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师德建设宣传网 师德教育

优秀征文荐读丨守望教育的麦田

今年5月

省教育厅在全省教育系统开展

“铸魂强师,奋进有我”

师德主题教育征文活动

全省教育系统

积极响应、踊跃投稿

经各地、各学校

层层遴选和推荐

省教育厅组织专家评审

共计790篇

师德主题教育征文获奖


微信图片_2025-11-20_182247_702.jpg

点击图片链接,查看获奖名单


为展示优秀征文风采

师德君将陆续编发部分优秀作品

我们一起来学习

↓↓↓


守望教育的麦田


□ 张晓楠  


“你要是在麦田里捉到了我,千万别把我拽出去。我整天就干这事,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独白,恰似一名班主任的内心独白。生长于华北平原的我,试图将这片土地上冬小麦的坚韧与塞林格笔下的守望者精神交织,书写一段扎根乡土的教育旅程。


我生于濮阳,一个被“非遗”文化浸润的土地——东北庄杂技的高空翻腾、清丰麦秆画的指尖流转,构成了濮阳文化最鲜活的底色。2018年研究生毕业后,我毅然选择回到家乡,想要将“培养家乡文化自信”的种子深埋进学生心中。


微信图片_2025-11-20_182216_494.jpg


初任班主任时,我照着老教师传授的“三板斧”:上课要吼、下课要盯、脸上不能笑,让班里没少拿流动红旗。但学生眼中的畏惧、家长口中的“没人情味儿”,让我想起华北平原上因过度控苗而僵硬的麦子——茎叶虽多,却难成穗。


转折源于一节课间操:我发现有女生在偷吃零食。没收时,她突然哭喊:“老师,您就知道罚!我爸妈在新疆摘棉花,奶奶住院了,这是我早饭啊!”


望着满墙的流动红旗,我羞愧,自己好似只追求亩产却不管品质的农户。这声质疑,恰似冬小麦拔节期的第一场春雨,唤醒了我对教育本质的反思。


那天晚上,我翻出教育学笔记,“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这句话刺得我生疼。我决定重新认识我的“麦田”。我开始每天记录学生故事:晨曦总在数学课叠纸飞机,原来他爸爸是无人机教练;李萌总穿长袖校服,原来手腕上有道烫伤疤痕……这些发现像麦苗破土,让我明白:没有理解的规则只是枷锁。


微信图片_2025-11-20_182213_774.jpg


我开始反思并创新自己的带班路径,以班本课程为抓手,设置“麦田三阶生长目标”:根系课程橙色破土、孕穗课程绿色拔节、麦芒课程金色丰收。


我带学生走进濮阳“非遗”现场,开设“非遗”传承社团和开展“舌尖上的二十四节气”等活动。这些活动让教育回归乡土,也让班级如疏密有致的麦田般形成理想生长形态——各自拔节却根脉相连。


后来,经学校推荐我加入了省名班主任工作室。我像一株找到养分的麦苗,通过每月研讨,汲取同人智慧:如何运用德育评价开展主题班会;如何巧用“心理效应”优化班级管理……这些经验如同氮肥调控,促进了我专业成长的“有效拔节”。


微信图片_2025-11-20_182210_782.jpg


今年,在学校和工作室的推荐下,我带着深耕6年的“麦田班”育人实践站上了第八届河南省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展示活动的舞台,幸运地获得省一等奖。当我在阐述《守望成长,麦田共生》带班方略时,评委们频频颔首的目光如同暖阳,让我真切感受到教育理念落地生根的温度,也让我更坚定了将“麦田育人体系”构建成系统化理论模式的决心。


赛后,学校为我成立班主任工作室,13名年轻班主任加入。我们不仅开发了“麦田工作法”:新接班要“测土配方”(学情分析)、处理问题要“间苗补种”(个别辅导)、家校沟通要“墒情预报”(定期反馈)。我们还借鉴“非遗工坊”传承模式,开展“三课联动”:与各位同人一起分析班级管理方法的诊断课,邀请家长参与“麦田课堂”的共生课,走访兄弟学校进行经验分享的反哺课。



微信图片_2025-11-20_182207_975.jpg


如今,我的“麦田班”毕业生,遍布多个地区,覆盖多种职业。当千万种生长姿态汇成金色麦浪,当差异化的职业轨迹凝成共生网络,这片由万千成长轨迹编织的金色走廊,终将在中原大地上铺展出最壮阔的生命图景。


从严格管控到温情共生,从孤独耕耘到生态共建,我始终以冬小麦的耐寒之力扎根,以塞林格的守望之志育人。在这片铭刻着仓颉造字智慧、深埋着“中华第一龙”图腾的土地上,愿每位教育者都能守护属于自己的麦田,让中原大地上的教育之穗,沉甸甸地垂向大地。


原载:《教育时报》,作者单位:濮阳市绿城中学)


微信图片_2025-11-20_182204_786.jpg

扫一扫分享本页

责任编辑:张俊州 二审:张利军 三审:侯军锋

返回
首页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