是记录她和家长交流的画面。直到这天我们提前到活动室才发现,她正默默看着桌上三个不同颜色的笔记本。“红色记孩子的进步点滴,蓝色记需要关注的细节,黄色记家长的反馈建议。”她边翻笔记本边解释,“每天我把孩子们在园的亮点、进步或需要关注的细节,随手记录在册,这样既让家长清晰了解孩子的在园状态,也能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家庭教育。”


微信图片_2025-11-21_101552_448.jpg


正片里只拍出她放学后与家长沟通的顺利,却没记录她每天午休时趴在桌上整理笔记的付出——连“言言主动举手发言”“乐乐今天主动邀请睿睿做游戏”这样的小事都不放过。拍摄结束,我们撞见她在走廊给出差的家长打电话,一条一条沟通孩子当天的表现。在她的“家长沟通清单”上,每个家长的需求、孩子的习惯都列得清清楚楚,载满她对家长的尊重和对孩子的关怀。


微信图片_2025-11-21_101555_408.jpg


跟拍芦老师时,最难忘她整理收纳柜的模样:里面叠着按姓名分类的外套和备用袜子,还装着孩子的陪伴玩偶。“孩子午睡容易出汗、踢被子,得提前备好换的,万一想爸爸妈妈了,‘阿贝贝’也能安抚她。”说话时她还忙着把袜子按尺码摆齐。


正片里只拍了她为孩子掖被角的瞬间,却没记录她午休时踮脚查看的样子——怕惊醒孩子,她蹲下来把被子从脚到头慢慢掖好,动作轻得像呵护珍宝。“孩子们在幼儿园,我们就是他们的‘临时妈妈’,要让他们感受到和家里一样的温暖。”芦老师的话很朴实,却道出了保育老师最真挚的初心。


微信图片_2025-11-21_101558_209.jpg


这次拍摄,我们的硬盘里存了很多没剪进正片的片段:毕老师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字迹、芦老师收纳柜里整齐的衣物,还有雨天里老师们撑着伞的背影、教研时老师们的笑脸。这些画面没有华丽的构图,却让我们明白——孩子的成长,从来不止于课堂上的知识传授,更在于日常中爱与责任的潜移默化。这些老师就像散落在幼教路上的点点微光,汇聚成照亮育人征途的璀璨光芒。


(作者单位:郑州市金水区第五幼儿园)


镜头下的乡村教育星火


□ 沈佳 李永光 严杨   


扛着设备走进固始县张广庙镇第一小学时,我们以为这次拍摄的核心是“网红老师”和他的“神奇实验”。可跟着张建涛老师记录的日子里才发现,真正打动我们的,是他用双手为孩子搭建的科学桥梁——不仅教他们做实验,更用爱捂热留守儿童孤单的心,用好奇点燃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这次拍摄不是记录一段视频,而是见证一位乡村教师,如何用“师德”二字,为孩子推开通往更大世界的门。


微信图片_2025-11-21_101600_904.jpg


拍摄过程中,我们最先注意到实验室里的“特殊储备”:柜子里除了可乐瓶做的“水火箭”、废旧纸箱拼的“空气炮”,还整齐码着几盒创可贴、薄荷糖,甚至还有两把儿童雨伞。


“班里有4个留守儿童,平时没人提醒他们增减衣服,容易着凉;有的孩子早上没吃早饭,上课会低血糖。”张老师一边整理教具,一边轻描淡写地解释道。说话间,一个瘦瘦的男孩儿捏着张画纸走进来,纸上歪歪扭扭画着火箭,还标着“希望号”三个字。


微信图片_2025-11-21_101603_839.jpg


男孩儿叫小宇,父母在外打工,刚转来时总躲在角落,连回答问题都不敢抬头。张老师接过画,拉着他坐在实验台前:“你看,咱们给‘希望号’加个透明窗户怎么样?下次做火箭时,用你剩下的透明瓶子当材料。”


镜头里,小宇原本紧绷的肩膀慢慢放松,手指跟着张老师的笔在纸上比划,眼里渐渐有了光——后来我们才知道,为了让小宇融入集体,张老师特意让他当“火箭小组”组长,还每天花时间陪他画设计图。原来,好的教育从不是单向灌输,而是用耐心接住每个孩子的小心思,让他们在教育里找到归属感。


微信图片_2025-11-21_101606_920.jpg


“火焰掌”实验的拍摄场景,至今想起仍觉温暖。准备阶段,我们还在担心安全问题,张老师却早已把细节考虑到极致:装泡泡液的塑料盆分了大小份,给胆小的孩子反复讲解示范,讲台旁不仅放着湿毛巾,还准备了护目镜,甚至还贴了彩色的“安全提示卡”。


实验开始前,他特意看向角落里的小航——这个男孩儿之前上课总走神,唯独每次科学课都会悄悄往前凑。“小航,要不要跟老师一起试一次?”张老师朝他招手,小航猛地抬头,又有些犹豫地攥紧衣角。张老师走过去,轻轻拉过他的手:“别怕,你看这泡泡液里加了水,火焰只会从泡泡里往上跳,就像小烟花一样,不会伤到手。”


微信图片_2025-11-21_101609_751.jpg


当蓝色火焰在两人掌心跳动时,小航的嘴张成了“O”型。我们用相机定格下这一幕,镜头里,张老师扶着小航手腕的手很稳,眼里的笑意比火焰还暖。


那节课结束后,孩子们围在讲台旁,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的“实验愿望”。张老师拿出教案本认真记下,并在每个愿望后面都画了个小星星。


拍摄接近尾声时,我们跟着张老师去邻村小学做公益科普。


微信图片_2025-11-21_101612_528.jpg


到了邻村小学,孩子们围着“悬浮球”教具,眼里满是渴望。张老师蹲下来,手把手教他们调整风口角度,还特意让平时不爱说话的孩子先尝试。


有个孩子举着沾满泥土的小手问:“老师,我以后能造真的火箭吗?”张老师摸了摸他的头,声音格外认真:“当然能!你现在好好观察、好好学,以后造的火箭,说不定能飞得比咱们的‘水火箭’高好多倍,还能去太空呢!”拍摄结束离开学校时,孩子们追着我们的车喊“下次还来拍张老师”。


微信图片_2025-11-21_101615_537.jpg


我想,这段视频不是结束,而是张老师用星火点亮乡村孩子希望新的开始,也是我们对“教育本质”的重新理解——好的教育,从来不是教会孩子多少知识,而是让他们相信,自己值得被爱,未来值得期待。


(作者单位:信阳广播电视台)



若月亮没来,我们用微光点亮微光

□ 吴婷婷   


以一首改编歌曲、一部纪实短片,记录教师工作的日常瞬间,是我们团队一年一度的约定。《若月亮没来》这个标题,隐喻着在月亮缺席的夜晚,教育工作者依然散发着温柔光芒。我们希望通过这部作品,展现教师最真实、最动人的一面。


创作伊始,我们确立了一个原则:所有出镜的教师必须是一线教育工作者——没有表演,只有真实。我们从城市到农村、从发达地区到偏远地区走访了十余所学校。


微信图片_2025-11-21_101618_599.jpg


我们走访的首站是一所市区小学,拍摄郭倩倩老师的语文课,她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当我们架起摄像机时,她略显紧张地整理了一下衣领,但一站上讲台,那份紧张立刻化为专注与热情。


课后,她看着我们刚刚拍摄的画面,不好意思地笑了:“平时上课不觉得,一看镜头才发现自己手势这么多。”顿了顿,她语气温和而坚定地说道:“这些手势、眼神交流,都是课堂上最真实的温度。时代在发展,教学工具在更新,但教育中那些最本质的东西——知识的传递、心灵的触动,从来不曾改变。”


微信图片_2025-11-21_101621_552.jpg


随后,我们驱车一个多小时,来到一所乡村小学。这里校园不大,教室内学生不多,老师上课却十分投入。课堂上,王李云老师正在用已经斑驳的木质三角板给孩子们上数学课。课间休息时,她一边拍打着衣袖上的粉笔灰,一边指着教室后墙上一排稚嫩的“老师辛苦了”的字样说道:“这就是我坚守的理由。”


城市和乡村学校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但教师对教育的热忱却如出一辙。城市的教师在思考如何用活动激活学生思维,乡村的教师在琢磨如何让孩子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他们如同两束光,一束炽热明亮,一束温和坚定,却同样照亮着孩子的未来。


微信图片_2025-11-21_101624_232.jpg


从课堂到课后,从主科到艺体,每一位老师都在自己的坐标上默默耕耘。我们用一组平凡真实的镜头定格他们的身影——教室里,语文老师的粉笔在黑板上沙沙作响;数学老师的手势在空中比划;美术老师俯身指导一个个孩子调整粘贴角度;音乐老师的手指划过琴键,音符跳跃的瞬间,有双眼睛因旋律而亮了起来。它们不是宏大的叙事,却是孩子们成长路上最坚实的光。


刘吉扬是这部作品的创作引擎。他完成了从改编歌词、演唱到拍摄、剪辑的全部流程。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当代教师更为丰盈的内心世界与无限可能。


演唱这首歌的杨佳豪老师告诉我们,录制前几天她刚刚经历了一场感冒,嗓子有些疲惫,但当她想到自己代表的是千千万万的教师同行,她就有了力量。


歌曲中二胡的悠扬乐声来自另一位主创赵萌老师。她自幼习琴,功底深厚。作为一名乡村教师,她说:“我想用琴声告诉孩子们,即使身在田野,也能演奏出通向星空的美妙乐章。”


微信图片_2025-11-21_101626_863.jpg


那些被粉笔灰染白的指尖、深夜批改作业的灯光、操场上的哨声与琴房里的音符……这些平凡至极的镜头,构成了教育最真实的模样。当《若月亮没来》的旋律最终淡出,我们团队在无声的对视中感受到一种超越任务完成本身的触动。


如果月亮没来,谁来照亮夜空?


走过这一段路,我们有了清晰的答案——正是千千万万的教育工作者,以微光点亮微光,以生命影响生命。


谨以此片,致敬所有在教育道路上默默前行的人们。


若月亮没来,我们就是月光。


(作者单位:开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教体局)


镜头之外,“魔硅李”的真我风采


□ 张俨娜 常凤香   


当河南大学李小红教授“二十年扎根济源、攻克纳米二氧化硅产业化难题”的事迹呈现在屏幕上时,作为主创,我们心中除了作品完成的欣慰,更涌动着一种难以平息的感动。这种感动,源于镜头之外,那位远比“科学家”“教授”“全国三八红旗手”这些标签更为生动、丰盈、充满人格魅力的李小红老师本人。


与李老师的初次见面,是在河南大学济源中试基地的办公室里。她利落的短发、温暖的笑容,瞬间打破了我们对一位成果斐然的女科学家的刻板印象。她就像一位暖心大姐,干练、爽朗,言语间透着中原女性特有的朴实与真诚。


微信图片_2025-11-21_101629_680.jpg


我们的采访,没有安排在精心布置的演播室,而是在她日常工作的环境中进行。窗外是林立的反应釜和管道,室内是堆满资料的办公桌。采访过程中,谈及科研,她目光如炬、逻辑清晰;聊起生活,她又笑声爽朗、平易近人。


在中试基地,她回忆起中国润滑材料研究的开拓者、“两弹一星”功臣党鸿辛院士。“党先生话很少,是一位非常质朴的长者。”李老师的眼神里充满了敬仰,“他评上院士后,学校有配车,但他几乎不坐,每天早晨都是自己拎着包步行到实验室。那辆公务车,反而更多地被我们这些跑油田、跑一线的学生用了。”


微信图片_2025-11-21_101632_863.png


回顾整个拍摄过程,最珍贵的并非我们预设的完美镜头,而是那些不经意间捕捉到的真实瞬间:是她抚摸设备时,那如同看孩子般的温柔眼神;是谈及团队成就被业内专家评价为“震撼”时,她脸上流露出的略带羞涩却又无比自豪的笑容;是提到党院士在医院病榻上仍关心她工作进展时,她声音中那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


作为这部视频作品的策划,我们的初衷是要用镜头把科学家的精神展示给更多的人。但李小红老师的故事,早已超越了镜头所能框定的范围。她让我们看到,新时代的河南教师,乃至新时代的中国科学家,可以是这样一种形象:是能在玉米地里种出希望的拓荒者,同时也是温润而泽的师长。


微信图片_2025-11-21_101635_505.jpg


当短片播出,大家为国产飞行器用上河南济源的纳米材料而振奋时,我脑海中浮现的,却是济源那间略显简朴的办公室里,李小红老师那干练的身影和温暖的笑容。她,以及她所代表的默默耕耘的教育和科技工作者埋头科研的身影,才是这个时代“最感人的瞬间”。他们的风采,理应被更多人看见;他们的故事,值得被我们永远传颂。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


动人的,不是完美的“演”,而是纯粹的“真”


□ 李祥   


当得知要拍摄视频时,我和同事心里都有些忐忑。课堂本是师生间最真实、最自然的天地,镜头一旦介入,会不会让它变味成一场“表演”?我们怕失去那份质朴的教学氛围。


然而,当拍摄正式开始,所有顾虑都在与学生的互动中烟消云散。记得有个需要拍我的特写镜头,让我握着视障学生叶帅的手,引导他感受病人肩胛部位肌肉的细微变化。


摄像师喊“再来一遍”,想追求更完美的画面时,叶帅轻声而坚定地提出了一个关于手法力度的问题。瞬间,教师本能被唤醒——我突然忘记了镜头,忘记了灯光,全身心投入解答,重新调整他的指法,引导他用触觉体会何为“渗透力”。


微信图片_2025-11-21_101637_895.jpg


视频恰如一面镜子,帮我们清晰照见自己与学生之间那种以手传心、以技载道的深度联结。真正动人的,从来不是完美的“演”,而是纯粹的“真”。


视频里,我和陈妍、张庆老师以“主角”身份出镜,呈现我校众多教师的一个缩影。


我的故事,始终绕不开两个字——“传承”。拍摄教学片段时,我特意取出珍藏的盲文版《黄帝内经》,指尖抚过封皮上的烫金书名,又点开线上教学平台的界面——这一古一今的碰撞,像极了文明穿越时空的对话。


当我握着学生的手,一起触摸书页上凸起的盲文点字,耳边传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箴言——当他们摸着盲文《黄帝内经》时,能感受到祖先“望闻问切”的用心。我的师傅曾和我说:“手要暖,心要热,才能接住老祖宗的东西,再传给下一代。”


微信图片_2025-11-21_101640_321.jpg


陈妍老师是学生眼中的“知心大姐姐”。她的教育视野从课堂讲台延伸到了中医药文化馆的草木间、学生宿舍的暖灯旁。有幅温馨的日常画面让人印象深刻:课后总有一群学生围在她身边,聊的不是晦涩的专业问题,而是青春期的小趣事、成长里的小烦恼。她微笑着说:“我的教室没有围墙,教育发生在每一个与学生共处的时刻。”


张庆老师的故事里,始终跃动着“发现”与“成就”的光。2020年第一次接触视障学生时,她便快速完成了从“同情”到“看见”的蜕变——在她看来,比传授技能更珍贵的,是看见每个学生生命里的独特光芒。她指导的视障学生在2024年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中拿下省赛、国赛金奖,便是这份“发现光”的最鲜活注脚。


微信图片_2025-11-21_101642_969.jpg


视频时长有限,那些未被剪进正片的片场花絮,也值得我们珍藏。


拍摄间隙,一位视障学生指尖顺着桌沿慢慢探着,另一只手端着一杯温热的水,一步步挪到忙碌的摄影师和导演身边,轻声说:“老师,你们辛苦了。”那一刻,片场的机器声忽然低了,连呼吸都像浸在温水中,所有目光都落在那杯冒着热气的水上。一种暖融融的感动在现场漫开。


这些花絮,比所有华丽辞藻都更掷地有声地诠释了何为“育人情怀”。这次拍摄让我们对自己所从事的特殊教育事业有了更深沉、更真切的体悟——教师,本就是最需要用真心浇灌的职业,而特教教师,更承载着“以生命点亮生命”的独特使命。


(作者单位:河南推拿职业学院)


微信图片_2025-11-21_101645_714.jpg

扫一扫分享本页

责任编辑:张俊州 二审:张利军 三审:侯军锋

返回
首页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