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师德建设宣传网 师德一线

【我们是援疆教师30】王献芝:真诚奉献,无怨无悔

微信图片_20220804111413.jpg


时光流逝,岁月如梭,不知不觉中已经到了援疆工作最后一年。驻马店市第二高级中学教师王献芝,回想起当时主动请缨到新疆支教,带着校领导及家乡父老乡亲的殷切希望与嘱托,满怀着为祖国边疆教育事业奉献的坚定信念和热忱,来到新疆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火箭第一学校,感到非常庆幸。


人生就是不断历练的过程,援疆工作成为了王献芝终身难以忘怀的一段人生历程,唯一让她愧疚的是对家人的亏欠。因为援疆,必须经历两地时空的差距与阻隔,对家人的亏欠之情时刻压在心头,生活的孤寂落寞始终挥之不去。没有经历过援疆的人,很难体验个中滋味。

援疆为什么?在疆做什么?离疆留什么?作为有着30余年教学经验的教育工作者,王献芝时刻在思考着这些问题。

援疆为什么?是边疆学子的殷殷希望,是情系西北的拳拳真心,是党和人民的谆谆教诲。


在疆做什么?应该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为边疆教育事业深耕细作。王献芝用河南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结合边疆地区的实际情况与同事一起进行教学研究和探讨,倡导学案式教学,规范教学环节,从教案书写、考试命题到阅卷流程做到统一要求,形成一套合理的高中英语学科教学体系。


火箭第一学校,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仅有的两个高中之一,是河南省援建的一所新高中。刚来到学校,王献芝就被安排担任高三两个班的英语课和学校英语学科教研组组长。这两个班是学校的第一届高中生,70%是少数民族学生,而此刻距离2020年高考仅剩两个多月的时间了。


责任在肩,一定不能辜负组织和领导的信任。王献芝虚心向当地学校老师求教,学习他们的教学经验,在仔细了解此前英语教学情况的基础上,果断制订方案,一边给学生树立信心,一边从最基础的知识抓起。王献芝充分利用早读时间,定下每天教50个单词的目标,组织学生领读、背诵、听写。在课堂上,她从最基本的讲起,填空、改错、阅读技巧、考试技能等。


课堂外,她积极参加学校的“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主动进教室、进宿舍、进家庭,联系学生、联系家长,和学生做朋友,尤其是主动和学生培养感情,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努力学习,帮助学生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和对学习的兴趣。


微信图片_20220804111418.png


在教学研究和探讨上,王献芝和英语学科的老师一起研讨,提倡学案式教学,即老师将问题呈现给学生,学生自主学习、互相探讨,老师再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解答。这种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扭转了过去英语课堂上学生不想学、不会学的被动局面。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与坚持,火箭第一学校第一届学生在2020年高考中有6名学生考上了重点大学,其余学生全进入了其他大学深造。


援疆之前,王献芝长期担任驻马店二高英语教研组组长。自援疆以来,她带领大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推行“两研三备”等规章制度,逐步构建起“组团式”援疆长效机制。针对火箭第一学校青年教师较多的情况,充分发挥援疆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传帮带作用,实施“青蓝工程”,推行“1+X”模式,探索梯级教师团队建设,讲授公开课20余节次,极大提升了年轻教师的业务水平。


哈密是多民族聚居区,援疆便意味着心为各民族所想,情为各民族所系,利为各民族所谋。火箭第一学校是一所多民族学生混合编班的学校,在学校和班级活动中,很多学生集体意识比较淡薄,活动参与度不高。王献芝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及班集体的管理。


高三(2)班班长祖丽皮耶姆,思想活跃,性格开朗,与同学相处融洽,但有段时间她情绪很低落。王献芝主动找她交谈后才知道,她爸爸很早就去世了,最疼爱她的哥哥也和女朋友一起到喀什做了志愿者。家里一下子空落起来,她很不适应。王献芝了解到这种情况,就经常鼓励和帮助她,不久后祖丽皮耶姆脸上又重拾了笑容。


在援疆支教“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中,王献芝和祖丽皮耶姆结成了交友对子,人生第一次到维吾尔族人家里做客,深度融入体验他们的生活,品尝他们的美食。临走时,祖丽皮耶姆的姥姥拉住王献芝的手说:“我们两个千里相聚,你就是我的女儿。”以后的日子里,王献芝每月都会抽空来看望一下这位维吾尔族“妈妈”。王献芝真切感受到各民族同胞的善良和淳朴,也更坚定了她援疆的初心和使命。


离疆留什么?“我要把教学方法倾囊传授给每一个教师,把河南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永远地留在火箭第一学校,我要把自己的热情与梦想撒在新疆这片大地上,奉献青春今生无悔!”王献芝说,“援疆结束后,我将继续以敬业之心、绵薄之力,宣传大美新疆,推动形成援疆的蝴蝶效应。”

扫一扫分享本页

责任编辑:张俊州 二审:张利军 三审:侯军锋

返回
首页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