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河南省实验中学教师王海森作为河南省第八批援疆干部人才的一员,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星高级中学。“援疆人常说,三年援疆路,一生新疆情。我更多了一份执着,援疆期满,我选择留下,接着又参加了第九批、第十批的援疆工作。到今年,已是在新疆工作的第九年。”王海森说。
援疆做什么?这是每一名援疆干部人才进疆时都会思考的问题。王海森说:“我是一名教师,我能做的就是深耕课堂,教书育人。”自2014年以来,他一直在教学一线,担任两个班的语文课,其中有四年时间还担任班主任。
王海森经常告诫自己:来援疆就是做贡献的,一定要用心援疆、用情援疆、用智援疆。虽说他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十余年,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但依然认真学习新课标,钻研教材,研究学生情况,精心备好、上好每一节课,及时反馈教学效果,把有效教学落到实处。
2017年9月,在整体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工作中,王海森受十三师教育局邀请,为地处偏远的柳树泉农场学校和黄田农场学校的学生上课,普及国学经典,主讲《诗经》《楚辞》。
为引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王海森从维吾尔族最具代表性的木卡姆导入,一下子拉近了自己和学生的距离。因为《诗经》《楚辞》最早形成的时候是歌词,配乐可唱,诗、乐、舞三位一体。新疆的少数民族学生一般都能歌善舞,王海森就充分挖掘诗歌中的音乐元素,在课堂上适时朗诵、歌唱,邀请学生伴舞。对这种教学形式,既让学生耳目一新,又特别亲切有趣。他把学生望而生畏的古典诗歌讲得深入浅出,妙趣横生,很易于理解接受。下课后,少数民族学生纷纷走上讲台,与王海森合影留念。
2019年1月的寒假,是援疆教师返乡探亲与家人一起欢度春节的日子。王海森作为援疆实验班高三(2)班的班主任,担任着两个班的语文课,高三复习备考进入关键的攻坚阶段,为了学生、为了使命、为了承诺,王海森毅然选择留下,陪伴自己的学生冲刺高考。
天有不测风云,在1月19日夜里,王海森下楼的时候不慎踏空楼梯,重重地摔了下来,左脚严重崴伤,当时就肿得厉害,大面积淤血。第二天上午他忍着剧痛坚持上完四节课,下午才到红星医院就诊。诊断结果是软组织受伤,医生给他打上石膏,建议卧床休息两个月。
可是在这个关键时期,王海森怎能丢下学生不管?于是他拄着双拐,忍着疼痛,第二天又准时站在讲台上,没有耽误学生一节课。由于一直没有休息过,两个多月之后,他的脚还是疼痛肿胀,不能走路。王海森去医院复查,医生责备他:“让你卧床休息你不休息,你不痛谁痛?”话虽这样说,但第二天他又拄着双拐,蹒跚着上楼下楼,守望他的学生去了。
学生毕业了,奔赴全国各地的名校学府,开启锦绣前程。作为老师,王海森原路返回,继续坚守在三尺讲台,继续守望下一届学生。
在输血的同时,还要造血。在援疆的这几年时间里,王海森多次在全校上公开课,给红星高中的老师做示范,把河南先进的教学理念带到红星高中。在平常的教研活动中,他反复打磨教案,把自己所有的电子课件毫无保留地分享给红星高中的老师。
2015年9月,王海森与本地青年教师朱静结为师徒。两年后,朱静被推选为红星高中的语文教研组组长,已成为业务骨干。2017年3月,王海森又收了两个新入职的徒弟张晶晶和苗海荣,他更是手把手地帮扶,两位青年教师几乎每节课都是先听师傅的课,之后再给学生上课。两位青年教师勤奋钻研,虚心学习,也迅速成长起来。
2020年5月5日,红星高中举行隆重的“青蓝工程”师徒结对仪式,王海森再次被聘为指导老师。“真心希望青年教师早日超越我。我和其他援疆教师共同努力,为红星高中培养青年教师,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优秀教师队伍。”王海森说。
回望这九年的援疆生涯,有过付出,但更多的是成长和收获。王海森觉得很充实、很幸运,也很幸福。“我所在的红星高中,有一大批业务精湛、治学严谨、爱岗敬业的优秀教师。跟这样一群优秀的同事在一起,感觉很幸运,每当感觉疲劳想要懈怠的时候,我都能从他们身上汲取坚持前行的力量。这里的孩子特别朴实,懂得感恩,让老师愿意为他们付出,感觉辛劳也是甜蜜。这有很多令我感动的瞬间,我会珍藏心间,时时感到幸福和温暖。”王海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