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师德建设宣传网 “出彩河南人”最美教师

侯文邦:心系“三农”,“红薯教授”躬身助力乡村振兴

■“出彩河南人”2023最美教师▪侯文邦


7.jpg


“快过年了,我给大家每人寄一些红薯,都尝尝咱自己培育出来的优质烟薯!”近日,一个主要用于工作联络的微信群里突然跳出一则消息,群里都是“出彩河南人”2023最美教师,而发消息的人则是被称为“红薯教授”的河南科技大学教授侯文邦。


“我们这个红薯更加软糯香甜,口感比原来的红薯好吃,甚至比市面上的很多红薯更甜。而且这个红薯的售卖周期更长,从7月份就上市了……”提起红薯,侯文邦有说不完的话,记者就这样静静地听他讲述他的“红薯奇缘”——


植保专家毅然投身“红薯王国”


侯文邦与红薯产业的“结缘”,源于一次讲座。


2015年,他在给洛阳市各县农业局负责人讲课时,提出了增加农业附加值、打造完整产业链思维的“八大系统”理论,引发听课者的热议。


一位出席讲座的洛阳市农业局领导当时就将了侯文邦一军:“侯老师,你提出的以专家咨询系统、植物生命树系统等为主的‘八大系统’理论听上去很美好,你自己是否实践过?效果如何?”


这句话让侯文邦愣住了。这些年他一直致力于无公害、高效低毒农药的研究,被业内称为“植保专家”,实验基地仅限于学校的农业大棚,还真没针对某一种作物进行过大面积的推广实验。这些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效果到底如何?他心里没数。


讲座结束之后,侯文邦下定决心,一定要找一种农作物试一试,让自己的理论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洛阳地区种植红薯历史悠久,且红薯适应能力强、抗旱、耐瘠薄、产量高,是大众喜欢的健康食品,同时,学校也有种植红薯的成套技术。于是,侯文邦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组建了自己的科研团队,开始红薯脱毒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脱毒试管苗快繁技术讲解.jpg

侯文邦研发的红薯种苗脱毒技术让红薯亩产大大增加


科研项目听起来“高大上”,可深入其中,每一步都是困难和艰辛。侯文邦带着由老师和学生组成的科研团队开始了一次次尝试。红薯茎尖的内部结构像血管一样纵横交错,越到末梢病毒就越少。团队成员在显微镜下将茎尖的叶原基剥离出来,用培养基在一定的温度、光照下进行培育。这是一项技术活,也是一个体力活。团队成员一丝不苟地一遍遍做剥离实验,一次次培育种苗测试比对。实验做了上千次,汇总了海量数据,终于培育出了优质的种苗。


实验转入大棚栽种阶段后,侯文邦带着他的科研团队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实验基地里。盛夏时节,大棚里闷得像蒸笼,人在里面待上一会儿就得出去透透气。遇到冰雹或大风天,别人都是赶快去关门窗,侯文邦则是第一时间往他的红薯大棚里跑。学生们都开玩笑地说,原来红薯种苗才是侯老师的“挚爱”。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的努力,侯文邦和他的科研团队熟练掌握了红薯茎尖脱毒整套技术。实验数据显示,经过脱毒,每亩红薯的增产幅度在50%以上,而且品质大幅提升。


成果转化落地实现“土里掘金”


“红薯独具的高产特性和广泛的适应性曾为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做出重要贡献。如今,它作为健康食品,再次受到人们青睐。”侯文邦说,“红薯具有抗旱性强、耐瘠薄、适应性强等特点,非常适合在洛阳地区种植。但是,如何提升红薯的附加值,实现‘土里掘金’,仍然是一项重要课题。”


侯文邦依托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的科研条件,带领自己的科研团队建立了红薯脱毒实验室和试验基地,利用红薯脱毒技术成功把“红薯脱毒快繁及其产业化应用研究”等3个成果转化落地,以科技成果为支撑,在洛阳、平顶山等地通过发展红薯产业帮助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侯文邦还积极整合学校、社会资源,打造红薯产业平台。他指导学生创新创业与专业相结合,为红薯产业培养后备人才,带领研究生、本科生对红薯进行系统研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他牵头成立了洛阳市红薯产业协会并出任会长,从红薯脱毒到栽培、从深加工到销售,全方位引领豫西地区红薯产业的发展。


防控技术指导.jpg

侯文邦不仅教给农民技术,更将市场导向的理念传递,帮助农民创收增收


为改变河南红薯品种单一、效益低下现象,侯文邦引进国内外红薯品种68个,筛选出适合豫西地区的淀粉型品种商薯19、济薯25,菜用型甘薯鄂薯,鲜食型品种烟薯25、普薯32等系列。这些品种在河南科技大学甘薯脱毒快繁中心进行脱毒后,有效解决了红薯生产中长期存在的病毒病问题。脱毒薯苗在河南18个省辖市得以迅速推广种植,同时,山东、山西、辽宁等地的客户也纷纷前来订购脱毒红薯苗,受到广大种植户的好评。


在红薯管理技术上,侯文邦指导农户采用滴管、病虫害生物防治、中控后补等一系列绿色高产技术,取得了让红薯“既好看又好吃”的效果。


在红薯种植技术上,侯文邦提出了垄上开沟覆膜栽培、覆膜加小拱棚、密度控制等技术措施,实施“错峰销售”,延长销售期,提高红薯销售价格,红薯销售时间从常年的10月中旬提早到7月中旬,既满足了市场需求,又提高了红薯价格,还延长了红薯销售时间,提高了红薯种植户的收入。


注重产学研结合,聚力乡村振兴



“传统农业聚焦于种植技术和产量提升,但是现代农业不应局限于此,而应把握住市场的风向标,这样才能降低风险,让农民获益更多。”侯文邦说,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不全是技术,更多的是理念,只有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理念,才能牵住农业增收的“牛鼻子”。


紧扣乡村振兴时代主题,侯文邦组建红薯研发团队,建立红薯脱毒工程中心,担任红薯产业研究院院长,带领研究生、本科生对红薯进行系统研究,成果丰硕。


b593ba48cd22c2fe7e7c02acea97887.jpg

注重产学研结合,他不断为红薯产业培育人才


任教30余年,他曾担任过多门主干课程的教学工作,多次获校级教学质量奖。他不只教学生读好“有字书”,还注重教学生读好“无字书”——社会实践,培养出了几十名从事种子农药生产经营的企业家,成为河南农资行业的重要力量。2018年、2019年、2021年,他指导的基于红薯产业的乡村振兴项目都在全国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


侯文邦还为汝阳县、伊川县制订了《甘薯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4)》,引导县域经济合理有序发展;制定了甘薯绿色高产生产技术规程、洛阳市鲜食红薯标准等5个规范化文件,引导红薯产业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科学规范前进。他义务为驻村第一书记提供技术支撑,开展红薯产业扶贫。哪里需要技术,他就走到哪里;哪里需要种苗,他就送到哪里。他引导和帮助洛阳多地先后注册了 “岭上硒薯”“河洛红瓤”等品牌,农民朋友种植的红薯走出洛阳、走出河南、走向全国。


“我要继续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提出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要求,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为豫西山区乡村振兴贡献出属于河南教育人的力量。”侯文邦说。


1705637066865(1).jpg

扫描二维码,观看侯文邦最美事迹


(原载2024年1月19日《教育时报》,作者:教育时报记者 庞珂)

侯.jpg

扫一扫分享本页

责任编辑:张俊州 二审:张利军 三审:侯军锋

返回
首页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