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艳丽曾是淅川县大石桥乡乡直初中的一名教师,由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库区建设需要移民,13年前,她从淅川来到了南阳市卧龙区蒲山镇,在移民小学里继续做一名教师。今年,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通水10周年。4月22日,记者在南阳见到了黑艳丽,听她讲述为世纪工程建设做出别样贡献的经历——
“不但要搬,我们家还要带头搬!”
有家人有学生有同事,此处即故乡
我是土生土长的南阳邓州人,与爱人是在南阳师范专科学校上学时认识的。1996年,我们毕业一起来到他家所在的南阳市淅川县大石桥乡,在乡直初中任教。尽管当教师的梦想已经成真,但来到山区任教还是与想象之间有着巨大落差——生活条件艰苦、学生基础差——但这并没有影响我把全部精力迅速投入到工作中去。
开始时,领导安排我教八年级数学兼班主任。一年之后,由于成绩突出,领导做工作让我教九年级数学兼班主任。虽然感到压力很大,但我还是答应了。没想到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14年。我成了家长眼中的好老师,领导、同事眼中的好同志,学生眼中的“恶”(方言,厉害)老师,乡里连续5年把我评为十佳教师、优秀班主任,多次荣获县级模范称号,曾任一届淅川县党代表。更重要的是,逢年过节,我总能收到学生和家长雪片似的祝福!直到现在,每到节假日,来看我的学生仍然络绎不绝。
在人际关系上,我与同事、朋友、亲戚等相处融洽;在工作上,我也摸索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好不容易顺手了,一切都习惯了,就在这时,也就是2009年8月份,移民大搬迁开始了。
我们所在的大石桥乡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丹江水库的上游。为保障中线工程供水,丹江口大坝自2005年9月开始加高续建,我们这里有一部分将会在大坝加高后被淹没,所以大石桥乡成为移民迁出乡镇之一。
按照计划,大石桥乡会有大约2万人需要迁出。具体到我们所在杨营村,大概有一半的人需要迁出。根据政策,我和爱人并不在强制外迁的名单之上,所以刚开始我俩决定不走毕竟爱人一家在此生活了一辈子,我也在此生活了15年,早已与这个山清水秀的山乡产生了很深的感情!我在乡中工作了15年,与领导同事相处和谐,工作顺风顺水,更是舍不得!
不过,尽管当时已经做出了不走的决定,但内心还是很纠结的——一方面,是真不舍得走;另一方面,搬迁之际,我的左邻右舍都舍不得远离故土,乡中的师生也都“人心惶惶”,抵触情绪很大。
移民搬迁虽然没有强制到咱身上,但咱当的是老师,干的是良心活,而且还是党员,不当表率能行吗?再说了,移民学校的老师缺口非常大,移民的孩子没有家乡来的老师不适应咋办?万般纠结之下,我和爱人决定——不但要搬,我们家还要带头搬!
因此,一有机会我就向自己的亲戚朋友和家人宣传移民搬迁政策,努力说服年迈的父母,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在我和爱人的执着坚持下,父母的思想工作终于有了着落,我们全家昂首挺胸踏上了移民路。
2011年8月初,家里人租了货车将家里的东西运至安置地。8月17日,在召开完欢送会后,我们乘坐着由政府组织的大巴车集体前往南阳市卧龙区蒲山镇。那一路上,我心里百般滋味,关于未来,我不敢多想……
“移民后代要教好,当地学生也得教好”
黑艳丽的爱人是一名教师,女儿即将博士毕业也计划走上讲台
大石桥乡杨营村的移民被一分为四,分别安置到蒲山镇的周后王村、高庄村、刘家埂村、泉东村。每个村都有一所小学。其中,刘家埂村的是完全小学,其他三个村的是一至三年级。我家在周后王村,我则在刘家梗移民小学任教。
是金子,到哪儿都会发光。移民到蒲山,是一个全新的环境,虽说学校是移民小学,但周围村子里的本地学生也能上,如何让移民学生迅速融入新的环境,适应新的环境,如何让两地学生和睦相处、共同提高,如何协调移民教师和当地教师的关系、提高教学水平……于我而言,是一个个全新的课题。尤其是从初中教师转变为一名小学教师,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领导出于对我的信任,甚至把主抓学校教学的工作都交给了我——我必须要把一切考虑周详、严密。要想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干上去,就必须率先垂范,严于律己,我在各个环节总是以最高要求提升自己,力争让教学工作环环相扣,把每堂课都上成精品,上出特色,并以此带动全校老师,特别是年轻教师。
我总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他们带上路!每天早上,我总是第一个到校,到校后安排好一天的工作,检查学生作业我总是想着,移民群众舍小家为大家,我们要做好移民后代的教育工作。不过,这项工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做——移民过来的老人中,有些人思想非常陈旧。
2018年,我了解到学校有一个建档立卡户学生——小小,她的父母都有智力障碍,她奶奶担心她长大后远走高飞,所以干脆不让她上学读书。我知道了之后,就一次次地带着营养品和礼物到她家中,和她奶奶促膝谈心。于情,我说,真是爱孩子就不能不让她上学;于理,我说,知识改变命运;于法,我向她科普,不让孩子接受义务教育是违法行为。一次次解释劝导后,最终,老人转变了思想,小小也重返校园。
学校虽然名字中有“移民”二字,但当地学生还不少呢!其中不乏一些不好搞定的孩子,咱都得尽心教。2022年,学校转来一个男孩儿叫小河,从小就受到全家人的宠溺,养成了唯我独尊盛气凌人的性格,父母为了改变他,从一年级开始把他送到南阳市内一私立学校住校学习。谁知,他的性格不但没有改变,学习上也弄得一团糟,说白了就是啥也不会。当时,了解情况的老师坚决主张不收他,我力排众议收下了这个学生。从那以后,我一方面经常做他的思想工作,逐渐让他改变不良的生活学习习惯;另一方面时刻保持和家长的联系,让他们也改变爱的方式,改变教育方式。家校协同,威力倍增。
为了让小河重拾学习信心,我经常单独给他补课,包括他前面几年落下的重要知识,并动员其他教师加入挽救小河的活动中,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他完全变了个人,学习进步了,性格也阳光开朗了。他父母对儿子的变化欣喜不已,他母亲提着礼物到我家表示感激之情,被我婉拒了。她又要把儿子认给我做干儿子,我更不能答应了!
“一直在迁移奔波,但我坚信‘吾心爱处皆故乡’”
移民过来的孩子,尤其是小学生,保留了很多原来的坏习惯,与当地学生交往过程中,待人接物都需要手把手地教。这还都是小问题,最重要的是,移民安置好之后,有能力的青壮年都外出务工,甚至不少人将孩子带着去打工。那么,留守在家里的都是老人和孩子,甚至一部分孩子都是身体有残疾、智力有障碍的。
去年春季有一天,我正在办公室办公,有个学生突然跑进来说:“老师老师,小强犯病了!连他奶奶都认不得了。”正说着呢,小强奶奶打来电话,证实了学生的说法。
我赶紧放下手中的事情赶到小强家中。小强正呆呆地坐在客厅的沙发上,面无表情地盯着电视屏幕,对他奶奶的问话也没有任何反应。我心中一紧,赶紧询问老人他最近有没有发生什么不寻常的事情。老人叹了口气,说:“最近他总是一个人关在房间里,也不和我们交流,我还以为他是在准备考试呢。直到今天他突然跑出来,连我都不认识了,我才意识到事情不对。”
我仔细观察了小强的状态,发现他的眼神空洞,语言混乱,明显出现了精神异常的症状。我立即联系了在外打工的家长,并建议他们尽快带小强去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时刻关注着小强的病情和治疗进展。渐渐地,小强的症状开始有所缓解,他也逐渐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和学习。我悬着了好几个月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除此之外,我们学校的辖区内还有3名智力障碍的孩子,不具备随班就读的条件。为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我主动带头,组织教师送教上门。这些孩子虽然身体有残疾,但他们的内心同样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我们看到,那些曾经茫然无助的眼神,现在开始闪烁着对知识的兴趣;那些曾经无法表达自己的孩子,现在可以用简单的词汇和手势与我们交流。虽然教起来很难,但看到孩子们天真的笑脸,看到他们会写自己的名字,会说一些简单的话语,我们觉得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日前,黑艳丽突觉心脏不适,住院检查发现已经患上了冠心病,连日治疗后情况好转,这才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一转眼,已经在蒲山镇生活了13个年头,我和爱人先后送走了4位老人。这让我想到,越来越多的老人带着移民的记忆离开人世,那么,关于乡愁、关于家乡、关于移民,以后的孩子们还能记得多少?
不行,我必须得行动起来。为此,我开始利用升国旗、班会课、实践活动等开发思政课,让孩子记住乡愁,感悟南水北调精神和移民精神。
自移民以来,学校也没有出现一例失学儿童,考上本科以上的大学生有59名,我们刘家埂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学生村”。
从富庶平原邓州市到贫困山村大石桥乡,从热爱眷恋的第二故乡淅川到人地生疏的又一故乡卧龙区蒲山镇,从乡镇初中到移民小学,一直在迁移奔波,但我坚信“吾心爱处皆故乡”。爱家人,爱亲邻,爱学生,爱教育,爱国家……这是我应尽的责任、该挑的担子。
(原载:2024年4月26日《教育时报》,作者:教育时报记者 庞珂 通讯员 屈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