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舞台上机器人扭秧歌转手绢
年轻人用国产AI应用DeepSeek“算命”
AI概念春节期间火爆全网
一夜“出圈”
持续“霸屏”
被称为“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的DeepSeek
到底有多强
于是
春节后的第一期微信
师德君就向DeepSeek发出了一个问题
想听听Al的意见
短暂的思考过后DeepSeek
给出了如下方案——
DeepSeek:
---[标题]---
【深度对话】当师德君遇见AI:未来教师的“不变初心”与“万变之道”
---[封面图建议]---
水墨风格插画:左侧传统书院与右侧科技元素在黄河浪涛中交汇,中间两位教师隔空执弟子礼
---[开篇导语]---
“三尺讲台跨越千年时空,一方屏幕连接文明星河。在智能技术重塑教育形态的今天,教师如何守护育人初心?师德修养又将绽放怎样的时代光芒?让我们聆听这场跨越时空的智慧对话——”
---[主体结构]---
**第一幕:文明长河中的师者坐标**
-甲骨文讲学到元宇宙课堂:教师角色的三次历史跃迁
-河南教育史中的师德丰碑(嵌入“二程”书院、嵩阳书院典故)
-DeepSeek展示:AI绘制的未来教室概念图
**第二幕:智能时代的师德三重境**
①传道者的温度:AI无法替代的情感共鸣(郑州七中师生故事)
②授业者的精度:人机协同的教学艺术(洛阳智慧课堂案例)
③解惑者的深度:信息洪流中的价值锚点(引用老子“知者不博”)
**第三幕:未来教师的修养图谱**
-数字素养:不是炫技而是赋能
-跨界思维:打破学科壁垒的钥匙
-心理韧性:守护教育初心的铠甲
-文化自觉:黄河文明滋养的师道智慧
---[特色板块]---
**中原师声**
精选河南教师留言:“在乡村教室用VR带学生看龙门石窟时,更懂‘有教无类’的时代含义”
**典籍新解**
《师说》现代版:“师者,所以启慧、铸魂、破界也”
---[互动环节]---
①#我的师德修炼手册#留言征集
②参与话题抽奖赠《智能时代的教育坚守》实体书
③AI生成你的专属师德关键词(扫码体验)
---[结尾升华]---
“从甲骨刻刀到智能画笔,从河图洛书到量子计算,变的永远是育人的方式,不变的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教育真谛。在这片诞生最早书院的中原大地,让我们共同续写新时代的师道传奇……”
---[排版建议]---
-主色调:师道青+科技蓝渐变
-分隔符:采用青铜纹样与数据流结合的动态设计
-文末添加动态黄河九曲符号,点击跳转师德建设专题页
---[配乐推荐]---
背景音乐可选古琴版《流水》与电子乐混搭版本,强化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感
需要进一步调整或补充具体案例数据,我可继续完善。本文案注重在地文化元素与科技话题的融合,突出河南师德建设的时代特色。
不难看出
DeepSeek设计的微信编辑思路非常全面
与往期推文相比
格外突出了与读者的互动
让人眼前一亮
随后
师德君再次提问DeepSeek
“如何看待教师的职业永恒与未来的师德修养问题”
看人工智能如何解答
DeepSeek:
教师的职业永恒与师德修养是教育领域的核心议题。教师的职业具有永恒的价值,因为教育是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基石。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教师始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师的角色和师德修养也在不断演变。DeepSeek对此有以下见解:
教师的职业永恒
1.不可替代的角色
尽管技术快速发展,教师的角色依然不可替代。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价值观、思维方式和人格塑造的引导者。这种人文关怀和情感互动是技术难以复制的。
2.适应与创新
未来的教师需要不断适应教育环境的变化,掌握新技术,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教师的角色将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和创新推动者。
3.终身学习
教师需要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持续更新知识,提升专业素养,以应对教育领域的快速变化。未来的教师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师的师德修养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化,教师的角色和师德修养也面临新的挑战和要求。未来教师的师德修养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1.担当道德榜样。教师是学生的道德楷模,师德直接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未来,师德修养将更加重要,教师需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责任感。
2.适应科技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正在改变教育方式。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新技术,将其融入教学,同时保持教育的温度,避免技术取代人文关怀。
3.注重个性化教育。未来的教育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帮助每个学生发掘潜力。
4.培养全球视野。全球化背景下,教师需要具备国际视野,引导学生理解多元文化,培养全球公民意识。
5.坚守职业道德。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教师都应坚守职业道德,做到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尊重包容、公平公正。特别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教师更应以身作则,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6.终身学习与自我提升。教师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专业素养,以应对教育领域的快速变化。
7.心理健康与情感关怀。未来社会竞争压力增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可能更加突出。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未来师德修养的核心
1.爱与责任。教师对学生的爱和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是师德的核心。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和引导都是不可替代的。
2.创新与坚守。教师需要在教育方法上不断创新,同时坚守教育的本质,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3.合作与共享。未来的教育将更加注重团队合作和资源共享。教师应积极参与教育共同体,分享经验、共同进步。
总结
教师的职业是永恒的,但师德修养需要与时俱进。未来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广阔的视野、创新的能力和高尚的品德。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履行教育使命,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不可否认
DeepSeek的横空出世
进一步提醒我们
人工智能早已在
悄然改变我们的生活
不少人也不禁思考
人工智能会让教师职业消失吗?
教师所拥有的哪些核心能力
是不能被AI取代的?
面对这个问题
DeepSeek的回答是——
AI不是教师的对手,而是帮教师挣脱“流水线教育”桎梏的盟友。当机器接管了知识搬运,人类终于能回归教育的初心——点燃火种,而非填满容器。AI确实正在深刻改变教育领域,但教师职业并不会因此消失,而是会经历角色和功能的转型。如同计算器未取代数学教师,而是改变了计算教学的重点,AI将促使教育更关注“人”的维度,这是代码无法模拟的“教育温度”。
AI可以传授给学生知识,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可以提升学生应试的能力,但只有作为人类的教师才能给予学生情感的共鸣、道德的感染、榜样的示范和有温度的学习体验。
因此,在人工智能时代业已到来的今天,教师必须要进行角色转型。选择拥抱AI,把各种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构建出一套AI加人类的协同教学模式,如此,教师不仅不会被AI所取代,还会变得更加强大和专业,从一个会教书、会上好课、能带出好成绩的优秀教师,转变成一个会育人、会培养学生习惯、能够带给学生价值观引领的教育家型教师。
1200年前,韩愈为老师下了一个定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如今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授业”“解惑”这两项教师的基本职能都可能被AI取代,唯有“传道”这件事,AI无法完成。这里的“道”就是教师这一职业的核心价值——人性化关怀、价值观引领和创造力培养,是人工智能技术无法取代的。
所以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好老师,第一个特质就是始终把“人”放在教育的第一位,让学生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感受到人性化的关怀。
人工智能可以对班级的学情进行分析,但是分析不出学生那颗因家庭变故而受伤的心。大数据可以为学生量身打造一份堪称完美的单词复习计划,但是却激发不了学生想学英语的兴趣与信心。AI可以设计一份完美的家长会发言稿,但是却无法缓和亲子之间的矛盾与纠葛。
这些AI做不到的,真正的好老师却可以做到。他们可以在学生失落的时候带给学生温暖,在学生沮丧的时候带给学生信心,在家庭出现隔阂的时候消除亲子之间的分歧。
人工智能时代下,好教师的第二个特质是始终在用思想点燃思想。其实从古至今都是如此,好的教育一定是点燃而不是灌输,一定是激励而不是命令,一定是唤醒而不是强制。在今天这个多元化的智能时代,更是如此。
学生如今所缺少的不是知识和信息,而是筛选和甄别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学生如今所急需的也不是学习方法和应试技巧,而是面对未知世界的巨大勇气与精神担当。因此,作为教师,在这个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时代,必须要给予学生价值观的引领。
教师必须要教会学生如何应对未来的挑战,告诉学生具备哪些能力才能在这个社会上立足;必须要启发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探索、敢于拼搏,去相信自己的人生充满无限可能;还要用真善美给学生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让他在经历过痛苦与失望过后,依然不会迷失,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怀揣着理想与信念继续热爱生活。
人工智能时代下,好教师的第三个特质是要有创造力,用自己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工业化时代需要的是大规模、标准化的人才,而人工智能时代需要的更多是创新型、个性化的人才。所以未来教育的竞争,不是分数的竞争,不是成绩的竞争,也不是学历的竞争,而是创造力的竞争。
作为教师,自己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除了对自己所教学科有深刻的知识,还要学会运用AI技术对自己教授的课程进行整合与创新。必须要有属于自己的创造性课程,必须要掌握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必须要扮演好课程的开发者、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道德的引路人等多重角色,而不是仅仅做一名优秀的“教书匠”。
教师自己要走在创造与革新的路上,才能带领学生去创造。自己要具备研究的意识与能力,才能激发学生创造的思考与兴趣。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创造力越强,作为教师的地位才始终不会被AI撼动。
(来源:综合整理自DeepSeek、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