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师德建设宣传网 师德建设进行时

新乡师德先进群体组合报告,亮相全省师德师风专题研修班

微信图片_20220810203052.jpg


8月9日,河南省新时代基础教育师德师风建设专题研修班正式开班。新乡师德先进群体代表郭文艳、任明杰、张峰、刘先生、茹振钢等人亮相专题研修班,做了《当好引路人,一起向未来》组合报告。


近年来,我省持续完善宣传、教育、考核、奖惩、监督“五位一体”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全省上下涌现出了一大批师德先进人物和群体。尤其是在新乡市教育系统,先后涌现出了全国教书育人楷模1名、河南省师德标兵2名、河南最美教师11名,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了具有较大影响的“新乡师德先进群体”现象。


今年3月以来,教育时报陆续推出“喜迎二十大·走近新 乡师德先进群体”系列报道,在全省教育系统引起广泛关注。7月26日,中共新乡市委发出向“新乡师德先进群体”学习的号召,国家、省、市各级媒体也纷纷关注和报道。


此次做报告的5位师德先进典型,涵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各个领域,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我省广大教师坚守初心、对党忠诚的理想信念,志存高远、淡泊名利的道德情操,深钻细研、博学笃志的扎实学识,心怀大爱、无私奉献的仁爱之心。


让我们一起走近新乡师德先进群体,一起走进他们教书育人的动人故事。



小小幼儿园,附属大学校,以执着培育乡土文化。双脚沾满泥土,双手携起万家,让淳朴乡风催生农家幸福,让优秀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她是“出彩河南人”2019最美教师、2021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辉县市西平罗乡中心幼儿园园长郭文艳。


愿做点燃乡村教育的火柴


微信图片_20220810203057.png


2012年,我参加了辉县市的招教考试,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辉县市第二幼儿园教师岗位。正当我满心欢喜准备报到的时候,身患癌症的老领导张青娥园长却主动请缨到深山区去工作,她想要改变山区落后的教育面貌,让山区孩子享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


她在动员会上说:“想干事业的跟我来。”从小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我受他的影响,心中涌动起一股力量,于是,我义无反顾地放弃了城里的优越条件,和几位和我一样热血澎湃的姐妹背起行囊,带着年幼的孩子,一起来到了这所位于深山区的川中幼儿园。


走进幼儿园,摆在我们面前的是荒无人烟、四壁空空的教学楼,偌大的幼儿园没电没水,没有院门,没有厕所。晚上我们都不敢喝水,怕半夜上厕所,每天晚上睡前打着手电筒、趟着没膝的杂草集体去一次院外的临时厕所,早上洗脸要端着盆到很远的工地去接水。我们白天黑夜连轴转,蹲在幼儿园四壁空空的教室里汗流浃背地布置环境,晚上又集体学习关于幼儿教育类书籍。


尤其是当我们走进村子,扑面而来的是冷清和落寞感,留守儿童、老人和妇女居多!他们对幼儿教育的认知几乎还停留在最初“小学化”教育方式。


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所谓的教育均衡,不能仅仅停留在设施设备等硬件上,更应该体现在乡村应该有专业的教师、高素质的家长上。


同时我们在思考,我们的教育理念是什么,与其追求城市的高大上,不如寻找乡村学前教育的出路,我们认为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在张园长的引领下,我们秉持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依托乡土资源,实施生态教育,山间田野的石头、秋天的落叶、山上的野菊花都成为了我们的课程资源。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我们决定把校内闲置的60亩空地开辟成为种植园。在张园长亲力亲为的带领下,我们顶着酷暑,背起锄头,拿起镰刀,俯下身体,割草、锄地,两脚沾满泥土,干累了,簇拥在一起看看谁晒得最黑,比比谁手上磨得水泡多。开辟种植园磨练了我们的意志,更锻造了一个团结奋进,吃苦耐劳的幼教团队。


但非常遗憾、也非常可惜,我敬爱的老领导没有陪我们走到现在,于2015年4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在领导信任支持下,在全体川中幼教人鼓励帮助下,2015年8月,我被任命为川中幼儿园的园长,也曾几度惶恐——我知道这面大旗不好扛,可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好吧,深吸一口气,我坚定地接过了这把接力棒,下定决心,一定要继承发扬老领导敢拼敢干敢吃苦的精神,尽自己的所能把川中幼儿园办好。


再好的环境,再好的理念,如果不能获得家长的认同,我们的教育效果会大打折扣,只有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于是,提高家长素质,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又成了当时重中之重的课程。


为了尽快让家长融入到家园共育的教育群体,我们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带动引领家长:首先面向全体家长开放阅览室,让他们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提高,并利用家长会、读书会给他们搭建分享交流的平台;我们带领家长走进山东聊城参观葫芦文化艺术节,带领他们到辉县市学习剪纸、听专家讲座等;还邀请河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刘晓红教授定期到幼儿园给家长做科学育儿知识、儿童心理等专题讲座……


山区家长很淳朴,你真心待她们,他们能够感受得到,在我们的努力下,他们从思想上、从态度上、从行动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看着他们一个个走进幼儿园,来到了孩子们的身边,参与到了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他们理解了陪伴的重要性——我们的背后正在站起一支强大的支持我们的教育力量,那就是家长队伍!


也正是因为我们家园共育工作做得还不错,2013年6月23日,一个特殊的机缘,中国农业大学的孙庆忠教授到川中调研。当看到很多家长在帮幼儿园插红薯秧,他特别惊讶。孙教授走过中国的很多乡村,他很惊讶在这偏僻的山区竟然有这么多的家长对教育心存期待,孙教授和家长交谈时了解到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校的这份情感,孙教授就建议我们在山区创办社区大学。孙教授明确地说:川中社区大学既不是家长学校,也不是农民技术学校,她是成人终身学习的公民学校。


这不正是我们所说的服务家长、教育家长、引领家长、牵手家长吗?这不就是我们要践行的家庭、学校、社区、三结合的大教育观吗?


说干就干,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们的骨干老师没有上过大学,但是我们敢办大学。经过半年的试课之后,2014年5月30日,我们进行了川中社区大学的揭牌仪式。


既然是大学,就得有课程,我们的课程从最初的4门增加到24门课程,分别有育儿知识、卫生保健、非洲鼓、舞蹈、烹饪与家乡美食等。社区大学没有门槛,不分年龄,只要你想来,只要你愿意来,我们一律欢迎。也就是说生活在乡村里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参加,学员中既有90后的年轻妈妈,也有年过七旬目不识丁的爷爷奶奶,可以说是老中青大结合。


社区大学不同于一般的大学,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农民,我们也曾遇到很多困难,甚至来上课的学员只有个位数,组织活动、排练节目更是难上加难。我们鼓励学员参加表演,却几度遇到尴尬,他们不理解地说:“没有人愿意参加,你们老师找不到人表演,那我就去凑数吧!”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觉得特别无力,自己捧着一颗心来,却遭到不理解。我会给远在北京的孙教授打电话寻求帮助,孙老师总会说:“文艳,你们已经做得很好了,即使我们影响了一个人,那我们做得这件事也是值得的。”我回头想想,我们还好,不至于一个人,还有5位学员呢。


当自己坚定目标的时候,你会自己调整心态,你会发现一切困难都会找到方法。


65岁的王英英大娘,一个大写的“苦”字就可以概括她的大半生。她40多岁时丈夫就去世,丢下她和一双儿女相依为命,好不容易把儿女拉扯大,本是自己该享清福的时候,可是儿子又离婚,自己又要养孙子孙女,英英大娘经常和我这样哭诉,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呀。


我建议并鼓励她来参加社区大学,她一再拒绝,说自己一个字都不识,而且自己家境不好,很自卑,不愿意和别人说话。我们也很无奈,也不好说太多,不过每次见到她,我们总是亲切地和她拉家常,做她的倾听者。时间久了,大娘也信任我们了,我就继续做她的工作,让她来体验社大课程,她的思想逐渐发生了变化,走进了社大课堂,偶尔我也可以看到她脸上竟然有了笑容。


有一次我们组织社大联谊会,让大家自愿表演节目。平时不爱说话的英英大娘竟然主动演唱了2首歌曲。我们到她家里,她把我们的名字歪歪斜斜地写在自己的门上,说:“我想你们了,就给你们打电话,现在孙子上幼儿园,我上大学,不去想那些发愁的事了。”我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影响了一个孤零愁苦的老人,让她走进了社大的课堂。


在社区大学,学员们学习了很多教育孩子的方法,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同时也影响了自己的孩子和家庭。这些终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中体味生活赋予他们的意义,他们从握着锄头、打着麻将转向拿起画笔、编织作品,社区大学改变了他们一天三顿饭、围着锅台转的生活方式。


我们创办社区大学的做法,得到了辉县市、乡两级政府的支持,他们专门委派我们幼儿园的骨干教师分别到各村任职,我们每一位老师都有了一个新的角色——村委会副主任,同时,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乡村,尤其是腿脚不方便的老年人,2020年9月起,我们正式把社大办到村子里,开办了西平罗、兆村、柏树湾3个分学堂。


兆村学堂原来是一个棋牌室,是村民们打麻将聚集的地点,院子里长满了荒草,经过村干部协调,我们决心把麻将屋变为学堂。老师们一起动手割草、铺地面,一位身患偏瘫叫张群法的老人,他竟然自己推着轮椅一步一步地向前挪动运送砖块,我们赶忙去劝阻,他说,‘你们都把学堂都办到我们家门口了,我出不了大力可以出小力’,老人的话,让在场的人热泪盈眶。


疫情期间,我们停课了一段时间,当我们走进村子的时候,82岁的刘怀琴大娘,拉着我的手说:“郭老师,你们光管幼儿园的小孩儿,不管我们了,你们不要我们了吗?”我对大娘说:“大娘,幼儿园的小孩儿我们要,你们这些老人我们也要,咱们是一个都不能少啊。”大娘乐呵呵地说:“那我可天天坐在学堂门口等着你们啊!”是的,这种被需要给了我们前进的动力。


有人说,你们这么多年,老师们没有任何报酬,义务做这件事情,是怎样坚持下来的?我觉得这个世界我们要相信一种存在,就是那些不可度量、用眼睛看不到的、用双手摸不到的精神力量的存在,我觉得这种力量是张青娥园长给我们留下来的,是远在北京的孙教授不远千里8年来不间断传递给我们的,是我们团队的伙伴们坚守山区、抱团取暖所相互汲取的精神财富。


正因为我们能够愉快地坚守并服务乡村,我们社区大学荣获了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全国最佳志愿服务项目等荣誉,我本人也荣获河南最美教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并受邀走上了中国学前教育的最高讲坛——博鳌教育论坛,分享我们幼儿园的故事。


有句谚语说得好,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村庄。我坚信:当一个人发生变化的时候,当一个家庭发生变化的时候,当整个乡村变成一个文明和谐、学习氛围浓厚的大环境的时候,我们的孩子们成长在其中必定受益。


所以,我们愿意做传播乡村文明的使者,用美好的情怀去温暖生活在乡村里的每一个人,让吵架声和搓麻将的声音变得越来越少,让歌声和读书声变得越来越多,我们愿意为乡村教育、乡村建设、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愿意做点燃乡村教育的那根火柴。



青年有志,志在特岗。他像参天大树,撑起了百户人家的希望;他如燎原星火,把万千同行的心海点亮。十项全能,学生偶像,纵身砺生活清苦,亦胸怀诗意远方。他是2018河南最美教师封丘县潘店镇大辛庄小学教师任明杰。


乡村教育,是一场心灵的修行


微信图片_20220810203103.png


我2014年以特岗教师身份入职。大家都知道特岗是要到偏远的地方工作,我更是跨专业、跨地区到一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一个贫困村任教。虽然我当时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是当我进入校园后,还是鼻子一酸,想哭!


还好我只是想哭,一同分去的老师,有一个看到这样的环境,直接放弃了入职。


因为学校的地面没有硬化,可以说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全校只有我一个外地教师,住在一个十来平方米的房间,既是卧室,也是厨房。墙面斑驳、有电无网、地面不平、家当简单。尤其是每到下雨的时候,要风有风、要雨有雨,可以说是风调雨顺呐!我不得不拿起水桶、洗脸盆放在漏雨的地方……


我随即调整心态,心想,好的环境都能够成长,如果我能够在逆境中成长起来,岂不是更能够证明自己。


我将斑驳的墙面全部清理;把透风的窗户封上;将所有的老化线路全部更新;把自来水接到厨房门口,再也不用冒着雨雪去提水了……


买菜不方便,我就在校园的一个角落里开出一片菜地,自己学锄地、翻地、打畦、种菜……刚开始自己种,后来带着同事种,最后带着学生一起种,“种”出了劳动教育……


学校没有食堂,我就自己学发面、蒸馍、炸油条、包饺子,琢磨学会了上百道菜品……


每天在这个村小,看着雨中山果落,听着灯下草虫鸣,就像罗曼罗兰所说的:但愿我们见过风霜刀剑,也还能永葆诗和远方。


就这样,我解决了跨地区导致的生活问题。


由于我还是跨专业,再加上性格内向,第一次站到讲台上的时候,甚至还会冷场。


在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再加上业务不熟练,最难的是让家长信任我,让学生认可我,我迫切想要改变这种现状。我打算从亲其师到信其道入手。


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行动中,我总是瞻前顾后,我担心领导说我、担心家长有意见、担心学生不喜欢……我该如何才能突破自己这内心的局限性呢?


为了能够让自己在专业上有所提升,我开始读书,最初坚持每月40万字,后来坚持每月100万字,每年1200多万字,涵盖语文教育、班级管理、心理学、传统文化等。


终于,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我意识到领导、家长、学生,包括我,我们的心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更优秀。当意识觉醒,行动就不再蹉跎。


我学习打篮球、踢足球、打乒乓球、还原魔方,以此来拉近和男生的关系。


我这个一米八的大男生又学踢毽子、跳绳、剪纸、绘画、手工,以此来获得女生的认可。


我听广播、看优秀主持人节目,反思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就像魏书生所说:幽默,也是一个老师必备的素养。


晚饭后,我带着孩子们在田间的小路上散步、聊天。


周末,带着他们一起学做蛋糕、学洗照片、学过塑、学下棋,有时我不在学校,就把房间的钥匙给他们,他们在里边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走之前,他们也都会把房间的东西全部归位,学生说我的房间就像是一个“欢乐窝”!


我这个曾经高冷的男生,硬是变成了一个有亲和力的“孩子王”!


因为我不是本地的,一心想着少说话,多做事,但是没想到家长反映说,孩子回家第一句话就是跟家长说“俺任老师可好了……”还有家长反映说:“俺孩子今天早上醒来第一句话就是‘我昨天梦到任老师了,我想任老师了’。”“亲其师”后,我开始让他们“信其道”。


为了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每天早上我带着他们坐在校园里读书、或者拿粉笔在校园的地面上写字,从最初的一个班,到后来的两个班,慢慢地,全校的学生都养成了习惯……家长看在眼里,对我们学校越来越认可,家校关系缓和了……可以说,随着学校教育生态的改善,整个村的教育生态也在改善。


到了后来,家长都担心我会调走,那几年,每到放假前,家长们都会问:“任老师,你下学期还来吗?”


家长也在用他们最淳朴的方式挽留我:2018年元旦期间,几个家长在村委会琢磨了一天,用大红纸写了八张感谢信,只为写出一张最满意的;还有他们连夜赶往县城去取锦旗,直到十一点多才回来……第二天,他们联合村委会,敲锣打鼓将锦旗、鲜花和感谢信送到学校门口。在他们看来,这是对一个人最高的赞赏。虽然一些细节都是事后我才知道的,但是这点点滴滴的恩情,我都记得。


其实,每个家长心里都有一杆秤,我们对孩子怎么样,他们都一清二楚。


之前我还总是想着考回老家,但是就像人民日报的点评:从最初的不想留,到现在的不想走。因为我觉得有温情的地方就是家吧!


2018年2月,我的网文《特岗教师生活记录》因其朴素的情怀、乐观的心态,迅速传遍全国,原文浏览量近80万,教育部新闻办微言教育、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河南省教育厅、教育时报等全国数百家官微相继转发。


有网友留言:“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会自己种菜、蒸馍、做手擀面,这是生存能力;能够将废弃的板材、纸箱做成笔筒、收纳盒,这是动手能力;能够静下心来读书、练字,这是定力;能够收获学生和家长的心,这是亲和力;能够坚持每天早起、每天写日记,这是自制力;而我更看重的是那背后无限的、惊人的潜力——学习力、思考力、创造力和对陌生环境极强的适应能力。”


新华社两次对我进行专访,我两次登上中国教育报、三次登上人民日报,教育时报更是为我推出四个专版,事迹被教育部主编的《大学生基层就业典型人物事迹》丛书收录。


为了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我还应邀在“互加”平台为全国乡村教师做了公益直播,尤其是云贵川、陕甘宁地区,总观看人数超过1.2万人。没想到,我第一次直播,就打破了该平台直播观看人数纪录。


沪江集团、盛励地产、晨光集团等近10家公司为我校捐赠了教学用品,我也为一些建档立卡户学生寻求到了资助。


与此同时,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帮助下,我们学校的教室全部得到了翻新,地面得到了硬化,并且新建了6+1功能室,教室也配备了白板和空调,学校的人数从最初的80余人发展到现在的近200人,一个濒临合并的教学点成为了完小,生源辐射周围5个村,生源出现了回流。


“扶贫要扶智”,这个曾经的贫困之地,还有这些曾经的贫困家庭的命运也因为教育而逐渐发生着改变。


我在工作的第四年,也就是28岁成为了最年轻的河南最美教师,面对荣誉,我清醒而冷静意识到,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让每一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是最大是师德,而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戒骄戒躁,静下心来积淀自己,每年1200多万字的阅读量、数十万字工作日记、读书笔记、反思,还向专家虚心请教。终于,我鼓起勇气报名参加班主任基本功大赛,通过层层遴选,取得了全省一等奖第二名的成绩,并在当年又通过省遴选,参加了全国班主任基本功。


我的育人故事被选登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也邀请我为他们录制班级管理课程,用于全国教师培训的学习。今年,我以全省总分第一的成绩,经省教育厅批准,成立了省名班主任工作室。


现在再回想当初第一次踏进这个村小的时候,真的想赶紧离开,但是转念天地宽。


作为一名年轻的党员,这8年来,就在这样一个村小,我没有去抱怨秧苗的羸弱,也没有抱怨土地的贫瘠,所做的,只是弯下腰身,小心地扶起每一株秧苗,用汗水去浇灌每一片土地——守望着、耕耘着、思索着、改进着、奉献着、收获着……


站在领奖台上,我想起了之前自己在学校,胳膊骨折后,一只手提水、做饭、穿衣服的日子;我想起了发烧到浑身无力的时候,仍不得不扶着墙挣扎着起来,自己做饭、备课、改作业的日子……现在想想,那些所谓的苦难,过不去的才叫苦难;过去了,无非就是一场经历,一场修行。不正应了王国维的那句话“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是啊,每个优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时光。那段时光,是付出了很多努力、却得不到结果的日子,我们把它叫做扎根。


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而乡村教师是办好乡村教育的根本保障,也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


也许我是幸运的,因为全省还有成千上万像我一样扎根乡村教育的特岗教师,他们也都在耐着寂寞,默默扎根乡村教育,在这个广阔的天地里挥洒着青春。


我向他们致敬,因为我们青春无悔!



以手为桨,她把留守的孩子渡向理想的学堂;用身做船,她将迷惘的学生渡向梦想的彼岸。传播知识,更塑造灵魂,她不落下任何一位学生;倾其所有,拼尽全力,她为每一个希望保驾护航。她是“出彩河南人”2021最美教师、新乡县大召营中学教师张峰。


“混”在学生堆儿里的幸福


微信图片_20220810203108.png


我是新乡县大召营中学的一名教英语的体育教师,也是一名数理化都敢辅导的“憨胆大”老师。


1996年从河南师范大学体育系毕业后,我放弃了去城市发展的机会,毅然回到了家乡,来到了新乡县大召营中学。当时我就下定决心,既然扎根了农村,就要在农村当一名好老师。


初入职的我,对工作充满了激情,早上5时40分,我带领学生跑操,下午带体育队训练,结束时,天已经黑了。3年之后,我成为体音美组组长,带领其他体育老师用了两年时间,就使我校由体育落后跃升为全县冠亚军强校,这个成绩至今已保持21年。


随着我对工作的熟悉,我发现,农村学生基础差,纪律涣散,打架斗殴、网吧打游戏时常存在。看着这些孩子出了校门有可能走上歧途,我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主动向校长请缨,说我想当班主任。校长说:班主任工作又苦又累,体育老师当班主任又是咱学校第一例,你是否有心理准备?


我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担任班主任一年之后,我们班的班风、班纪都有了明显改善。我又发现班上学生英语成绩差,就想再次挑战自己,再一次主动向校长请缨,希望能改教英语。


体育老师教英语?面对这个有些离谱的要求,校长很是犹豫。我赶紧解释:我在大二时就过了英语四级,又坚持听了一年英语课,完全没问题。


看到我主动承担重任的决心,再加上学校英语教师确实缺乏,校长同意了我的请求。后来我经常地跟学生说:“你们一定要学好英语,否则别人就会说你的英语是体育老师教的!”为了教好英语,还真的是发挥了一个体育老师的韧劲和钻劲,我不仅对学生严格要求,对自己要求也很严格。除了正常的教学教研活动,我还几乎每天都会向别的老师请教,班上的英语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从体育老师变身班主任,从体育课到英语课,两次主动请缨,让我“混”进了学生堆儿里。


担任班主任后,我发现所面对的困难远超我的想象,学生学习基础差,自我约束力更差,家长大多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管孩子。我好不容易做通一个孩子的思想工作,一回家,他就又回到了解放前。


有些孩子学习态度有了转变,可是基础差的问题怎么解决?


我想到了自己的过去。我上初中时,也曾在学习上出现问题,当时我的数学很差,有幸遇到了教数学的徐世民老师。徐老师常常趁着中午午休的时间给我补课,这一补就是一年半,直到我考上县一中。徐老师的帮助一直温暖着我,激励着我。


我想,徐老师能把我从学困生中拉出来,每天无偿为我补课,我想我也能。说干就干,我就主动邀请学生晚上、周末和节假日到家里来学习,我义务辅导他们各门功课。


辅导学生持续半个月之后,学生就有了明显进步。别班的学生看到了,也开始找我,后来外校的学生也来了。学生挤满了客厅和餐厅,有的坐在餐桌前,有的在茶几前,家里的桌椅不够用了,就把学校淘汰的桌凳搬回家用,实在坐不下时,还会把卧室的床当桌子用。人少的时候,我还能坐下,人多时,我连坐得地方都没有,只能在人堆里挤来挤去辅导学生。


虽然看起来条件有点艰苦,但是孩子们说,挤在一起学习有气氛,有动力,这样学习效果好。看到他们高兴地学习,我也特有成就感。孩子们的懂事让我很欣慰,也让我看到了自身的价值。


来找我学习的孩子中,有的离家远,我怕他们回家太晚,不安全;有的孩子回家没有家长管,就留他们在家里吃住。


这么多孩子在家吃饭,给他们做饭是一件让人操心的事情。早些年,我都是趁课间匆忙回到家准备饭菜,放学后再飞跑回家,两三个锅一起做,等孩子们到家时,饭菜也基本准备好了。


近几年,看到我忙得不可开交,70多岁的父母也主动来帮我。早上5:00,老母亲就起床给孩子们做饭了,9:00下晚自习后,还要给孩子们做一次加班饭。每逢有人问她累不累时,妈妈总自豪地说:“俺不累,俺是心疼闺女。闺女做的是正事,俺帮闺女,也算为国家做贡献了。”


前段时间,为了赶时间买菜,妈妈踩空了台阶,脚崴了,肿得一个多月都穿不上鞋,上下楼都要人背。妈妈几次哭着说给俺闺女添乱了。有一天,妹妹说好来做饭的,但我一推门,却看到妈妈跪在板凳上给孩子们做饭,我朝妈妈喊道:“妈,你就不能等我回来再做饭,非要让我落个不孝顺的名啊!”妈妈说:“你看,我能干的,我不能看着把你累倒了呀,这一群孩子全靠你了。”瞬间,我泪如雨下,妈妈的支持,更坚定了我继续走下去的决心。


我的爱人张进潘也是一位体育老师,他刚开始不理解我把学生领回家里吃住的做法。他说:“留这么多孩子在咱家吃住,你就不怕出事?你就不怕别人说你图钱?”我说:“咱干的是良心活,不收钱就是不收钱,还怕别人说!”他看我态度坚决,是既心疼又无奈。每当看到那些痛哭流涕的家长向我哭诉孩子的种种情形,再看到家里孩子的进步和家长的感激时,爱人懂得了我所做事情的意义,也慢慢加入到服务孩子们的行列中来。


一年如此,年年如此,学生再换,我的爱心、责任心没有变。


从2004年当上班主任到现在,我一干就是18年。18年没有周末,没有寒暑假,家里被一波又一波的孩子占据着,我义务辅导的学生累计达500余名,先后有60多名学生吃住在我家里。我还资助了十几位家庭困难的学生。


有些名字刻在脑子里,永远也不会忘记。比如董颜锋,他现在是一名业务员,有自己美满的家庭。他说:“要是没有遇见张老师,就不会有现在的我。”


18年前的董颜锋是这样的:学过武术,打架成性。成绩差,上课起哄捣乱,下课惹事生非。


为了改变他,我一次次找他谈话,一次次家访,但都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我就让他吃住在我们家。


当他又一次打架,把一个同学打伤后,我找他谈了两个半小时的话。多年之后,董颜锋还记得那次谈话,还记得我的那句话“你不能成为文盲,更不能成为流氓”。从那之后,董颜锋才发生了真正的改变,开始从内心信服我,开始按我给他设计的路去走了。


后来,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新乡县一中,又顺利升入大学。


在我家里发生改变的孩子还有很多。一到过年,孩子们从四面八方回到这个家。我们亲切地抱在一起,哭着、笑着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他们的进步给我带来了无穷的快乐,他们的感恩是我继续坚持走下去的动力,他们的幸福让我们这个家熠熠生辉!


我本来只想踏踏实实做好身边的每件小事,没想到收获了孩子们的肯定和家长的赞美。


20年前我教过的学生邢欢欢,现在是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她说:“是您教会了我,对待学生要像妈妈对待孩子一样,真心付出,不求回报。我会一直向您学习,即使成不了您,我也要无限与您接近。”


因为徐老师的影响,我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因为我的影响,邢欢欢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这种传承更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当老师的幸福。同时,我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鼓励,我被评为“出彩河南人”2021最美教师和“2021新乡年度教师”,新乡市委李卫东书记亲自为我颁奖,我倍感荣幸,也更加坚定了“做一名好老师”的初心。


说实话,我不知道我会影响谁、改变谁。只知道,我必须坚守一名党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坚守一个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一如既往地去爱学生,走进学生,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如果,你问我,幸福是什么?我会说:幸福是当老师。如果你再问我,幸福在哪里?我会说:幸福在学生堆儿里。


我愿意一辈子“混”在学生堆儿里,过属于我自己的幸福生活!



枯燥训练,通宵达旦,只为技能争先;激发自己,引燃学生,志在赛场夺冠。衣服结满盐痂,力证拼搏精神;才能先于学生,彰显双师风范。他是“出彩河南人”2019最美教师、新乡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刘先生。


职业教育,让我和学生逆转人生


微信图片_20220810203114.png


我叫刘先生,你没有听错,我就叫刘先生,是新乡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实训教师。今天,我向大家汇报的题目是《职业教育,让我和学生逆转人生》。


2000年我高考落榜后,到新乡市第一高级技工学校学习,当时的心情很失落。我的班主任李泓老师看出了我的心事,她鼓励我要好好学习、再战高考。经过努力,我考入了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07年,我回到母校成为了一名职教老师,人生命运就此发生了改变,与职教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成就了更好的自己:高级技师,副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荣获全国技术能手、中原大工匠、“出彩河南人”2019最美教师等荣誉。


我所面对的学生大多基础薄弱、家庭条件差,很多是从农村过来的,跟我的生活背景非常相似。对于他们来说,职业教育是改变人生命运能够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是摸着石头过河,闯出了一条人生成才之路,我希望我的学生少走弯路,希望我能成为他们成功路上一颗石头,帮助他们成功成才。


在职教岗位工作的这15年,我见证了我国职业教育从小到大,从弱做强的发展过程;也见证了我的学生从初中半路辍学、中招成绩一二百分,跃升为全国数控大赛冠军的成长过程;而我本人也从当年的高考落榜生,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人民教师、国之工匠。


十多年来,为了更好地辅导学生,我一直奋斗在各级各类数控大赛的赛场上,辅导学生参加比赛的同时,自己也参加比赛。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技能竞赛让自己的专业技能短时间得到快速提升,并给自己带来了很多荣誉。2010年我的学生李亚东获得数控大赛全国第五名,成功被中国物理研究院录取,使我更加坚定了走竞赛、强技能的成才之路。


由于数控技术发展迅速,竞赛经常出现新赛项、新软件,我常常晚上自学软件,有时候为了解决一个问题整夜都不睡,第二天揉揉酸涩的眼,把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多少个不眠的夜晚,指导着学生操作技能,因为在我心里,早已把培养“国之工匠”当做了一种责任和使命。这些年肩上的担子越来越沉,心里的压力越来越大,有时候我也会感到很疲累,很纠结。但是面对各种重要的工作任务,我时常告诉自己:“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


2017年春节前,为了到洛阳给学生送准备好的工具,我拖着200多斤的工具箱冒着大雪赶到高铁站台时,却得到通知,高铁因暴雪临时晚点,发车时间待定,工具箱又贵重又沉重,我决定在站台等待晚点的火车。没想到,这一站竟然站了足足两个小时,我的睫毛冻出了雪花,眼睛上结出了霜,脸上疼得像刀割一样,手和脚都冻木了。


当时我真想掉头而去,但一想到学生期盼的眼神,我最终坚定了决心:“去!”深夜11点我终于赶到洛阳,洛阳的暴雪令我猝不及防,我的大脑一片空白,无助地在雪地里拖着箱子,跌跌撞撞地赶上最后一趟公交车。公交车在暴雪中行驶了两个多小时,我下车时已经凌晨一点了,离宾馆还有一公里多的路,我拖着冻僵的疲累的身体,拽着沉重的工具箱,一步一飘地向宾馆走去。摔倒了就一次又一次从雪窝里爬起来,有一种意念支撑着我:“一定要回去,孩子们在等着我。”


我所带的学生中,有一个叫杜华楠的,初中抗拒上学,初三下学期辍学,在父亲上班的工厂当过电焊工,第一天学电焊就被晃了眼,眼睛既疼又流泪。另一个叫刘赛阳,中考只得200分,15岁前往温州鞋厂打工,干了两个月,就想家,有些后悔没有好好学习,还想重新上学。


在家人的支持鼓励下,刘赛阳和杜华楠重返校园,他们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把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录取的学长李亚东视为自己努力的榜样。刘赛阳和杜华楠到学校后加入了我组建的数控竞赛集训班,通过层层选拔,在100多人中脱颖而出。


为了在第四十五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我带领学生先后到洛阳、漯河、山东、北京、广东等地进行拉练。在广东拉练中,当看到广东的选手每天训练都干两套试题,而我们平时只训练一套,我们立即按照广东的训练强度改进训练方案,到第三天下午六点的时候,杜华楠第一套题还没有干完,这个时候我发现杜华楠神色焦虑地坐在电脑前修改程序,我感觉一定是出问题了,暂时让他停止训练,当我问他怎么回事时,杜华楠哽咽地说:“老师我不想比了,差距太大了。”


我立刻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让其他同学都离开,我跟杜华楠面对面坐着谈心,告诉他,我们来到这就是学习,两套干不了我们就每天干一套,今天不再练习了,即使世赛我们进不了国家队,后面还有全国数控大赛,成败只是一时的,只要坚持,一定能够成功!第二天我们按照新的训练方案进行训练,杜华楠的状态逐渐恢复。虽然世赛没有进入国家队,在后来的第八届全国数控大赛中杜华楠获得数控铣项目全国冠军。


2018年国庆节前,因我们没有国赛比赛设备,需要带领获得国赛参赛资格的刘赛阳到北京拉练,我全程陪伴。我带着刘赛阳在北京刻苦学习。因训练机床有限,需要三班倒使用机床。为了能够多操作机床,我们选择晚上训练,这样可以多训练2—3个小时,每天结束训练都在凌晨1点左右,不管训练多晚,回到宾馆都要把工艺重新捋一遍,再让刘赛阳按照新工艺重新做一遍。我抽出时间把3000道理论题输入到考试系统里,让选手每天在线做题、模拟考核。那段时间,我们俩已经分不清白天和黑夜。


由于刘赛阳大赛的经验不足,缺乏自信,每次在来回的路上,我就对他进行鼓励,给他讲一些励志的故事,帮助他树立信心。决赛很快拉开了帷幕,我全权负责两位选手的比赛方案。为了给两名选手支持和鼓励,从头盯到尾,把赛场上的即时信息告知选手,提醒孩子们比赛重点,全力备赛。两个孩子都抽到了最后一场比赛,面对空前的压力,我对他们说:“你们是老师全部的期望,不要多想,拼尽全力就不后悔!”


成功总是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成绩出来的时候,两个孩子双双获得了全国冠军!那一刻,我们三个人拥抱在一起,都忍不住流出了激动的眼泪,付出的一切都值了!


两个孩子的成才事迹,被广东广播电视台马志丹工作室创始人马志丹导演,拍成《青年强・中国强》系列纪录片之《两个数控冠军的诞生》,先后在广东卫视、云南卫视、学习强国等几十家媒体宣传。


在2018年的十个月内,我带领学生参加了11场省级上的比赛,有八个月时间都是在外面拉练、比赛。在这十多年的教练生涯中,我一大半时间都是跟学生在一起,陪家人的时间少之又少。


但是当我看到自己的学生能够通过数控大赛拿到优异的成绩,一个个找到了好的工作,我就感到非常自豪。我记得著名诗人艾青有两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因为热爱,所以难舍;因为难舍,才成就了更好的自己。每当年节的时候,总能收到学生的祝福短信或电话,那一刻我总感觉心里暖暖的。培养一个学生,改变一生命运,造福一个家庭。目前有30多名学生因竞赛成绩优异,就职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航空航天研究所等高薪单位。


我深知,荣誉只能代表过去,荣誉会时刻激励我向更高的目标奋进。国家职业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正是大展宏图之时。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定会饮水思源、初心不变、砥砺前行,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



民以食为天,他让连年丰收不再是奢望;国以粮为安,他让河南真正成为天下粮仓。为了抓牢世界的小麦话语权,他勇于担当,他是首届河南最美教师、河南科技学院教授茹振钢。


立德树人,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微信图片_20220810203118.png


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身为教师,我们都懂得,三尺讲台承载着薪火相传的使命与责任。


爱在细微中。我们要像家长、父母一样,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来疼。要处处关心爱护学生,尽力想办法帮助他们解决难题,让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确实找到了一位发自内心喜欢、敬重的引路导师,来到了一个团结和谐的成长群体。在这样的环境激励下,这些学生无不学有所成。目前我们团队已经指导培养了一批批本科生、硕士生,很多都已成为所在单位的骨干。


严在当严处。对其学业要高标准、严要求,还要鼓励他们大胆创新。启发学生,搞科研要打开思路,就像水滴到石头上,向不同的方向扩散,才能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要不拘一格培养人,激励学生立大志成大才,想干大事,愿干大事,能干大事。所以,我就经常跟我的学生们讲,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地球都变成地球村了,你们的眼界千万不能停留在河南或者国内这个小视野里,一定要放眼世界,立志做一个世界级的科学家。


教育是无私奉献的事业,是爱的事业。我认为:爱是最崇高的一种消费,是用灵魂来购买的一种消费,不计成本,倾其所有,就能幸福!在我看来,当代的学生知识丰富,思维敏捷,富有想象力,很有活力,老师在许多方面不如学生。所以,作为一名高校老师,不要常以“师长”自居,而应学会以朋友的身份平等对待学生,多谈心、多鼓励、多表扬;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成就欲,不要挫伤他的积极性;要融入学生之中,把自己当做其中的一员,与学生一起哭、一起笑,引导他们在哭和笑中成长。对学生、对事业的爱,就是渗透在一件件小事中,渗透在一个个细节里。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艰苦而漫长的育人之旅中,教师要守住心灵的宁静,无私奉献,静心育人。让我们用慈爱呵护纯真,用智慧孕育成长,用真诚开启心灵,用希冀放飞理想,我将用自己的双手和大家一道默默耕耘,共同托起新时代的年轻力量。


相信,当我们看到通过我们的真诚关爱、教育和引导,学生们能够承担社会责任、直面人生的风雨展翅翱翔时,我们的心里一定满怀欣喜!


仁爱是为师之本,扎实的学识则是培养学生成才的关键。在当今信息时代,“教”和“学”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要给学生“一碗水”的知识,老师们仅仅有“一桶水”的知识是不够的,更要有“一潭水”的知识储备。


21世纪呼唤新型教师。于我而言,首先必须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已经行不通了,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得上学生的需要和时代的步伐。


教师要体现学高为师的专业素养与风范,必须练就过硬本领,积极投身到教育教学新方法的探讨与不同中,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第一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注重博采众长,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在日常教育生活中自我反思,总结提炼形成独特育人风格。第二要真正做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努力成全学生们的健康发展。第三,我们必须具备强烈的师表意识,做到理想坚定,无私奉献,人格高尚,学识渊博,为人真诚,以崇高的师德风范,为学生树立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榜样。


每个行业有每个行业的风采,我认为教师最重要的就是真正的干一行爱一行。把自己所教的专业教好,把自己的科研领域搞好,达到力所能及的极致水平。无论是在教学工作还是在科研工作中,教师要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勇于实践,善于将理论与技能相结合,并始终能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从容不迫地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探究。


我们的责任就是要给学生种下梦想的种子,指出实现梦想的路径。对于好奇心和求知欲旺盛的学生提出的任何质疑都要认真对待,逐一落实,利用自己的专业素养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知识的汲取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作为教师,做好学生求知路上的引路人责无旁贷。


我在农业科研及教学岗位上工作了40多年,大地的丰收就是我的责任。我带领团队先后培育出了百农62、百农64、百农矮抗58、百农4199等10多个小麦品种,累计推广5亿多亩,增产效益400多亿元。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等。同时,作为全国模范教师,国家级特色专业“农学”学术带头人,我一直坚持带领学生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调查研究,把论文不仅发表在期刊上,还能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让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到农业科研中,为新时代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贡献来。


教育工作者要自觉担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己任。教育引导学生回答好“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为国家和民族做什么样的贡献”这一人生课题;教育引导学生充实民族自信心,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我们要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守好立德树人的初心。


40多年来,在我从事教学与科研的道路上,恩师黄光正教授是我人生路上的引路人,指引我为人民的教育和三农事业努力奋斗。他对党和人民绝对忠诚,在科学的道路上刻苦钻研,追求真理、严谨治学,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我。他从不为名而来、为利而往,总是用最纯粹的爱为党育人、为民育种。


我从立德树人的受益者,成为现在立德树人的传承者。我将种粮大户和种子企业赠送的两辆小轿车贡献给学校,方便更多的老师搞科研;我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奖金拿出来,奖励整个团队;还从所获地方政府的奖金中拿出130万元,设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奖励基金”,用来奖励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涌现的优秀学生……


现在,我带领的研究团队拥有42名专业人才,涉及农学、分子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及材料学等专业,包括6名教授、18名博士,形成了一支老中青三代结合、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科研队伍。在今年年初,被评为了“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人民教师,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把牢理想信念的“方向盘”、筑就思想理论的“压舱石”,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做到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真正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当好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以渊博的知识教育学生,以美好的德行影响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真正成为学生心目中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扫一扫分享本页

责任编辑:张俊州 二审:张利军 三审:侯军锋

返回
首页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