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师德建设宣传网 楷模人物

杨君:“自然”育人以爱与初心伴师生成长

2024年河南省教书育人楷模·杨君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去年教师节当天

2024年河南省教书育人楷模

河南省最美教师发布仪式

在郑州隆重举行

为更全面地展现教书育人楷模和最美教师

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关爱学子的育人风采

师德君将陆续带您走进他们的故事

今天我们一同走近

2024年河南省教书育人楷模

灵宝市第五小学教师

杨君


微信图片_20250218104533.jpg


“自然”育人以爱与初心伴师生成长


 无论在山区还是城区,她都深耕课堂,逐渐完善“自然语文”的教育主张,完成在学科教学上的成长与蜕变;无论在实力雄厚的区域名校,还是基础薄弱的改制学校,她都善思善行、因地制宜,引领带动学科教育发展;从普通教师成长为具有影响力的名师,她不断照亮学生的成长之路,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打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生态……


近日,教育时报记者来到灵宝市第五小学,走近2024年河南省教书育人楷模杨君,于她的教学生活点滴中,寻觅其“自然”育人之奥秘。


微信图片_20250218104537.jpg

每天和孩子们一起阅读让杨君深感愉悦


每次回头看,初心与热爱都在那里


2000年8月,刚毕业的杨君被分配到灵宝市朱阳镇董家埝小学任教;2004年,她来到灵宝市河滨小学。2016年,在当地名校灵宝市第三小学任教3年后,杨君带着自己的教育理念,来到了由原城关镇西华小学扩建改制成的灵宝市第五小学,开启新的教育教学探索与实践。而这里,也是杨君的母校。


“还记得刚开始的时候,我一个人带多门学科,包班是常态,整日守着学生、盯着课堂。”回忆起最开始当班主任的时光,杨君仿佛有讲不完的话,“这里一个学生生病了,那里一个学生需要我送回家……我忙得不亦乐乎。”


在那样的忙碌与充实中,杨君渐渐养成了边读边写边记的习惯。“最开始只是想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写作的内容很多很杂,涉及教学、家访,还有孩子间的故事……记录之后,我还会跟家长分享,家长了解了我的教学思想、教育方式,我也能够得到更多的支持。”杨君感慨,“这个习惯让我受益终生。”


看到感受颇深的文章,杨君就会将它剪下来贴在笔记本上,并在后面写下对这篇文章的感悟及反思。一本本由薄变厚的笔记本也见证着杨君智慧的积累。


微信图片_20250218104540.jpg

在读写记中引导学生成长


作为读写记的受益者,在灵宝市河滨小学任教期间,杨君开始引导学生做笔记、写感悟,每天邀请一位学生在“流动笔记本”上进行记录,往后记录的学生可以翻阅之前的文章并在下面留言。积年累月,周而复始……


“用漂流瓶的形式,让孩子们享受‘纸质博客’的体验,现在看来,‘流动笔记本’在当时可谓创举呢!”杨君说。


自2008年到2013年,横跨5年、累计62万字,这些笔记本早已成为杨君的“心头肉”。每次搬家,杨君都要专门打包归置。


基于对学生发展的研究,杨君立足更高,仅是班本课程的研究,就持续了16年。在灵宝市第五小学负责教科研工作时,她还带领老师基于学校文化研发校本课程。


“‘幸福五色花’系列课程,包含‘备备读好书’‘源源学演说’‘创创写文章’‘省省话成长’‘美美诵经典’,引导孩子们进行读书、演讲、写作、反思、诵读,课程设置指向储备力、源动力、创造力、审美力、自省力,‘五力’合力,打造出学校‘幸福力’教育品牌体系。”杨君说。


微信图片_20250218104544.jpg

杨君指导学生学习,总是拿出十分耐心


除此之外,杨君还构建课堂文化、班级文化、书香文化,结合劳动教育、美术、道德与法治等学科,开展跨学科学习活动,在“五育”融合中拓展“N”条育人路径,让学生在文化的熏陶下实现全面发展。


“在那些忙碌的日子里,有批改不完的作业、备不完的课、处理不完的学生问题,虽然疲惫,但每次只要回头看去,那最初踏入教育行业的初心和对教书育人的热爱便会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杨君说。


遵循自然规律,好的课堂让学生上着舒服


“来,哪位同学想要站起来展示一下?请举手发言!”“回答得真好!就是这样,哪位同学还有补充?”……采访当天下午,教育时报记者恰好赶上杨君在上《丁香结》一课。在杨君的引导与鼓励下,孩子们发言积极,课堂气氛活跃。


在杨君看来,这样舒适、随意的课堂氛围,其实都是孩子们的“自然”流露。


灵宝市函谷关作为《道德经》的诞生地,千百年来,一直受到道家所倡导的“道”“自然”等核心理念的影响。基于此,杨君立足区域文化与心目中理想课堂,提出“自然语文”的教育主张。


微信图片_20250218104548.jpg

杨君的课堂常常伴随着舒适和自然


“何为‘自然语文’?语文又如何‘自然’?”教育时报记者忍不住问道。


面对教育时报记者的提问,杨君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这里的‘自然’不是指自然界,而是指自然而然的状态和规律。万事万物,包括人,都要遵循‘道’的规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完善,而‘道’的规律就是自然而然。语文本就是一个浸润式、需要不断积累的学科,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厚积薄发,因此更需要‘自然’。”


在这样的氛围中,杨君让学生轻松愉快、兴致盎然地发挥想象力,以最佳状态进入学习,焕发出语文课堂独有的活力,让学生在无压力、无束缚的状态下自然地学习语文知识。


“我想,好的课堂应该是让孩子们舒服、愉悦的。不做作、不刻意,让课堂真实,这能帮助我回归到教书育人的初心中去。”杨君说。


“杨老师的课堂太有意思了!我也要像杨老师那样努力,给学生上好一节节课。”杨君带的第一届毕业生、灵宝市西闫乡中心小学教师张玉琼向教育时报记者分享。提到童年的课堂,她总有很深的感触。如今追随恩师的脚步站上讲台,张玉琼也立志向杨君看齐。


微信图片_20250218104551.jpg

杨君以身作则,影响着身边每一位教师成长


在“生长有道,道法自然”的教学主张下,杨君引导学生从自主探究、自由体验,到自信展示、“自能发展”,形成自然建构,最后再回到自主探究,如此循环,以此对“自然语文”形成支撑并进行实践。


“比如读文本,我不会规定学生去读哪一段,而是让学生自主探索读哪段,自己去体验,让他形成自己的想法,从而激发他们自主展示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能发展,形成对自身综合素质的自然构建后,再到下一个更高阶层素质培养的阶段,如此循环往复,呈螺旋上升之势,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杨君不断实践着自己的设想。


六(3)班平日里腼腆安静的赵睦妍在课堂上也能主动勇敢地举起手来,六(2)班因为长得太高而觉得与同学们格格不入的李晨曦也不再为自己的身高而苦恼……在杨君“自然语文”主张的践行下,孩子们正肆意成长。


打铁还需自身硬,教书育人这条路很远很长


“每位教师都会有专业发展的瓶颈期,非常需要团队抱团取暖、名师专家指导。我希望通过团队的力量,让更多教师突破瓶颈,迎来自己职业生涯的春天。”杨君说。


2016年,杨君被确定为中原名师培育对象。同年,中原名师培育对象杨君小学语文工作室成立。如今,她正带领着47名工作室成员共研共磨、共同成长。


作为工作室主持人,她开发了一系列教师素养提升课程,助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省、市教学骨干和名师。


微信图片_20250218104554.jpg

在杨君这位主持人的带领下,工作室的成员们亲如一家


“打铁还需自身硬。”当被提及如何引领工作室成员走得更远,杨君毫不犹豫地说。她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从站上讲台的第一天起,杨君就深知“上好课才能站好讲台”。她立足课堂,研究数十位教学名师的课例,写下12万字的课例分析。这也使她突破了对名师课堂的“模仿”,走向对课堂教学的深度探索。


对于知识量的储备,杨君更是“开足马力”。从一本书到一类书,从一类书到主题阅读,她构建起自己的专业阅读地图,家中的藏书近万册,年阅读量800万字,撰写的阅读感悟在《中国西部》等刊物发表。


微信图片_20250218104558.jpg

杨君带领工作室成员将更多能量传递出去


“工作室成立之后,我感觉杨老师更加勤勉。她总是喜欢不断地去挑战自我。跨学科融合教学、基于新课标的单元任务群设计……对这些新的东西,她总要做‘第一落实人’,示范带动大家一起成长。”工作室成员对杨君有着一致的评价。


正是这样始终如一对教育、对团队认真负责的态度,促使她带领团队“更上一层楼”。


2024年4月,杨君联合13个全省小学语文中原名师培育对象工作室、3个河南省乡村首席教师小学语文工作室,组建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成长共同体,开展联盟活动,成为河南名师从个体发展走向共同发展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短短3年时间,我从教育新手到灵宝市教学名师,这得益于我在杨老师工作室的研修与成长。”2021年加入杨君工作室的青年教师樊金金向教育时报记者道出了自己的成长经历。


微信图片_20250218104600.jpg

传播影响力,杨君一刻也不曾停歇


这些年,杨君一刻也不曾停歇。她和工作室老师先后到山东青岛、贵州安顺、河南南阳,以及三门峡周边县市等120余所学校传播教育理念,上公开课或做报告210余场。


今年以来,杨君又带领工作室大胆创新,建立联动式整体教研模式:三人一组,分工明确,共研一课。教研中,要先阐明课堂设计原理、背后的课标支撑等;再把这节课呈现出来,评课时剖析教学实践的有效性;最后,三人的专业得分相加,在团队间互相比拼,形成优胜小组。“帮助教师突破职业倦怠,杨老师可有很多办法呢。”樊金金说。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我始终坚信坚守初心会让人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2024年是我成为教师的第二个‘本命年’,教书育人这条路对我来讲还很长,但众行致远,我和我的团队将会矢志不渝地在教育沃野上奉献全部力量。”杨君如是说。


(原载2025年1月3日《教育时报》作者:教育时报记者 闫栩宁 苏江召)

微信图片_20250218104605.jpg

扫一扫分享本页

责任编辑:张俊州 二审:张利军 三审:侯军锋

返回
首页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