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
2022年全国最美教师
郑州大学
周荣方
浙江省浦江县郑宅镇中心小学
祝响响
江西省上犹县特殊教育学校
蒙 芳
齐聚河南濮阳
进行专场师德主题报告
省教育厅教师教育处副处长肖向毅
出席活动并讲话
肖向毅对周荣方、祝响响、蒙芳3位全国最美教师受邀做专题报告表示敬意和感谢,并对濮阳市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表示肯定。她表示,此次全国最美教师濮阳专场报告会活动,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务实举措,是加快推进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实际行动,有价值、有意义、可推广、可借鉴。同时,她向广大教师提出三点期望:
一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深入领会、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应有之义,是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的内在要求,是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动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就是要始终以“四有”好老师作为“立身、立心、立德、立学”的精神追求和价值遵循。就是要学习教育家的风范,始终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修身立德”,做润己泽人的大先生;注重“言传身教”,做启智润心的引路人;注重“涵养学识”,做博闻多识的传道者。
二要始终坚守初心使命。要始终坚持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热爱,有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以先进典型为镜,见贤思齐,比学赶超,不断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坚定理想信念, 成为学生成长路上永远铭记的“四有”好老师。
三要积极投身教育改革伟大实践。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作为矢志不渝的追求,铭记“行胜于言、知行合一”之要,担牢“传道、授业、解惑”之责,让生命与使命接受历史的洗礼,在伟大的教育事业中成就自己,用大爱书写幸福而美好的教育人生。
3位全国最美教师精彩的报告
充分展示了新时代教师爱岗敬业
无私奉献的良好形象
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高尚品格
感染激励着一位位参会师生
今天
我们一起通过讲稿
走进她们的最美故事
感受最美情怀
汲取奋进力量
↓↓↓
周荣方
党的二十大代表、2022全国最美教师、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教育部全国高校师生巡讲团成员、河南省首批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郑州大学)负责人。
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老师应该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
立场明确成就“光明磊落”,让教师成为有“号召力”的先生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成为所有教育者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对思政课教师来说,就要让思政课始终成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党的二十大报告讲述的新时代伟大成就,那都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这10年就像是一堂充满了火热实践的大思政课,给了我们所有教师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底气,而我们有责任办好教育、面向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回信中说,毕业后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这份祖国和人民的期盼,是我们要“办好”的方向。把方向落实在教学中,有两点很重要。
一方面,抓住不变。不变的是我们已经走过的路,要讲好我们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另一方面,抓住变化。既然是变化,又怎么抓住?其实抓住的就是人民至上的力量,这个力量将让我们经得起“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人生不能复制,但力量可以传承。“理直气壮”讲好“鲜明立场”,传承信仰力量,激发教育的“号召力”。
求是观点来自“实事求是”,让教师成为有“凝聚力”的先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作为教师,在教育中要注重引导青年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
最近,常有青年问我,应该如何建立文化自信?这让我想到了“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中的剧目《天子驾六遗址》。这个剧讲了一个现代人在考古现场“穿越”并对话周天子的故事,这幕剧让我很难忘。之所以难忘,是因为这幕剧的结尾,饰演周天子的演员说:“谢谢你们记得我们的文明,这是地下的根脉、心底的血脉。”然后,他向观众鞠躬致敬,接着很长时间没有站直,我看到他的背在颤抖,他在哭。
直到今天,我都忘不了这一幕。你说我认识他吗?不认识,但我一直记得他,或许就是因为我们血脉中“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让我们成为中华文化这幕长剧中的剧中人,亲善、强劲、血脉相连!
这份“传承力量”就是汇聚在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之中,挖掘、懂得、内化这份力量,获得的不就是文化自信吗?
科学方法推动“与时俱进”,让教师成为有“战斗力”的先生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为教师,我用“行走的思政课”不断督促自己与时俱进。面对青年,我着重引导他们懂得“青年学什么”与“为什么而学”两个问题。用的方法就是我所做的“行走的思政课”。这个活动慢慢做了已经近10年,最初的“行走”是走路,当我走到田间地头、基层一线、大战大考之中时,所思所想慢慢以微信公众号、微博的形式呈现成果。“行走的思政课”微博话题就这样出现、成长,目前有教师、学生、社会人士共同参与,总阅读量已经突破4500万。
行走,也从最初的“走路”成了一种理念:行走在当下,以“身边故事”讲活“火热实践”;从当下“行走”进历程,以“时代责任”讲透“绽放力量”;从历程“行走”进未来,以“中国深情”讲深“绚丽之花”。让我们所面对的青年能够在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中乘风破浪、披荆斩棘,能够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绽放绚丽之花。
教师能够激发教育的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在坚持好、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之中,做到“亲其师信其道”,为学为事为人,做好大先生。
祝响响
全国人大代表、2022全国最美教师、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郑宅镇中心小学正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教书育人楷模、浙江省特级教师。
走过教育的“三重门”
27年前,我是城区小学的一名年轻的教师;27年后,我是农村小学的一名不再年轻的教师。人生就是一个圆,从原点出发,历尽千帆后回归原点。我的教育历程也是如此,走过教育生涯中的“三重门”,终于在原点觅见教育的真谛。
第一重门:心中有法,教学有术
2008年,我以市里第一名的身份参加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
长时间的准备,使身体出现了异常。幸好,领导宽慰的话语、同事鼓励的短信、家人无微不至的关怀,使我很快战胜了疼痛。
之后的日子,我开始以“互文阅读教学”为突破口开展持续12年的研究、出版专著、辗转于全国各地做课堂推广……我发现自己离心目中的语文教育越来越近,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先后被评为浙江省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浙江省特级教师、浙江省教坛新秀,成为当年全省最年轻的小学语文正高级教师。
第二重门:心中有道,天宽地阔
2014年,为响应浙江省教育厅推进城乡教育均衡的精神,我主动交流到全县最偏远的山区学校做校长,成为浦江县“一校两区”办学模式改革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从此,我来到离城区30多公里的檀溪中心小学,开始行走在城乡教育均衡这条充满荆棘和鲜花的路上。我坚信,一所学校可以没有标准化跑道,但不可以没有带领孩子们奔跑的老师。
这十多年,我奔赴全国各地支教、送教130多次。2019年,作为东西部教育扶贫协作的援川老师,我驻扎在四川省贫困程度较深的县区——乐山市金口河区。
我走遍了全区每一所小学,抓紧一切时间多听课、多议课、多探讨教学中的困惑,努力践行着浙江教育人“理想、行动、坚守”的行动姿态。我首创的“云教研”“云推普”等多项活动被列为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典型案例,活动报道多次登上“学习强国”平台,在脱贫攻坚历程中彰显出教育力量。
第三重门:心系共富,初心不怠
两年前,我又成了一名教育共富路上的“领跑者”。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赋予了浙江为全国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先行探路的光荣使命。这时候,我更加明白了自己肩上的责任:支教不仅仅是一种朴素的教育情怀,更是一份教育共富的行动自觉。
那一年的9月,我主动请缨来到了浦江县青年教师最多的一所农村小学,成立了浦江县第一个乡村名师工作室,这就意味着我走进了第三重门:做一名教育共富路上的“领跑者”。
于是,我的课堂上就有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听课者不仅有班里的41名学生,还有一波又一波来“蹭课”的乡村青年教师。走进我的语文课堂,青年教师常常会被眼前的变化所惊叹:在其他老师课堂上沉闷的孩子,到了响响老师的课堂上仿佛就像变了一个人。原来,我们农村的孩子,也能这么优秀!
我还想方设法腾出更多时间来指导青年教师,说课、试讲、上课、议课……无论哪位青年教师有需要,都有我出谋划策的身影,我也成了众多青年教师心中的“定海神针”。
千千万万的支教老师以自己的力量去支教,就像满天繁星,成立乡村名师工作室,则是要打造可以心手相传的火炬,我传给你,你传给他,让更多的乡村教师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去影响更多的乡村孩子。
借助乡村名师工作室这一平台,我还率先启动了“乡村种子教师”培养计划,为每所农村学校培育一名“种子教师”,带动一批、成长一片。
一晃27年,从初出茅庐的城区语文老师到地地道道的山村女校长,再到关注城乡教育均衡的支教教师,不觉打开了教育的“三重门”。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奋斗者,我深切地知道: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中,比起荣誉,我们的坚守更为动人;比起成就,我们不倦的追求更为耀眼。
一位老师就是一把泥土,他终将与无数把泥土聚集在一起,成就一座山峰、一条山脉。这样的山峰,可能改变风的走向,可能决定水的流速。这,或许正是我们坚守教育岗位的意义所在!
蒙 芳
全国妇女十三大代表,2022全国最美教师,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特殊教育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中国好人,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助残新闻人物,全国巾帼建功标兵。
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
2013年,我从一名语文教师变为上犹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
学校开办之初,我面临三大难题:缺生源、缺师资、缺资金。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各种不看好的声音响起,但我是个不服输的个性,说干就干。
缺生源,我们便一个一个打电话,有的家长接了电话很生气,问:“谁告诉你我的电话?我的孩子为什么要去你们学校读书?”我想,也许家长不愿意接受孩子的特殊,也许家长是不相信一所新学校。但我们不放弃,耐心一一解释,终于在开学之际迎来了52名学生。
学生有了,学校工作有序地开展着,意外却发生了。一名培智孩子在宿舍撞上了推拉玻璃门,玻璃碎了一地,玻璃渣子跟插豆腐似的生生扎进了孩子身体;从教学楼到食堂没有连廊,有一个孩子在下雨跑过时摔成了颅内出血……为了改善校园环境,我们举行公益演出、学生作品义卖活动,我与团队一起邀请100多家企事业单位,营造浓厚的助残氛围。
10年来,我们争取捐资捐物200多万元,为学生添置了宿舍床上用品,建起了学校文化长廊、食育工作坊、酒店情景室、星语星空室、录播教室等,满足了特殊学生教育教学、特长发展、康复训练及职业培训的需要,大大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刚入学的残疾儿童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家长认知不足等原因,错过了最佳的康复期,我们就开办了县里第一个幼儿康复部,累计免费为147名智力残疾幼儿提供早期康复教育,减轻了贫困家庭负担。
当校长之前,我并没有多少跟特殊孩子相处的经验。脑瘫儿小平是由志愿者送到学校来的,大家给他喂饭、推他活动,对他照顾得滴水不漏。但有一天,我们发现他门牙没了,手受伤了。后来了解到,他爸爸抱他上卫生间摔倒了。我们恍然大悟,孩子在长大,父母会变老,这种保姆式的教育不可取。
于是,我们开发他肘部力量,训练手指协调能力。经过4年的训练,他能自主进食了。每次助残日演出他都是坐在台下看别人表演,其实他也想上台。我们就邀请他妹妹、班上老师和同学一起,让他也登上了舞台。对于孩子,我们要用爱与专业帮助孩子实现人生中一个个梦想,助其远行。
重度残疾孩子小玮喜欢音乐、爱看书,但他无法到校上学,像他这样的孩子全县有44人。2014年,我们学校正式启动“爱与责任的延续”工程,17个小组分赴当地14个村镇,为乡村残障患儿送教。10年来,我们进行了1万多人次送教上门活动,让山里、村里的孩子一个都不能少,我主持关于送教上门省级“十三五”重点规划课题研究,形成大量送教经验成果,在全省推广。
2019年经过跟踪调查,我了解到,学校毕业的43名学生中,就业率仅20%,4%的学生长大后成家,他们的幸福指数不高,离办学目标差距太远。我开始思考:能否利用现有资源,再送孩子一程?
2021年秋季,我们与上犹中专联合培养,开办了志坚中专班,开设多种培训技能,为特殊教育初中毕业生进一步接受中职教育开辟了渠道,为他们学习职业技能、提升专业素养、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自2013年建校以来,我与团队一起,以“努力培养好每一名特教生、减轻一个家庭负担、助力一个家庭致富”为己任,本着“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让300多名适龄残疾儿童少年能上学、上好学,为助推乡村振兴带来了爱和希望。
每朵花儿都有自己的春天,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梦想。我们相信,心有蓝天,一切皆有可能。悦纳不完美,振翅勇敢飞,让我们一道,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3位全国最美教师的师德情怀
振奋人心、催人奋进
让我们向优秀看齐!
向全国最美致敬!
(来源:河南省师德建设宣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