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在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郑州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辅导员李帅辉完成了他的第100次献血。他也因此获得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郑州市公民献血委员会颁发的“无偿献血一百次”奖杯。
14年无偿献血100次的事迹让人惊讶又令人好奇,是什么样的动力和情怀让他十几年如一日地如此执着?近日,教育时报记者带着疑惑走进李帅辉的办公室,面对面听他讲述100次献血背后的故事与信念——
看着血液在抽血管里流出,我真的很激动,用手一摸,还挺热,感觉自己达成了一个小成就
我第一次献血,还要从十几年前的一则新闻说起。
2008年高考前夕,四川发生了一件举国悲痛的事情——“5·12”汶川特大地震。一时间,各大媒体铺天盖地都是关于汶川灾区的报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举国上下众志成城救助灾区的情景让我很是感动。
最让我触动的是一则关于献血队伍的新闻。新闻报道灾区急需大量血浆,大学生为给灾区献血排起百米长龙,画面十分震撼。这让我眼眶一热,萌生了献血的想法。但那时我正备战高考,距离高考不到一个月,时间很紧张,不得已就把这个想法埋在了心底。
李帅辉向教育时报记者讲述每一张献血证背后的故事
这个念头一直跟我到大学,刚好有一个关系很好的高中同学在郑州大学读书,一有空我就来郑州大学找他玩。巧的是郑州大学北校区与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相距不远,离学校南门不足2公里。
2009年,我去找他玩,再次聊到献血,我们一拍即合,这就有了第一次献血。那天刚好是“3·15”,当时我还和他说:“今天是‘国家打假日’呢,哪儿都不会骗咱!”
不过说真的,第一次献血我也有顾虑。之前看濮存昕演的一个电影,叫《失乐园》,里面的男主人公因为交通意外,不小心通过血液感染了艾滋病。这样的记忆让我对献血多了一些担忧,所以第一次去献血时内心十分紧张。
虽然有担忧,但我还是下定决心要去献血——去了就会多一些了解、少一些误解;而且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是专业机构,有完备的体制机制与卫生设施,献血安全有保障,万一身体真有什么不适,急救措施也能立马到位。
除了那则电视新闻的影响,我对献血的执念,可能和我有过输血的经历有直接关系。
1995年,我上小学,因一场交通事故腿部受到严重创伤,在医院住了好几个月,其间输过血——我是无偿献血的受益者。那时我才五六岁,正是形成认知的时候,因此对血液有了特别的认识,对生命也有了特别的理解。
说起儿时输血的经历,李帅辉至今还会有触动
基于这样的经历,到血液中心后,我先咨询了一个问题:曾作为血液受体如今能否献血?里面的工作人员回答我,能不能献血,要经过专业的体检。体检结果出来了,各项指标都没问题。
第一次献血是捐献全血,我直接献了最高标准的400毫升。看着血液在抽血管里流出,我真的很激动,用手一摸,还挺热,感觉自己达成了一个小成就。
无偿献血从萌生想法到真正落实,这中间长时间的顾虑和忐忑,在血液从身体流出的那一刻都消散了。
疫情这三年献血少了,我就有一种焦虑,这种焦虑说是“使命感”也不为过
周围朋友看到我献血的报道,担心地和我说:“帅辉,你献血这么频繁,可得悠着点儿!”也有很多人问我:“献血一次、两次很常见,14年献血100次,有必要献这么多次吗?不会对身体产生影响吗?家里人不担心吗?”
家人说不担心,那肯定是假话。父亲知道我献血,但不知道我献血频次这么高。儿行千里母担忧,我不想让父母有无谓的担忧。我说得再多,父母肯定还是会多想。
献血对身体有没有损害?科学献血肯定是没问题的。人体就像一个高速运转的机器,短时间从体内抽取出一部分养料,会使身体感到疲惫,但这都是正常现象。
今年3月,李帅辉在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完成了第100次献血
每个人体质也不一样,有的人献完血不遵医嘱,依然我行我素,熬夜、饮酒、剧烈运动,造成身体不适。另外就是概率问题,我们常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反面信息总会引起人们格外关注,身体没有不适的人去刻意宣传“科学献血无害身体健康”,反而会被别人诟病。
打破这种误解,还是要大家多渠道了解无偿献血这件事。这几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大家很少看到献血车,人们对无偿献血的了解渠道又少一个。民众对献血的认识有偏差,就会出现“大学生一放假,就闹‘血荒’;新闻一宣传,就一窝蜂来”的情况。其实无偿献血应该作为一种常识性的教育,让有志献血、符合献血标准的人自然而然地参与进来,有规律地适时献血。
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已经成为李帅辉经常打卡的老地方
献血应该是一件热度稳定的持久性公益,而不应该只有一瞬间热度。我们的血库存量一直不容乐观,经常会出现“血荒”的情况。
例如,新冠肺炎病毒肆虐的时候,血液作为一种医疗资源是缺乏的,很多人命悬一线就等着血液救命。病人匹配不到血液的时候,家属只能眼看着亲人离世。我能感受到家属的这种痛苦,所以就有种“时刻有人等着我挽袖救命”的感觉,通过献血让病榻上的同胞不再无助,让生命不再等待。疫情这三年献血少了,我就有一种焦虑,这种焦虑说是“使命感”也不为过。
有时我也会听到一些质疑的声音,但不能因别人质疑就停下自己做的正确的事情。无偿献血是一件很个人的事情,我不会要求他人一起做,也不会在意他人议论。
一张张献血证,记录着李帅辉14年100次的挽袖
现在献血已经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有人说一件事做20次可以形成一个习惯,我这100次,习惯早就养成了,根本不需要提醒,就像一日三餐,到点就要吃饭。作为一名固定献血者,献血这件事我从没有想过停止,会一直坚持到身体不允许的时候。
如果你们看到这些报道,认为我是引导你们去献血,那就走偏了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的这段话一直指引着我,让我反思生命是否有意义,激励着我做对国家、对社会有意义的事。
打小我就有一个从军梦,也很崇拜岳飞。高一时,县里组织卡拉OK大赛,我唱的就是屠洪刚的《精忠报国》,每次唱都是一次内心的洗礼、感召;后来听《当那一天来临》也让我很触动;电影《水门桥》《长津湖》里,战场上的兵娃娃们都才十七八岁,就加入保家卫国的战斗中……从军报国是无法实现了,但是我觉得,我这一腔热血,也是在报国,无偿献血就是我报效祖国、回馈社会的一种方式。
学生看到我100次献血的报道,说我好伟大,我就告诉他们,如果你们看到这些报道,认为我是引导你们去献血,那就走偏了。因为我的第100次和第99次献血本质上没有区别,我做这个就是想要教育学生、引领学生向善,想让他们懂得感恩、回馈,把爱接力传承下去。就像那首歌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作为优秀辅导员的李帅辉特别注重学生思想工作
作为在思政工作一线的高校辅导员,我更要以身作则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去年,我带毕业班,其中毕业生“三个一”主题教育里就有感恩教育,就是要求学生走到社会上要感恩社会、回报祖国。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一件。我常说,身体力行才是最好的教育,思政教育不是喊口号,而是“有人在前行,我们一块走”,我希望能通过我的事迹感召他人一路前行。
前不久,郑州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给我颁发了一个奖杯,颁奖辞是“善行不分大小,向善彰显爱心”。这个颁奖辞我很喜欢,因为我也是这样引导学生的。我个人献血100次,不如100人献血1次。勿以善小而不为我认为献血就是小善,但如果全社会的爱都能点滴汇聚,那就是人间大爱!
(原载2023年5月26日《教育时报》,作者:教育时报记者 张俊州 张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