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教师节前夕
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时指出
教师群体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
他们具有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展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
并深刻阐释教育家精神
充分体现了他对教师群体的殷切期望
和对教师教育的高度重视
结合今年全省师德教育活动主题
教育时报社
河南省师德建设宣传中心
河南省教育融媒体采编中心
联合推出《“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大家谈》专栏
作为本栏目最后一期
本期我们约请
首届河南省教书育人楷模渠桂荣、刘忠伟
发展力校长李雪颖
成长力教师叶娟
智慧力班主任和悦
共同探讨教育家精神的第六个层面——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让我们一起来听他们的解读与阐释
↓↓↓
说用一生为国家、为科研做贡献
□ 渠桂荣
教师是阳光底下最高尚、最纯洁的职业,它的高尚在于其远大的理想、高尚的品德、对家国的情怀、对学生的大爱与真挚的感情。
我父亲就是一位小学教师,在我小时候,他就为我选定了教师这个职业。他爱学生也是出了名的,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从骨子里感染了我。
1968年,我高中毕业回家乡当知青。一年后,我追随父亲的脚步进入学校当民办教师,并决心要像父亲一样,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1973年,我被县里推荐到新乡师范学院化学系(现河南师范大学化学院)上学。我如饥似渴,刻苦学习,成为班上的优秀生,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在大学任教期间,我教过有机化学、波谱分析、天然有机化学等多门专业课,深受学生好评,连续多年被评为“学生心中最美任课教师”。
与此同时,我做科研的脚步也没停下。上个世纪90年代,我开始关注核苷产业的发展。当时,中国核苷产业发展被严重制约,老百姓吃不上、吃不起核苷药品,我决定带领课题组向化学合成法制取核苷的成本高、收率低这一世界难题发起挑战,立志做出老百姓用得起的核苷类药物。
为了尽快找到核苷合成的关键——C-N苷键生成催化剂,我和课题组先后设计了无数的研究方案,并逐一试验。十年辛苦不寻常,终于,在经历了无数个不眠之夜和无数次的失败之后,我和课题组终于找到了一种理想的催化剂,使核苷合成率由以往的1%—30%大幅提高到70%以上。
为了将这一利国利民、造福全人类的科研成果以最快的速度进行产业化大规模生产,我和相关企业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多种核苷药品的绿色合成新工艺研究,先后完成了70多种核苷产品的生产新工艺,建成了国内品种最齐全、能够大批量生产多种核苷的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基地,填补了国内空白。这些核苷产品已远销美国、英国、德国、韩国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打破了日本对国际核苷药物的垄断,使核苷类药物价格大幅度下降,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真正实现了让老百姓用得起核苷药物的目标。
在教书育人上,我秉承父亲的教诲,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宝贝,不让任何一名学生掉队。有一个本科生张然(化名),从小没有父亲,母亲改嫁,他与爷爷共命运。他曾连续几次缺课,我找到他时,他未开口就已经泣不成声,原来他唯一的精神和生活支柱爷爷去世了。
劝说和安慰他之后,我给了他2000元钱,让他还上为爷爷置办后事的债务,剩余的补贴生活。随后,我还给他联系一家化工企业让他课余时间去勤工俭学,并让他定期给我汇报思想。张然觉得有我这样像妈妈一样的知心人作为精神上的依靠,很快便振作起来,学习成绩提高了,积极参加班里的体育活动、书法活动,比赛时都还能拿奖。
假期里,他勤工俭学,把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全解决了。他顺利毕业并考取了我的硕士研究生,后期还读了博士。目前,他和爱人都在高校工作,又有了宝贝女儿,一家人很幸福。
我从教50多年来,培养了很多学生,他们很多已经当上了教授和研究员,有的学生科学研究成果在全国拿了大奖,有的还在世界级的领奖台上捧回大奖;有些人教学、科研、管理两不误,不但当上了教授和特聘教授,还当上了各级干部,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每当看到我的学生为国家做出贡献时,我特别高兴,心里乐开了花。
如今,我的一切都是国家给的,我也愿意把我的一切都奉献给国家。虽然我今年已经70多岁了,但我还承担着两门本科生的课,而且每周还要参加科研团队的周会,跟他们一起思维碰撞,继续发挥余热,为教学、为科研、为国家做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家精神中提到“胸怀天下、以文化人”,我想,我会继续用余生来践行这一弘道追求。
(作者系首届河南省教书育人楷模、河南师范大学教师)
“大情怀”成就“大担当”“好声音”讲述“好故事”
□ 刘忠伟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深远而崇高的理念,应该是教育人的情怀和责任担当。作为扎根基层的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地方,不仅要精于授业解惑,做好“经师”,更要精通“传道”,成为“人师”。在育人过程中,以“弘道”为责任和使命,用“大情怀”成就学生成长的“大担当”,用“好声音”讲育人的“好故事”,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教师要成为弘文传道的追求者,用“大情怀”成就学生成长的“大担当”。
大情怀,需要教师形成自己的精神特质与价值追求,坚定信仰和追求。教师要用中国特有的师道文化体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基因融入教育教学中,提升理想信念和境界格局,完善价值信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审美观念等,在教育家精神的指引下,注重自我修养和文化素质的提升,不断建构以文化人的精神图谱,形成自己的价值追求。
大担当,需要教师深刻理解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勇于探索和实践。教师要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专业素养,通过自我学习、理论阅读、实践浸润,不断丰富自己的教育认知。从2014年开始,我把打磨教学风格、提炼自己的教学主张作为研究的主线,构建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通过读书、研究名师案例提升自己,每年阅读不低于100本的专著,查询所有版本的教材,利用网络坚持每年聆听100场专家报告和课例。在对以文化人的不断追求中,实现知行合一,体现大作为,用大格局、大情怀、大担当助力学生变得有理想、有担当、有作为。
以文化人,需要教师有开阔的视野和胸怀,用“好声音”讲述“好故事”。
教师要聆听教育“好声音”,走在时代前列,关注教育发展方向,了解教育动态,关注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在交流和合作中,打开自己,了解更多的教育信息,关注课程发展、关注课程标准、关注育人方式变革,用行动诠释教材的新变化,在心中汇聚起教育发展的“最强音”。
教师要讲出育人“好故事”,在精耕细作中,成为教育改革的先行者。教师要成为前沿教育理念的践行者,聚焦教育教学改革前沿,让前沿的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落地生根。近年来,我带领中原名师工作室以数学概念课堂教学研究为突破口,每年深入研究团队成员的100多节课例,开展不同版本之间的深度“同课异构”活动。每年我们还选取50节典型课例进行研究,为更多老师提供一种“以文化人、立德树人”的实践样态,讲好育人的“好故事”,给身边教师更多的启发。
教师要传播发展“最强音”,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把教育研究、教育实践、教育思考等教育思想传播出来,用精湛的学术研究、前沿的教学成果传播深邃的教育思想,走向更大的交流舞台。我每年写的文章累计几十万字,写课例、写思考、写研究、写成长故事……在写作中不断历练自己,促使自己专业化成长。只有通过深层次的研究、高质量的成果、全方位的交流、多方式的表达,才能贡献更多的教育智慧,影响区域内外更多的教育者,呈现更多教育实践的新样态,发出更多以文化人的时代“好声音”。
(作者系首届河南省教书育人楷模、郑州航空港区慈航路小学校长)
胸怀“国之大者”
筑牢文化自信精神基石
□ 李雪颖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39个教师节到来之际,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方面深刻阐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其中,“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对教师理想信念和育人之道的要求提升到了新高度,对筑牢教师信仰基石明确了新标准。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受教育大家陶行知先生的影响,尤其是他的格言“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对我影响非常深刻,也让我坚定了自己的教育初心,选择了自己的教育人生。
近30年来,无论是在一线教学还是担任教研员,抑或是从事教育管理工作,都让我深刻认识到教师作为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要把教育这件大事做好,就必须要有“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工作中,我始终将学习作为第一要务,认真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厚植家国情怀,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作为自己的精神追求。
与此同时,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带领教师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落实新课改、新高考系列文件精神,在学校办学实践中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以文化人,逐渐探索出“德育为先、智育为重、体育为基、美育为要、劳育为本”的多样化发展路径,将文明创建与教育教学相融合、与校园文化相融合、与师生发展相融合。
我们还以“一训三风”为引领,认真挖掘学校红色资源、传统文化资源、学科资源、场馆资源等,不断深化办学理念、办学精神,编写校本读本《放飞理想的地方》,培养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志存高远的济源一中学子,形成了富有特色、个性鲜明的校园文化品牌,在“小城市”办出了“大教育”,为济源乃至河南教育事业发展贡献一中的智慧和力量。
作为学校的党委书记,我注重引导老师们在教育教学中、课程开发中、教育科研中全面融入中华文明独特品质和文化基因,全面弘扬中华民族自信、自立、自强的独特民族精神;引导学生在感悟、领悟、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过程中,厚植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教书育人全过程,把“胸怀天下、以文化人”落到教书育人实际行动中,引导学生胸怀“国之大者”,勇担强国使命,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系第六届发展力校长、河南省济源第一中学党委书记)
以吾辈萤萤之火,耀祖国闪闪之光
□ 叶娟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教育家精神时,把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作为其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身为教师,我们不仅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弘道”作为育人的首要任务和终身追求,涵养家国天下的深厚情怀,传承胸怀天下的责任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爱国之心,实为一国之命脉。”蔡元培先生一生致力于教育救国,他舍弃传统文人孜孜以求的仕途,到当时还不被认可的新学堂任职;把衙门式的北京大学改造成一所现代化大学,支持新文化运动,推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以自身言行彰显爱国、进取、自由、民主的精神。他怀着教育救国的初心,以武训行乞兴学的精神,努力“使全国人民有受教育的机会”,成为一代代教育工作者的精神榜样。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班级管理中,我始终坚持把学生的品德教育、爱国教育放到首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育人全过程,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以鄂豫皖革命纪念馆为依托,整合资源,搭建平台,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孩子们了解家乡的红色文化,参访鄂豫皖革命纪念馆、宣讲红色故事、祭英烈、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有奖知识问答;体验“小交警”,以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走到城市乡间,了解家乡的茶文化、认识家乡的桥、去爱心粥屋做义工……各类实践活动多次荣登“学习强国”,并被中国国家纪念馆刊登在官方平台。
久有凌云志,揽月摘星辰。这些志愿活动的开展,帮助孩子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孩子明白学习的意义,真正成长为心中有壮志、手中有笔墨、眼里有光芒的未来国之栋梁!
践行教育家精神,做新时代的“大先生”,必须不断提升胸怀格局,拥有更高的人文视野。平凡如我,固然没有能力去影响每一个孩子,但有幸驻守校园,遇见这些鲜活灵动的生命,成为他们生命中的那一棵树、那一朵云,愿用爱心、恒心、匠心坚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书写更有价值的教育人生。愿以吾辈萤萤之火,耀祖国闪闪之光!
(作者系第14届成长力教师、信阳市第三小学教育集团教师)
做“经师”,更做“人师”
□ 和悦
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所体现出的高尚品质和崇高追求,是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们不仅要做授业、解惑的“经师”,更要做向学生传道、弘道的“人师”。胸怀天下、以文化人就是班主任传道弘道的重要前提和目标导向。
胸怀天下是教师弘道的重要前提,这意味着老班要有广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还要放眼于社会、国家的发展。在我先后带过的学生中,不少有志青年选择大学就读师范专业,立志把教育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和不懈追求。我们从深情厚谊的师生变成了志同道合的战友,共同躬耕在祖国的教育战线。甚至一位女生在大学毕业后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边疆地区的基础教育事业,条件艰苦也从不叫苦喊累,令我敬佩万分。
回忆起高中生涯,他们都说是母校的老师们让他们明确了人生的追求与方向。这更坚定了我要胸怀天下、以德育人的信念,助力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以文化人是教师弘道的目标导向,班主任要通过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022年暑假,我中途接手高三毕业班,如何在一年时间内与学生建立互相信任、亲密友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到带班效果。面对这种局面,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先后举办了中秋节操场赏月、冬至团圆包饺子、热闹元宵品汤圆、端午一举高“粽”等丰富而有意义的沉浸式体验活动。经此系列活动,我以最快速度融入了班集体,进而顺利开展各项班级工作。在系列活动中,同学们的仪式感、体验感被拉满,品读回味经典,感受节日魅力。
北京师范大学的校歌是由著名教育家范源濂作词的,歌中这样唱道:“师道师道谁与立,责无旁贷在藐躬。”立师道,弘大道,是我们新时代班主任的使命担当与职责所在。我们要时刻以教育家为榜样,胸怀天下、以文化人,努力做精于授业解惑的“经师”,更要做善于传道弘道的“人师”。
(作者系第12届智慧力班主任、河南省开封高级中学教师)
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
躬耕教坛、强国有我
(来源:教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