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河南省教书育人楷模·陈静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去年教师节当天
2024年河南省教书育人楷模
河南省最美教师发布仪式
在郑州隆重举行
为更全面地展现教书育人楷模和最美教师
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关爱学子的育人风采
师德君将陆续带您走进他们的故事
今天我们一同走近
2024年河南省教书育人楷模
漯河市第二实验小学教师
陈静
心怀热爱做一株会教书的向日葵
至今,漯河市第二实验小学教师陈静还记得20多年前第一次讲公开课时的情景。
那时,她选择上的是《丑小鸭》一课。上课伊始,她把自制的“丑小鸭”图片贴在黑板上,刚转过身,不料“丑小鸭”竟掉了下来,随后就听见全班学生大喊:“老师,掉了!掉了!”
开局不利,陈静赶紧故作镇定地捡起图片,面带微笑地说:“丑小鸭来到咱们班,很担心大家会嘲笑它,所以从黑板上溜下去了。我们班孩子最有爱心,让我们用掌声鼓励它重新站回去吧……”一次机智的救场获得听课老师们的点赞。
如今的陈静早已成长为区域名师,在教育的花田里恣意生长
那时,初登讲台紧张、青涩的陈静怎么也没想到,24年后她竟能站在聚光灯下举起河南省教书育人楷模的奖杯,成为万千学生的“超人静”、无数老师的“静女神”!
向日葵般向阳生长,她用爱照亮学生心灵
1982年,陈静出生在一个教师之家。一家三代,从爷爷算起,共出了9名教师。
18岁就走上讲台,陈静先后获得全国小语“十大青年名师”、河南省特级教师、中原教学名师、中原名师等诸多荣誉,24年的从教生涯足够闪耀。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她也曾有过被学生家长当面“退货”的窘境。
那是陈静刚刚工作的时候,接手一个“组合班”。家长看着她一脸稚气,满是质疑。“开学第一天中午,有一个孩子在校门口看到我之后对妈妈说:‘妈妈你看,那是我们班的新老师。’家长瞟了我一眼说:‘新老师?很快就不是了,我今天就是来给你转班的。’我心里咯噔一下,哭着进的学校。”再忆往昔,陈静心里仍是五味杂陈。
“真诚永远是必杀技。”那一刻,陈静在心底告诉自己。
陈静和学生们在一起
于是,她下定决心要一家一家去家访,用自己的真诚拉近心与心的距离。之后的两个多月,陈静走访了53户学生家,一步步走进学生和家长心里。
两个多月的家访接近尾声时,陈静来到了小张同学家。“这个孩子总是穿着不合身的衣服,鼻子下边挂着两管鼻涕,作业本也总是沾满油渍和饭粒,全班没人愿意跟他坐同桌。”陈静告诉教育时报记者,“去小张家家访的那天飘起了雪花,天色昏暗,在胡同里七拐八拐我一不小心被绊倒了,趴在地上,又疼又委屈。”
陈静最终在一间小平房里找到了小张,他正趴在一个小板凳上写作业。陈静轻轻叫了一声孩子的名字,他像受惊的小鸟一样猛地把头埋在臂弯里,趴在板凳上一声不吭。陈静扳起孩子的肩膀,他露出一张泪流满面的脸,抽咽着说:“老师,我家太破了,我也没有妈妈了,我不想让你知道。”
这次特别的家访成为改变陈静职业生涯的重要事件,不断提醒着陈静什么才是真正的师爱。此后,她开始研究儿童成长,提出“爱育精彩,让每一个孩子都闪光”的班级管理理念,用善意和宽容对待每一个孩子。
孩子们都说陈静是有魔力的老师,她总是笑笑:“哪有什么魔力!一个老师光有爱是不够的,还要会表达爱。这种爱是智慧的爱,是恰到好处的爱,是能激发真挚情感、激励人前进的爱。”
于是,她每周五会给学生一个特别的奖励——“超人静约你来喝下午茶”,师生盛装出席,共品“勇气茶”“进步茶”“英雄茶”;她会化身“摄影师陈”,在校园里为每个过生日的孩子拍一组照片,手机里的4万多张学生照片珍藏了师生的独家记忆;她每次出差都会给学生带回有当地特色的小礼物,让学生知道“礼物的名字叫思念”……
“超人静约你来喝下午茶”成为陈静每周五和学生特别的约定
“‘超人静’是一位有满满爱心的老师,她平等地爱我们每个人,给我们鼓励,让我们自信。”陈静的学生魏荷昕说。
“爱永远是双向奔赴的,我像一株向阳生长的向日葵,带着一班小向日葵,让爱成为长了脚的阳光,悄悄照到孩子渴望被看到的地方。这些,是教育吗?我觉得是!”陈静坚定地说。
首创“乐·活”语文,她是学生心中会魔法的“超人静”
“当教师,可不容易,得努力把讲台站好,把教好课当作最重要的事。”这是陈静刚考上师范院校时,躺在病榻上的爷爷对她的教诲。
在陈静看来,身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能做的事不多,但能做好的地方不少。为了让学生在语文的世界里乘风破浪,2020年陈静首创“乐·活”语文,将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活动,带学生在童话、诗歌、电影的世界穿行,用阅读、朗诵、写作、表演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语文的乐趣。
“所谓‘乐·活’语文,‘乐’是情感导向,指的是乐学、乐思、乐用;‘活’是实现路径,指的是生活、鲜活、灵活。我希望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学习是轻松愉悦的,我们用幽默风趣的语言、简约科学的方式、精妙轻巧的环节,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玩起来、乐起来,让儿童用儿童的方式学语文。”陈静解释道。
手机里的4万多张学生照片珍藏着陈静和学生的独家记忆
“乐·活”语文在课堂上究竟如何落地生根,让学生爱上语文?面对教育时报记者的提问,陈静用两个例子生动解答。
陈静曾在班里设计了一个“识字存折”的活动,鼓励学生每天至少认识两个新朋友的名字。刚开学的两周内,学生就认识了几十个名字。后来,她还将识字活动与《百家姓》学习结合,学生纷纷回家采访父母、亲戚,甚至是小区的保安,了解他们的姓氏,很快学生又认识了一二百个生字。
进入阅读单元,陈静让学生将每天生活中认识的生字剪下来贴在“识字存折”上,每周五进行“识字大王”比赛,优胜者获得“财富币”,可以在班级里兑换礼物。活动中孩子们识字热情高涨,潜移默化的识字中减轻了学习负担。
上学期,陈静在二年级又创新开设“魔法写话课”,引导学生一波三折写故事,有效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激活孩子的表达力,让语文课变得更有趣更好玩,为学生进入三年级开始习作课学习搭建过渡桥梁。
真诚对待每一节课、每一位学生,是陈静课堂成功的制胜“法宝”
在学生心中,陈静是会魔法的“超人静”。她的课堂上,角色扮演、辩论赛、朗读者、小导游……丰富多彩的妙招层出不穷。在“乐·活”语文理念的教育下,陈静的学生展现出更强的综合素养,他们喜欢读书、擅长写作、乐于表达。
“语文是美的,语文老师也应该是美的,语文课应该更美。陈静的课堂打通了教学的‘实’与‘活’,营造了‘美’与‘乐’,激发了学生的生命活力,上出了浓郁的语文味。”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吴欣歆曾如此评价陈静。
如此平凡,又如此重要,她努力种下一片教育花海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让自己活成光源,照亮更多的同行者。”如今的陈静不再满足于做一株向日葵,而要努力种下一片花海。
2015年,因专业能力突出,陈静被推选为中原名师培育对象。一年后,中原名师陈静小学语文工作室成立,她开始引领更多教师专业成长。2022年,教育部“双名计划”启动,陈静成为我省唯一一位小学阶段名师培养对象,也接过了教育部“双名计划”陈静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的重任,进一步打破区域壁垒,实现从一个人的行走到一群人的幸福成长。
采访当天,陈静聊起工作室近期的工作滔滔不绝——编撰完成12万字的研修成果《小语名师工作室创意研修30例》并交付出版社计划出版、应杂志社邀请为人物专刊组稿、挂牌第3个区域名师培养孵化基地、推进线上帮扶新疆哈密名师工作室相关工作……
经过几年的发展,陈静的工作室运行已十分成熟,但建立之初却面临不小的挑战。
2016年,陈静首次招聘工作室成员时,放弃选择成熟教师的常规做法,而是面向区、县、乡镇选拔了一批年轻教师。在她看来,工作室建设要做的是雪中送炭,贫瘠教育土地上种子教师的成长更能带来教育振兴的希望。陈静告诉教育时报记者,工作室招聘首批7名教师中,5名教师从未上过公开课,她笑称自己的首批成员很多是“三无”人员——无荣誉、无经验、无婚恋对象。
辐射引领、倾心托举,陈静为青年教师搭建成长平台
在陈静的谋划下,工作室沿着共读、共练、共磨、共思、共研、共享6条路径,开展备课磨课、课例分析、课题实验、专题讲座、教学展示和专业读写等多种活动,促进工作室成员专业素质逐步提高。
此外,为突破学科限制,2021年陈静发起青年教师公益成长项目——静学吧,取义“一起静心学习吧”,首次推出项目导师制。她还在网络读书平台上开设静学吧电台,鼓励老师轮流做主播。同时,陈静还积极推进网络名师工作室建设,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教研,打破时空壁垒,实现云智慧、齐分享、共成长。
陈静的工作室先后培养了94名成员,其中刘晓巍成长为中原名师培育对象,张鸿儒等9名教师成长为市、县等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还培养出20名省名师、27名省骨干教师。
立足工作室,陈静实现从一个人的行走到一群人的幸福成长
教师职业带给陈静无限责任,也带给她一路芬芳。陈静获得6次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主持、参与多项研究课题,并获得全国课题优秀成果奖和省优秀成果特等奖、一等奖;上百篇原创文章在刊物、微信公众号发表,还被一些杂志选为封面人物……
“每天这么忙,为什么还感觉如此幸福?你不累吗?”采访最后,教育时报记者问道。
“岁月催人苍老,教育让我年轻。我知道我的幸福关乎很多人,我的工作依赖我的努力、我的朋友习惯我的分享、我的学生仰仗我的付出,我如此平凡,又如此重要。”陈静说,“我愿永远做花海里的一株向日葵,静心教书,潜心育人,永远年轻,永远热情,永远心怀感恩,永远向着阳光微笑。”
(原载2025年2月14日《教育时报》作者:教育时报记者 方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