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共同主办的2022“新时代乡村阅读季”成果发布,罗山县潘新镇初级中学体育教师高宏远因用“山味书屋”让更多人爱上“家门口”的阅读,成功入选2022“乡村阅读榜样”,成为我省唯一获此殊荣的乡村阅读推广者。
“山味书屋”给了孩子们另一种可能
春日阳光明媚的一个午后,教育时报记者沿着罗山有名的彩虹公路,来到“山味书屋”的所在地——罗山县灵山镇高寨村,听书屋的主人高宏远娓娓讲述书屋背后的故事——
看着眼前的阅读环境,再想想村里孩子们的阅读条件,巨大的落差感让我眼泪控制不住地往下流
2019年年底,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我被封控在老家灵山镇。封控的那段时间,体育课全部转为了线上教学,我不用每天家校之间来回跑了,就有了建造书屋的一个契机。但建造书屋的念头,其实很早就有了。
我出生在教师家庭,到我这已经是五代从教。受家庭氛围的熏陶,从小我就爱阅读。阅读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甚至已经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上中学的时候,我读书的劲头越来越强,身边凡是能找到的书我都要找来看;有时实在找不来,产品说明书我也能翻来覆去地读好几遍。
有一次我借来一本杂志,一看是《妇女之友》,听名字就不太适合我,但苦于没书可读,我也硬着头皮看。班里的女老师看见了问我:“你是女生吗?男生怎么看《妇女之友》!”当时的尴尬场面我至今记忆犹新,我就暗暗心想将来一定要有一个读不完书的书屋。
1992年,16岁的我在信阳师范学校读中师,遇到了启蒙我一生的老师刘春红。她知道我手头拮据,总会把自己订的一些杂志送给我读,再加上我经常“泡”学校图书馆,我的阅读需求得到了很大满足。
也正是那个时候,我建造书屋的种子真正萌发。刘老师的行为让我意识到图书流转的意义,另外,毕业后回到自己家乡也很难再有这么好的阅读条件了,当时我就有了把图书馆“搬”回家的念头——在村子里自己建一个书屋。
满满一墙面的图书,足足有1万多册
从想法到实施,还要从一次“受刺激”说起。2019年夏天,我去苏州大学附属小学参加乡村教育论坛,学校校长在介绍学校整体情况时,特别自豪地介绍了他们的图书馆。我去图书馆一看,里面的场景一下子就震撼到了我:开阔的阶梯教室、汗牛充栋的图书、高档舒适的按摩椅……
看着眼前的阅读环境,再想想我们村里孩子们的阅读条件,巨大的落差感让我眼泪控制不住地往下流。
那次论坛让我一下子直观地感受到了城乡教育资源的差距,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建造书屋的想法。有了书屋孩子们就多了一种选择,可以让他们通过阅读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建造一个书屋对于月薪3000多元的我的确很难,但它就是我的梦想,没有什么能够阻挡
2020年年初,趁疫情被封控在村里的时候,我就动工把之前从姐姐家买来的三间废弃土房改造成书屋。起初只是想着让书屋早一天建好,真正动工后才发现,我太天真了。
首先就是家人的不理解和周围人的非议。我原先已经有了两间书屋,里面有1000多本藏书,我父亲认为已经够用,没必要再去用我微薄的积蓄“去干你干不了的事”;妻子下岗比较早,她不说我也知道她的想法,但看我一心捣鼓书屋的劲头,最后的妥协就是她说“不反对就是最大的支持”;还有村民认为我反潮流建造土屋,是“倒行逆施”、脱离现实,说我搞书屋“是不是脑子有病”。
书屋采用原生态夯土墙
建造书屋是我自己的事情,不管别人怎么说,书屋这个事我就是要做。书籍藏而不读,那它的最大价值就不能发挥出来,书屋建成了就算没有人愿意来,那至少还有我这个读者。
动手改造书屋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好多问题。比如,我当时很自信的夯土墙,自己做了两层发现真不行,技术活还是要花钱请专业的老师傅;书屋所用的檩梁椽光靠捡是不够的,灵山是国家自然保护区,砍伐想都不要想,只能花钱买;书屋南墙我想用一整面的落地玻璃,但是全景落地窗成本太高了,只能买二手的,安装好之后发现土墙有安全隐患,又花钱买砖,砌成水泥窗台……
从冬天改到夏天,我又陆续为书屋安装了空调、饮水机,还添置了电脑和投影仪。粗略一算,零零碎碎地花掉了十几万元,我也整整瘦了15公斤。看着书屋逐渐“像样”,现在回想我也没觉得当时有多苦、多累。
书屋里起初都是我自己的藏书,很有年代了,孩子们都不喜欢,我就在朋友圈募集图书,藏书很快就有了3000多本。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山东网友张梦琳,一下子给我捐了60公斤、294本图书;在微信视频里看到书屋地面潮湿,她直接转账1000元让我安装地板,我拒收后她又捐了几十本新书。还有一个网名叫“丹”的广东网友,给我寄了20本新书。我的书屋理念是分享旧书、盘活闲置,但丹说“给孩子的就要是最好的”,让我也很感动。
书屋能够建成,更离不开亲朋好友的帮助。我二哥说“缺钱了尽管提”,我弟弟、弟媳也是教师,背后给予了我强大的支撑。早期的桌椅板凳和投影仪幕布都是学校免费提供,镇政府还直接把山路修到了书屋门口。
书屋的快递包裹,来自祖国各地
去年央视新闻报道了以后,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捐书,捐书人的信息每一笔我都记了下来。有的是匿名捐书,我就记下快递单号。现在书屋的藏书已经超过1万本,远远超出了我当时的预期。
其实,改造书屋的过程也是在改造自己,这一路艰辛,我也收获很多,包括人生的成长。很多温暖的人,包括刚才提到的那些为书屋捐书的朋友,也在不断鼓励我,给我力量,推动着我前行,推动着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人有生命和使命,我们总得给后人一个更好的世界。建造一个书屋对于月薪3000多元的我的确很难,但它就是我的梦想,没有什么能够阻挡。
书屋现在才刚起步,我总觉得做得还不够好,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书屋的未来还有更艰难的路
书屋起名“山味书屋”,是有我的“小心思”的。
首先,“山味书屋”的建造是取之自然、用之自然,利用山里的原材料,好多还都是旧物改造,因此,书屋建造有“山味”。其次是厚重的大山滋养了我家祖祖辈辈,我对大山心怀感恩。最后就是咱们都知道的鲁迅的“三味书屋”和他故乡后院的“两棵枣树”,巧的是我这书屋后面也有两棵枣树,有一颗还是百年枣树,所以我就起了“山味书屋”这个名字。
“山味书屋”管理我是完全放任的,24小时免费开放,不关门、不落锁。来了你就能发现书屋有门没锁,这样方便学生随时过来阅读,借阅图书也不用登记,能充分盘活闲置图书。刚开始很多人质疑说:“你这样过两天还有书吗?”事实证明现在这里是有书的,而且书是越来越多。
书屋刚开门的时候,有个孩子来看书,就偷偷地打量我,后来我看见他拿走了几本书,也没管他,因为我知道来书屋的孩子肯定都是爱惜书的。过了一个多月他来找我,说上次在我这拿走了两本书,我是不要了吗?我就告诉他:“要是真喜欢就拿走吧!”第二天他家长买了十几本书,让他带过来捐给书屋。
“山味书屋”是附近孩子释放天性的地方
我经常告诉孩子们,他们才是书屋的主人,我要做的是做好服务工作。几个高年级的学生自发制定了轮值小馆长制度,轮值小馆长负责当周书屋的日常管理。学生可以在书屋里随性阅读,就像山上的植物一样自然生长。现在书屋已经辐射到周围4个乡镇、20多个村庄,每到周末书屋都是人满为患。
去年年底,县里和我说我入选了“乡村阅读榜样”,让我谈谈感想,我说我都不知道获奖了。真是始料未及,我只是建了一个书屋,没有想那么远,更没想到我这个书屋会这么受关注。书屋现在才刚起步,我总觉得做得还不够好,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书屋的未来还有更艰难的路。
学生不在,整理整理书屋
现在疫情政策逐渐放开了,下一步我想把书屋打造成一个城乡教育资源沟通交流的平台,联合志同道合的人在书屋举办阅读分享、开办公益讲座。可以让城里的学生走进自然、亲近自然,让山里的学生通过阅读活动增长见识,让他们在书屋里互相接触、碰撞思维。
至于书屋的未来,好多人说我在乡村振兴、全民阅读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倒没觉得。我认为我只是在做一个自己的兴趣爱好,从来没有想通过书屋对我个人有什么改变,但我希望这个书屋能像火炬一样,一直传递下去。
(原载2023年3月17日《教育时报》 作者:教育时报记者 张俊州 通讯员 王道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