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师德建设宣传网 师德建设进行时

两会在即,走近我省代表、委员中的“最美”身影

编者按:

迎着春天的步伐,我们即将再次进入“两会时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关注自身所在领域,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奋进新征程贡献智慧力量。在驻豫全国人大代表、住豫全国政协委员中,有不少来自教育领域的熟悉面孔。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其中的两位最美教师——河南科技学院教授茹振钢、河南大学教授傅声雷。


茹振钢: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基础

全国人大代表、首届河南最美教师、河南科技学院教授


微信图片_20230302191650.jpg


□ 教育时报记者 庞珂   


万象“耕”新,把“麦”问诊。连日来,在河南科技学院的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经常可以看到全国人大代表、首届河南最美教师、河南科技学院教授茹振钢拿着麦苗对种植户详细讲解当前小麦春季管理技术。


在新乡县朗公庙镇毛庄村的地头,看着长势旺盛的小麦新品种百农5819,茹振钢兴致勃勃地向记者讲述了河南省小麦育种的现状:自从2005年以矮抗58为代表的一批高产多抗小麦品种开始大面积推广以来,全省小麦产量呈现“芝麻开花节节高”的良好态势,大部分地区平均亩产由不足1000斤向1500斤迈进。


倾心育种科研事业40多年来,茹振钢先后培育并推广了百农62、百农64、矮抗58、百农4199等多个小麦新品种,累计种植面积达到4亿多亩,创造直接增产效益300多亿元,还获得了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茹振钢说,“习总书记之前还提出‘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的要求,我们科技工作者必须落到实处。要端牢中国饭碗,必须攥紧‘中国种子芯片’。”


在茹振钢眼中,优秀的人才也是“中国种子芯片”,而且是“超级芯片”。在河南科技学院,茹振钢科研团队共有38名成员,包括5名教授、18名博士,形成了一支老中青三代结合、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科研队伍,他们分属遗传育种、栽培生理、分子生物学等方向,都在各自研究领域崭露头角,有的已取得重大突破。


在课堂上,茹振钢常常告诉学生:“你们,就像一个X,这个解会有无数个可能。我希望你们是现代的,更是面向未来的,以后要立志做世界范围内的知名育种科学家。但我也希望,你们也能像麦子一样,真正地‘扎’进泥土,长出果实——贴近土地,才能做好农业研究和成果转化。”


今年,茹振钢当选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他更加频繁地走进田间地头,在田埂上与农民朋友促膝谈心,针对科技、人才助力乡村振兴的议题开展调研、交流。“农民朋友们渴望技术、渴望人才,他们最需要的就是技术指导和持续跟踪。对人才的期盼也是乡村振兴永久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今年要往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带的议案之一,就是一份关于不断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基础的建议。”茹振钢告诉记者。


今年已经65岁的茹振钢,尽管已经从行政岗位退下,依然每天活跃在实验室、试验田和农民的麦地里。他坚信,只有经常到农业生产第一线了解实际,“把老百姓的声音和党中央的政策结合到一起,才能焕发出最大的活力来,才能把农业大国建成农业强国的事情做得更加扎实”。“我作为人大代表,听农民朋友讲得更多,调研得更广,思考得更深,才能真正地提出好建议,为百姓表好率、代好言,真正助力乡村振兴。”茹振钢说。


【记者手记】


科技力量助振兴


不管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只要见到茹振钢,他永远都是精力充沛、语气激昂。他的这份激情不仅感染着记者,更持续地影响着他的学生。40年来,在教育科研领域,他始终如一。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生毕业后成为他的同事、同行,与他一同行走在助力乡村振兴之路上。


近年来,乡村振兴不断被提到更高的高度,茹振钢也更觉肩上担子更重。他更加忘我地耕耘在科研一线,持续不断地推动品种迭代,为黄淮麦区的小麦更高产、为老百姓蒸出来的馒头更香甜、为保障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采访时,茹振钢和村民站在麦田里,从田间管理到智慧农业,从小麦分蘖、拔节、孕穗到乡村振兴,他们畅所欲言。茹振钢就像小麦一样,在这里扎深根、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履行人大代表的责任和使命。他的心中,一个个扎实真切的提案在缓缓呈现,现代化农业农村的美好蓝图也正一笔笔绘就。


傅声雷:保护大别山生态环境

全国政协委员、“出彩河南人”2019最美教师、河南大学教授


微信图片_20230302191655.jpg


□ 人民网记者 杨晓娜   


前不久,傅声雷牵头的河南大别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获批建立运行。


傅声雷是全国政协委员,是河南大学学术副校长、地理与环境学院院长,也是“出彩河南人”2019最美教师。他长期从事恢复生态学、土壤生态学和生态地理学领域的研究,见证了近些年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取得的伟大成果。


河南大别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科技部依托河南大学建设的我省首个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该研究站的建立,对于完善我国关于秦岭—大别山(淮河)区域南北过渡带地带性植被全覆盖监测的战略布局,开展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屏障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大别山革命老区,因为人类活动频繁,植被退化严重,急需进行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傅声雷介绍,信阳大别山革命老区是35个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域,也是重点生态功能区,同时又是南北气候过渡带,是开展长期生态环境监测和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近十年,傅声雷及其团队成员多次到河南大别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开展气候过渡带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研究。研究期间,分别与鸡公山、董寨、连康山、金刚台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黄柏山、南湾国有林场共同建立了全球变化影响及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方面的野外观测平台。


大别山是重要的生态文明建设基地,傅声雷计划今后将进一步提升该野外科学观测站的整体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为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屏障建设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大别山国家站最终要发展成为源头科技创新的示范基地和国家科普教育基地。”傅声雷坚信,这项课题也将助力探索符合大别山革命老区绿色发展的创新路径,对于推动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新当选的全国政协委员,傅声雷聚焦科学技术创新,通过走访调研、参加学术会议等方式,掌握了大量一手材料,从深化学术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建言献策,希望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提供保障。


(原载2023年3月3日《教育时报》)


page1output.jpg

扫一扫分享本页

责任编辑:张俊州 二审:张利军 三审:侯军锋

返回
首页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