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河南省教书育人楷模·蔡瑞昌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9月10日晚
河南省庆祝第40个教师节
暨2024年河南省教书育人楷模
河南省最美教师发布仪式
在郑州隆重举行
为更全面地展现教书育人楷模和最美教师
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关爱学子的育人风采
师德君将陆续带您走进他们的故事
今天我们一同走近
2024年河南省教书育人楷模
长垣市第一初级中学校长、教师
蔡瑞昌
下慢功夫,做教育田野里躬耕的“农夫”
他是学生眼中慈爱的“校长爷爷”,是老师们口中亲切的“蔡蔡”;在他自己心中,他是教育田野里躬耕的“农夫”,坚守“教育是农业”的信条,做着精耕细作、“漫灌”与“滴灌”相结合的教育。
今年教师节,长垣市第一初级中学校长蔡瑞昌光荣当选2024年河南省教书育人楷模。教育时报记者近日走进这所远近闻名的中原名校,走近这位“农夫”和他生机勃勃的教育田园——
开展劳动教育,蔡瑞昌亲力亲为
守教育之正:教育是农业,需要慢功夫
“家长们想一想,你们作为成年人,每周上了5天班,周末再让你加班,你烦不烦?孩子们也一样,周末回家,可以适当放松放松,家长也别太焦虑了……”9月28日下午,在新生家长会上,蔡瑞昌做了1个小时的讲座,从“教”和“育”的含义切入,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蔡瑞昌的教育道理,总是这么接地气。
“教育是农业,需要慢功夫。”这是蔡瑞昌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他发自内心的朴素教育观,也是他长期对教育观察和思考的真切感悟:守教育之正,就要坚守“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初心,在教育的田野里精耕细作。
蔡瑞昌不断地践行、发展着自己的这种教育主张,创造性地提出了“漫灌”和“滴灌”相结合的办学思想:既要有面向全体的有教无类的“漫灌”,又要有面向个体的因材施教的“滴灌”。
按照这样的思路,蔡瑞昌有效开展学校的各项教育管理工作,下慢功夫、出细活儿,让教育的田野里呈现出绿意盎然、别具一格的风景——
学生向蔡瑞昌献花并击掌
办一所校园里看不到垃圾桶的学校。2012年,从搬到新校区开始,蔡瑞昌就主张,除了卫生间和教室的工具柜里,其他地方不设垃圾桶。这一举措,有两层教育含义:首先,所有的书、本、试卷等,都是学生最亲密的学习伙伴,不能撕,不能随便扔;其次,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把各项事情做得井井有条。
办一所有“精神导师”的学校。2016年,学校的招生政策变化,蔡瑞昌提出低进优出、控辍保学、多一把尺子评价学生等理念,创立了“三全育人,精神导师”机制。全体教职工参与,一对一结对做学生的“精神导师”,所有“问题学生”一个不落地全部纳入管理范围。“精神导师”要成为学生学校生活中的父母亲人和精神世界的良师益友,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注、被关爱。
办一所真正实现“五育”融合的学校。蔡瑞昌很不齿“那种偶然冒出一个清华、北大的学生就敲锣打鼓大肆宣传甚至高额奖励”的教育行为,也很愤慨为了成绩而对学生管卡压的教师行为。在对“五育”融合的理解上,他还是喜欢用“种庄稼”的思维考虑问题:“学生的成长就像庄稼一样,需要肥沃的土壤、综合的营养,单靠课堂、课本的有限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蔡瑞昌带领学生参加趣味捕鱼活动
于是,除了开足国家课程,他还组织研发了一系列校本课程:他把图书馆搬到教室,以组为单位独立管理,“名著阅读课程”应运而生;他让学生常年坚持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研发出“新闻联播课程”;就连其他校长不敢放手的厕所也让学生去打扫,并开展“餐厅课程”“寝室课程”“推磨课程”等,形成完整的劳动课程图谱;他组织研发的“社团课程”包括30多个社团……
“五育”融合的成果是显著的,学校一大批人才涌现出来,在各种比赛中连连获奖,不少学生被特招进入高中、大学。特别是学校的自行车社团,在全国的赛事中不断摘金夺银,享誉全省。2022年,学校成功入选河南省首批“五育”并举实验学校。
创时代之新:既埋头种地,又抬头看天
蔡瑞昌自称教育田野里的“农夫”,不是一个喜欢谈高深理论的教育者。但是,他却不只是埋头“种地”,更会抬头看天,敢想敢干,有锐意创新的勇气和扎实推进的行动,在学校管理中,不断开创着时代之新。
城乡教育差距,是中国教育的痛点之一。如何打破城乡办学的桎梏,使城乡教育走上健康发展道路?蔡瑞昌这样分析:“其实城乡学校是各有优势的。比如,长垣一初中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优异的教学成绩,但在劳动教育方面却苦于没有劳动场地;而长垣市恼里镇南洋学校作为一所民办学校,有一般学校没有的游泳馆,毗邻黄河湿地,附近有大型工厂,有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却存在地远路遥、师资薄弱、生源缺乏的短板。”两所学校,以两种极端形式陷入办学困局,破局之路在哪里?
蔡瑞昌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为学生带来真实体验的劳动教育
2015年,在长垣市政府(时为县政府)牵线下,两所学校联姻——携手联合办学。蔡瑞昌和学校领导一起认真研读了有关文件,对照两校情况进行研判:这种联合办学并无违规行为,路子就是对的!两校法人独立,财务独立,教师各自独立,学生各自独立,不具有从属关系,在联合办学中是合作关系。
在实践中,蔡瑞昌探索出了“置换学习”的交流模式:两校互为基地学校,分批轮流进行置换学习,每批为期5至6周。依托南洋学校的综合实践基地,学校陆续开设了以劳动教育为主的系列课程:游泳课程让全体学生初中三年学会游泳;徒步黄河课程,磨砺意志,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家国情怀;农耕课程把实践基地2万平方米农田作为“田园课堂”,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2020年,学校入选河南首批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学校;2022年9月7日,《中国教育报》以《置换学习:突破城乡办学困境》为题,推介了学校的创新探索。
“即使在课堂上,学生也应该有阳光的笑脸,有展示自我的自信,有跃跃欲试的激情,有合作相处的和谐,像禾苗一样,呈现出努力向上的勃勃生机。”蔡瑞昌说。
蔡瑞昌走进课堂听课
从这种理念出发,面对普遍存在的高耗低效的课堂教学局面,2010年春天,蔡瑞昌组织学校骨干力量,广泛汲取外地先进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创立了充分体现“以生为本”思想的“双层四环”课堂模式。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以活动为主轴,教师组织、参与、评价,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学生的各种潜能被充分激发出来,综合素养得到全面训练提高,教学质量连年攀升。
蔡瑞昌到教师办公室观摩“早教研”集体备课活动
蔡瑞昌很清楚,“育人”的基础在于“育师”。为了让“双层四环”课堂模式有效落地,也是在2010年,学校本土原创的“早教研”模式诞生。周一至周五早读时间为教师“早教研”时间,学校任何部门不得占用。教师以各年级备课组为单位,在办公室进行集体备课教研活动,目的在于学情早诊断、问题早发现、学案早设计、创意早谋划,以统一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对于学校浓厚的教研氛围,青年教师高艺受益良多:“教师的成长需要有向上的引力,蔡校长创立的教研制度,引领我们往前走。现在不管在什么场合讲课,我都不会再紧张,因为在学校磨炼得太多了。”
笃行躬耕:像“农夫”一样,做最真实的教育
有35年教龄的滑艳丽老师,至今还清晰地记得2009年学校集体外出学习的那一天——学校组织老师们坐了一夜大巴车,到一所全国闻名的学校考察学习。到达时,天还没亮,学校还没有打起床铃,而且,进校门前还要买门票。
滑艳丽当时打趣问道:“蔡校长,等以后咱们学校也成了名校,你会让学校收门票吗?”“肯定一分钱都不收!”蔡瑞昌憋着一口气说。
蔡瑞昌着眼课堂,致力于用3年教育影响学生30年成长
如今,长垣市第一初级中学教育集团已经实现了一校三区的发展格局,办学质量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各级各类荣誉纷至沓来。学校守教育之正、创时代之新的种种理念、做法、经验,可复制、可推广,先后吸引了河南全省各地,以及河北、山东、山西、湖北、陕西、海南、青海、内蒙古、新疆等地的教育同人慕名前来参观学习,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原名校。因为出色的办学成绩,蔡瑞昌也被评为河南最具影响力校长、河南省名校长、河南省先进工作者、河南省教书育人楷模等。
2013年,学校在广场上树立了一座“蘧孔之交”的汉白玉雕像,基座浮雕上刻着孔子的名句“有朋自远方来”。“既然是朋友,怎么能进门就收门票呢!”蔡瑞昌笑道。目前,学校每周三、周四都是对外开放日,对于外来参观学习的教育同人,不收取任何费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通过3年教育影响学生30年成长,着眼国家百年发展。”这是蔡瑞昌的教育视野。他以“培养未来社会领军人物”为办学目标,提出了“未来社会领军人物的必备品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埋下理想的种子。
蔡瑞昌为毕业生发放纪念品
“教育是农业,需要慢功夫”的教育主张,指引着蔡瑞昌摒弃一切浮华粉饰,像一个“农夫”一样用最真诚的劳动,做最真实的教育。
最后,让我们通过蔡瑞昌的一首诗,来领略这位“农夫”教育世界里的一派田园风光——
万物有节因时变,教育规律循自然。
巧夺天工布春雨,大道至简不需繁。
禾稼向阳自生长,阴雨虫害亦难免。
精耕细作勤呵护,守望陇亩待丰年。
(原载2024年10月18日《教育时报》作者:教育时报记者 杨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