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河南省教书育人楷模·吴刘记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去年教师节当天
2024年河南省教书育人楷模
河南省最美教师发布仪式
在郑州隆重举行
为更全面地展现教书育人楷模和最美教师
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关爱学子的育人风采
师德君将陆续带您走进他们的故事
今天我们一同走近
2024年河南省教书育人楷模
河南农业大学教师
吴刘记
心无旁骛,在科研路上走得又实又远
2024年12月24日一早,在河南农业大学龙子湖校区的南门外,教育时报记者见到了吴刘记。“上车,我们进去。”没有过多寒暄,不到一分钟,吴刘记就开车将教育时报记者载进校园,一把方向就稳稳地将车停到车位上。
风风火火、个性鲜明,这是吴刘记留给教育时报记者的第一印象。“我本来计划‘闭关’一段时间——不做报告、不发言、不接受采访,但最近刚好这几项工作赶到了一起,干脆就把这几件事儿都干了再‘闭关’。我们做科研必须得沉下来、静下来,要不然怎么出成果?”吴刘记一句话就道明了此前拒绝教育时报记者采访邀约的缘由。
“走,我们从学院的大门进去。我自己平时都走侧面小门的,因为小门离实验室更近。”与吴刘记一同走进河南农大农学院的大门,关于这位2024年河南省教书育人楷模的身影也逐渐清晰——
玉米中的新型小肽,是吴刘记研究的主要方向
前沿:首次提出了植物多肽基因组学的概念,建立了相关科研方法
要想了解吴刘记研究的领域,首先要弄懂一个知识点——小肽。
小肽,是一类由2至100个氨基酸组成的小分子物质,在生物体中具有重要的功能,也具有很高的开发应用价值。如胰岛素,它的发现及其应用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我们平时说的蛋白则是由100个以上的氨基酸组成的,所以小肽相对于蛋白来讲,质量、数量和长度都比蛋白要小。因此,小肽具备和蛋白不一样的一些特征。”吴刘记向教育时报记者科普了什么是小肽。
吴刘记和她的团队所做的是针对玉米中新型小肽的研究,也就是说要在玉米中找寻能够为人类所用的小肽。
“玉米作物特别容易受到真菌病原的感染从而影响产量,尤其是茎腐病、小斑病、大斑病、叶斑病等。那么,我们就发现了几种新型小肽具有提升玉米免疫力进而提高玉米抗病性的作用。这项成果将来成功产业化之后,就可以代替农药,达到防病抗病的效果,既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又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吴刘记说。
目前,吴刘记和团队的研究主要是应用基础研究,他们已经在几千个候选小肽种类中筛选出一些有潜力进一步产业化的小肽。不过,对于产业化,吴刘记并不着急,除了“要慢工出细活”,她对人生也有着自己的规划:“45岁之后慢慢开始和产业更加紧密结合,而在这之前我要把基础研究做到自己的最高水平!”
2020年,吴刘记带领课题组和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严建兵合作在植物学领域权威杂志《Molecular Plant》发表题为《利用多肽基因组的方法大规模挖掘植物新型小肽》的研究论文,在世界范围内首次提出了植物多肽基因组的概念,并建立了一种利用植物多肽基因组大规模挖掘植物新型小肽的方法,同时利用该方法挖掘到3000多个植物新型小肽,为小肽的进一步研究和利用提供了候选资源。
跳出作物看作物,吴刘记将研究领域从作物延伸至医学,挖掘农业的医药价值
虽然该研究并没有发表到顶级期刊上,但是依然对相关领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认可。
“在此之前,由于缺少对植物新型小肽的大规模提取及鉴定方法,严重限制了该领域的发展,也严重约束了人们对植物新型小肽的认知、利用。而本研究为规模化挖掘植物新型小肽提供了方法,为植物新型小肽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吴刘记补充道。
与此同时,吴刘记还提出“要跳出作物看作物”,以新型小肽为抓手,挖掘农业的医药价值——这里提到的医药价值,不再是之于农作物,而是基于人类医学。
“在做植物新型小肽研究中,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作物的病害大多是真菌病害,而细菌病害比较少,但细菌是无处不在的。也就是说,作物虽然面临很多细菌,但大多数并不能让作物感病,说明作物体内是存在一些能够抵抗细菌病原的物质,而对于人类而言,细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病原。这让我突然有了一个想法……”灵光一闪间,一个学科交叉的研究方向呈现在吴刘记的眼前。
随后,吴刘记和团队致力于从玉米中探寻出一种安全高效的新型小肽,希望其能够代替抗生素守护人类生命健康。
“我们已经做出了一些结果,并投稿到了《Science》的一个子刊上。在2025年上半年,将会有一篇重要的成果发表,届时学界会有更多的了解。”问及更多细节,吴刘记笑了笑,并表示,若能为挖掘农业的医药价值、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内心将会无比欣喜,但为了科研的严谨性,更多细节要等论文正式发表后才能透露。
成长:带着自信投入学习、科研,始终对这个世界保持好奇心
吴刘记出生于1981年,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虽然生活条件较为艰苦,但是却拥有着对她而言最重要的东西——自由。
“那个阶段就是疯玩、傻玩,没有任何压力,无忧无虑。也正是这样的成长环境,为我天性的释放和后天爱上运动打下了很好的基础。”采访当天下午,吴刘记受该校园艺学院邀请,为园艺学院全体教师做报告。她将自己的人生时间轴做成一个个切片,为大家讲述自己的成长历程。
2000年,吴刘记考入河南农大,就读动物科学专业。“那个时候,我报考的不是这个专业,也没想过要读这个专业。刚开始内心排斥,但随着对学校、对专业了解逐渐深入,慢慢有了兴趣。”她笑着告诉记者,虽然自己后来的研究领域转向了植物,但本科阶段的学习让她有了很好的学科交叉基础。
吴刘记在报告中将自己的成长经历悉数袒露
吴刘记坦言,自己在农村长大,很多东西没见识过,也没有明显的特长,所以刚上大学的时候,并不是特别自信。后来,随着对运动的投入,运动特长不断展现。大学时期的吴刘记既是篮球队队长,又是学生会体育部副部长,拿了不少了校运会的金牌,是连续两届的全省大学生运动会亚军,从这开始才慢慢自信起来。本科四年,她获得荣誉无数,但至今记忆犹新的、最让她感到自豪的,还是成为第一届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者和河南农大第一届学生党支部书记。
2004年,吴刘记考入浙江大学,开启硕博连读,研究方向为海洋生物学——“因为河南不临海,所以对海洋始终抱有一份好奇。虽然后来毕业后转行到了作物学领域,回看这段经历,我想我学到了受用终身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
在她讲述的每一段人生切片中,都有着重要收获。而这一段当中,她的收获则是在2009年毕业那年,作为浙江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代表发言——尽管她描述自己刚到浙大的状态,“就像是一只北方的菜鸟飞到了南方的林子里”。
从浙江大学毕业后,吴刘记回到河南,回到母校河南农大,她的研究领域也从海洋生物转移到了农学作物上,几年的研究也有了一些初步成果……
在教学中,吴刘记常常教学生方式方法,在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后,让学生成为主角
对于普通人而言,人生到这里似乎要走上了“正常的轨道”……但她偏要走少有人走的路。
2015年和2017年,吴刘记分别到了华中农大严建兵教授和美国加州大学、美国科学院院士Steven P. Briggs 实验室从事课题合作研究。
迥然相异的思维方式与科研环境,吴刘记努力让自己适应,“坚持把自己能做的做到最好,最终获得了他们的信任,还从两位老师身上学到了不少的东西”。也正是在此期间,吴刘记接触到了小肽,为她接下来的科研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质量比数量重要,代表作比文章重要。”吴刘记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坚持的。回国后,她刻苦研究,并于2020年在权威期刊上发表了自己的代表作,在小肽研究领域开始有了自己的声音。
2020年10月,教育部2020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开启评选,吴刘记被推荐参评。经过多个环节,她最终入选,成为河南农大第一位入选该计划青年学者的教师。但是,她并没有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更没有停下成长的脚步。
当下:走少有人走的路,志在科研史上留下印记
一直以来,吴刘记坚持“走少有人走的路”。2024年上半年,吴刘记前往清华大学进行访学。周一至周五,她都在清华大学的校园里,有时候是在观摩教授的本科生课堂,有时候是在实验室里与那里的学生一起学习、研究。周五晚上她则要从北京回到学校,利用周六和周日的时间给学生上课、开组会。
面对这样一位勤奋的导师,吴刘记带的学生也颇有压力。“吴老师对我们要求挺严格的。我们一起外出参加学术交流,在飞机或者高铁上,吴老师不仅自己读书,还把她带的科学家传记书籍给我们看。一个小小的细节,就能感受到吴老师对我们的爱和期待。”吴刘记带的2023级博士研究生常白杨说。
如何把学生教好?吴刘记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她认为,学习知识是最基础、最底层的学习,往上一层是学习方法,再高一层次是思维方式。因此,在吴刘记的课堂上,她最爱做的事是——讲故事。
吴刘记不仅在科研教学上引导学生,更在生活上给予学生关心与关爱
“吴老师爱给我们讲一个成果、一种东西是怎么来的,让我们了解它的历史脉络线。她经常说,你知道别人如何发现一个新东西的,你将来才能有机会发现新东西。”吴刘记曾经的学生张钰倩,如今即将博士研究生毕业,她对吴刘记的课堂印象颇深。
在吴刘记看来,教学科研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她既抓课堂教学,又抓科研育人,让学生在科研的语境中成为第一人称——教学生方式方法,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后,让学生成为主角,而自己则成为学生创新灵感的点灯人,去呵护、点燃学生的创新点。
而这一段人生旅程,吴刘记也收获颇丰:超过2/3的研究生获得国家或学业奖学金;培养的研究生王顺喜获河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且他本人已作为学校高层次人才留校任教;张钰倩、陈雪艳等多位学生被选派成为中国业大学或海外高校联合培养对象、获河南省优秀研究生称号……
“我的这个名字,刘记——留住、系住的谐音,是因为小时候身体不好,父母希望我能健康长大。如今,我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那么,希望我们的科研成果则是能够在科研史上留下来一些痕迹,被记住一些成果,真正为河南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和强国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采访的最后,吴刘记如此说道。
(原载2025年2月21日《教育时报》,作者:教育时报记者 庞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