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2022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名单出炉,我省新乡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刘先生、周口市太康县清集镇二郎庙小学校长张鹏程2位教师入围。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委员会办公室通过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刊登候选人名单及简介,教育部门户网站、人民网、新华网等开辟专题网页的方式,面向社会公示64位候选人名单及详细事迹。公示期为8月2日至8月16日。
推选委员会将根据公示反馈和实际情况,从64名候选人中推选出10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在教师节期间对其进行宣传表彰。
(教育时报记者 张俊州)
深耕职教带领学生逆转人生的“大先生”
——记新乡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刘先生
枯燥训练,通宵达旦,只为技能争先;激发自己,引燃学生,志在赛场夺冠。衣服结满盐痂,力证拼搏精神;才能先于学生,彰显双师风范。你是用职业教育逆转无数学生平凡人生,你用真情与奉献成就学生未来、写就“金牌教练”传奇。
——题记
近日,在新乡职业技术学院的训练车间里,数控车项目国家集训队种子选手之一的贾振望,正在苦练操作技能,而作为技能大赛的“总教头”、第五届“中原大工匠”获得者、新乡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刘先生正在对其进行悉心指导。
国有大匠,国之大幸;匠心匪石,其志不改。经过15年的锤炼,如今的刘先生已经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他是河南省省级技能大师、“中原大工匠”、全国数控大赛优秀教练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关于教学,他常说:“职业教育把我从一个高考落榜生培养成了对社会有用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我目睹了职业教育发展逐渐强大起来。从事职业教育15年来,全身心地投入到职业教育教学中,为人师表,做受人尊敬的不辱神圣职业的人民教师,为共和国的建设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
榜样:这就是力量的传递
每天早上8时到晚上10时,是刘先生雷打不动的工作时间。作为教练员,他正带领着他的团队为即将到来的河南省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进行着准备。
担任技能大赛教练,刘先生不仅需要掌握课本里的知识,还要应对赛事中出现的新赛项、新软件。经过不知多少个日夜的摸索,他带领团队逐步探索出了“梯队建设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几千个小时、辗转多地的高强度训练,又打造出了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团队。
“学无止境,身为职业院校教师,更应该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扎进教室、扎进实训室,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培养‘大国工匠’的后备力量。”刘先生说。当整个车间告别白天的喧嚣时,这间技能大师工作室的主人——刘先生便开始了他的挑灯夜战。新乡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郝志敏说,刘先生喜欢钻研是出了名的。
为了更好地辅导学生,刘先生常常晚上自学软件,有时候熬到凌晨,第二天揉揉酸涩的眼睛把新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多少个不眠之夜,他伴着星光梳理实训操作技巧,只是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快更好地上手实操。
人才辈出,各领风骚。刘先生先后培养了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第四名苗彬等一批省赛、国赛获奖学生,全国第八届数控技能大赛数控铣工第一名杜华楠及加工中心第一名刘赛阳的指导教师也是刘先生。一所学校一次夺得两项全国第一名引发全场轰动,他们改写了河南省在这项赛事中没有夺得过第一名的历史。
蓝领职业同样能拿高薪,刘先生培养出的学生的工资水准已经远超同城白领。一批批从职业教育中走出的巨擎名宿正在行业独领风骚,这让刘先生喜悦万分。
刘先生说,职业教育为愿意通过技能改变人生的孩子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帮助他们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有的学生去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航天三院和各种研究所工作,而这些单位往往名校硕士才能进得去。”刘先生自豪地说。
刘先生为了“逆转”学生人生,总是尽一切努力给带领学生成长,因为他知道,如果学生能够把握住一次机会,就能改变人生。
2000年,刘先生高考落榜,随后来到新乡市第一高级技工学校学习。他的班主任李泓老师看出了刘先生的心事,并鼓励他要好好学习,并经常资助他的生活。为了高考,刘先生曾连续五个月没有回家,最终,他以河南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07年,刘先生毅然选择回到母校,回报那个给他爱和阳光的地方。
他常常向学生讲起他的励志故事,同时也在用班主任勉励自己——做一个爱生如子的好老师。
工匠:好一点,再好一点
2008年,刘先生第一次省级数控大赛,同时还带着学生一起参赛,赛程异常艰辛。“我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也获得了宝贵的经验,这次经历告诉我,不要打没准备之仗。只有在赛前和平时精益求精,把功夫练到位,赛场上才能张弛有度、极致发挥。”刘先生说。
2010年,两年一次的全国数控大赛河南省选拔赛拉开了帷幕。为了备战这次比赛,刘先生提前两年在自己所教的班级里挑出了10名学生进行单独训练,除了正常上实习课外,安排他们下课后、晚自习、周六日、寒暑假到车间训练,刘先生全程陪伴训练。并采用阶段性考核末尾淘汰的方式进行选拔,在比赛前,按照每个比赛赛项二备一的形式预留选手,最后比赛时再淘汰一名选手,保证每个赛项有两名正选选手参加比赛。
为了锻炼和观察选手的耐性和刻苦能力,刘先生会安排选手拖整个车间的地,对于拖地干净、不留死角的学生后续会重点观察培养。李亚东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起来的,在第四届数控大赛河南省选拔赛中,他获得了数控铣项目第一名,并代表河南省参加全国比赛。在全国选拔赛开始之际,刘先生带领学生来到了佛山。准备工具、熟悉场地、编制比赛工艺,常常忙到凌晨才能休息,最终李亚东获得全国第五名的优异成绩,现在就职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2018年5月,为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做好准备,刘先生带领学生来到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进行拉练。当看到广东的选手每天训练两套试题,而他们平时只训练一套,刘先生立即按照广东的训练方式进行训练。第一天,用了14个小时训练两套题;第二天,用了16小时训练了两套题;到第三天下午6点,刘先生发现学生杜华楠第一套题还没有做完,“当时,我让他暂时停止训练。问他怎么回事时,杜华楠哽咽地说,老师我不想比了,差距太大了。我立刻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让其他同学都离开,我跟杜华楠面对面坐着谈心,告诉他,我们来到这就是学习,两套干不了我们每天就干一套,今天不再练习了,即使世赛我们进不了国家队,后面还有全国数控大赛,成败只是一时的,只要坚持,一定能够成功。”
次日,刘先生带领学生按照新的训练方案进行训练,杜华楠的状态逐渐恢复,虽然世赛没有进入国家队,在后来的第八届全国数控大赛中杜华楠获得数控铣项目全国冠军。
世赛选拔结束后,成绩不理想,刘先生花费了一周的时间重新审视自己,为学生制定新的训练方案,又立即投入到第八届全国数控大赛河南省选拔比赛的训练中。在客场的劣势中,杜华楠、刘赛阳取得了第一名和第三名的好成绩,获得代表河南省参加全国数控大赛总决赛的资格。
随后,刘先生带刘赛阳到北京工贸技师学院拉练。同时,在学校进行训练的杜华楠也让刘先生时刻牵挂着。他坚持每天给杜华楠发微信,告诉杜华楠做最好的准备,做最坏的打算。
刘先生带着刘赛阳在北京刻苦学习、练习软件,因训练机床有限需要三班倒使用机床,为了能够多操作机床,他们选择晚上训练,这样可以多训练2-3个小时,每天结束训练都在凌晨1点左右,不管训练多晚,回到宾馆都要把工艺重新捋一遍,并把不足和缺陷更正过来,再让刘赛阳按照新工艺重新做一遍。
刘先生还抽出时间把3000道理论题输到考试系统里,让选手每天在线做题、模拟考核。那段时间,他们已经分不清白天和黑夜。由于刘赛阳大赛的经验不足,缺乏自信,每次在来回的路上,刘先生就对他进行鼓励,给他讲一些励志的故事,帮助他树立信心。
决赛很快拉开了帷幕,刘先生全权负责两位选手的比赛方案。为了给两名选手支持和鼓励,从头盯到尾,把赛场上的即时信息告知选手,提醒孩子们比赛重点,全力备赛。两个孩子都抽到了最后一场比赛,面对空前的压力,刘先生对他们说:“你们是老师全部的期望,不要多想,拼尽全力就不后悔!”成功总是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成绩出来的时候,两个孩子双双获得了全国冠军!
十多年来,刘先生一直奋斗在各级各类数控大赛的赛场上,忙碌在校企合作、技术交流和技术服务中,专注于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在指导学生竞赛时也更加精益求精。在他心里,早已把培养学生当做了一种责任和使命。
先生:我只是位普通的老师
2016年3月,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团体挑战赛河南省选拔赛拉开了帷幕,刘先生作为主教练带两名学生选手参加比赛,每天都要训练十几个小时,有时通宵进行训练。短短一个多月的集训,他骤然瘦了十几斤,学生也取得了河南省第一、二名的好成绩。为迎接全国选拔赛,刘先生带领学生开始了魔鬼般的强化训练。在洛阳世赛基地训练的那两个多月,他们每天6点出发,深夜一点多才能回到宾馆,选手休息后,他还要总结当天的训练情况,整个人处于一种透支的状态。脑子里时常紧绷着一根弦,发现学生紧张、沮丧的情绪,他又承担起心理疏导的责任,调整学生心态,解决学生心理障碍。“说实在的,那时候学生就是我手心的宝,是我的孩子,我的一切。这两个多月我都没有回过家,一直全心全意陪伴在学生身边,为学生解决所有问题,孩子们亲切地喊我‘超人哥哥’。”刘先生说。
2017年春节前,为了到洛阳给学生送准备好的工具,刘先生拖着一百多斤的工具箱冒着大雪到高铁站台时,高铁站临时通知因暴雪原因高铁晚点,他在站台站了足足两个小时,睫毛上冻着雪花,眼睛上结出了霜,脸上疼得像刀割一样,手脚都冻木了,火车来的时候,工具箱都冻在了地上,他用手使劲晃了晃工具箱,才知道手已经完全失去了知觉……
深夜11点,刘先生赶到洛阳,洛阳暴雪,无人接应,刘先生无助地在雪地里拖着箱子,跌跌撞撞地走到最后一趟公交车上,公交车在暴雪中行驶了两个小时,下车时已经凌晨1点了,但公交车站离宾馆还有1公里多的路,他拖着冻僵的疲累的身体,拽着沉重的箱子,一步一飘地向宾馆走去。摔倒了就一次又一次从雪窝里爬起来,有一种意念支撑着他——“一定要回去,孩子们在等我!”
2018年春节,当刘先生从天津出差回家,正准备赴广州拉练时,家中突然传来“妻子不慎盆骨摔伤需要卧床休养”的消息。学校想安排其他人代他去广州拉练,但刘先生始终不放心选手的训练情况,匆匆安排好妻子,便奔赴广州陪伴学生长达月余的拉练。由于不适应广州的气候,他浑身出满了红疹,奇痒无比,刘先生强忍着病痛,同时安慰和照顾着情绪低落的学生。在这样的困境中,他接到了妻子做手术的电话。“当时,我一度陷入内疚和自责,是放弃学生还是委屈妻子,难道是老天故意为难我?当我看到学生渴求无助的眼神,我毅然地决定陪伴学生。即使再给我一百次机会,我仍然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刘先生说。
作为数控竞赛团队负责人,主持建立数控技能竞赛梯队建设训练机制,形成教练三梯队和选手三梯队竞赛培养、选拔机制,参与竞赛的老师30余人,训练学生100余人。为使集训队整体训练系统性、有效性,把选手分成三个梯队,教练也分成三个梯队,不同梯队的选手由不同的梯队的教练训练。并采用主教练负责制的方式定期参加对应层次的省、国家级比赛进行锻炼。在这种训练体制下,不仅选手能够得到有效的训练和培养,青年教师也能得到很好锻炼,并逐渐成长为专业骨干力量。
近年来,有2名青年教师获得全国数控大赛优秀教练员,1名青年教师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1名青年教师获得省级政府特殊津贴,有多名青年教师获得省级优秀教练员、河南省技术能手等。有5名学生入选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队,2名学生获得全国冠军,5名学生获得数控大赛全国前五名,30多名学生因比赛高薪就职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航空航天研究所……
在这十多年的教练生涯中,刘先生一大半时间都是跟学生在一起,陪家人的时间少之又少,但是当他看到的学生能够通过全国数控大赛拿到优异的成绩,一个个找到了好的岗位,就会感到欣慰和自豪。“这些年肩上的担子越来越沉,心里的压力越来越大,有时候我也会感到很疲累,很纠结。但是面对各种重要的工作任务,时常告诉自己,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每当结束了每天的考核、检测和总结,我看着自己结满盐痂的上衣,才能安心地舒一口气。”刘先生说,“我叫刘先生,爹妈给的名字,可能冥冥之中,让我与老师这个行当有缘。我一直都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老师,也愿意一辈子当好这个老师。让更多学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就是我,一位先生最开心、最幸福的事情。”
扎根在乡村小学的80后“白发校长”
——记周口市太康县清集镇二郎庙小学校长张鹏程
“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虽已早生华发,仍在执着守望。在偏远的农村校园,他以师之名,行父之爱,用白发书写青春,用爱心守护着农村娃,用真情点亮着留守孩子的心灵。
——题记
2021年4月14日,央视新闻客户端——把学校发的鸡腿带回家给妈妈的“鸡腿姑娘”火了,也让她背后那位把留守儿童当成自己的孩子、把学校办成孩子们的家的“80后白发校长”火了。张鹏程虽然才39岁,头发却已白了大半,比同龄人显得苍老许多,平时在学校里,孩子们喜欢围着他叫“校长爷爷”。
2018年,时任太康县清集镇申庄小学校长的张鹏程找到中心校领导请求调到自己的母校二郎庙小学,决心改变母校落后面貌。他自己动手修缮楼顶、硬化操场,还设置了食堂和宿舍,又在学校开办了一所幼儿园。每周两次凌晨三点就起来去买菜给孩子们做饭。他不仅垫付十几万建设幼儿园,还拿自己的工资补贴学校餐费,给孩子们加一些肉和水果。张鹏程一句“农村的孩子,总要有人来陪”感动国人。
2021年5月,张鹏程入选“中国好人榜”。2021年9月,荣获“出彩河南人”2021最美教师特别奖;先后获得2021年河南省五四青年奖章、河南省最美职工、“感动中原”年度教育人物、“出彩河南人”2021感动中原年度人物、2022年第七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2022年第八届周口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2021年9月10日教师节,张鹏程的事迹上了央视多个节目,央视新闻、人民日报新闻客户端连续播发其事迹,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
“农村的孩子,总要有人来陪!”
2018年暑假前夕,二郎庙小学学生花名册上仅余22个名字,学校面临被撤并,老师们也已经开始考虑撤并后的去向。正在申庄小学任校长的张鹏程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请缨回二郎庙小学担任校长,他希望上级能给自己一个机会,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所学校重新焕发生机,因为这是他的母校,他不想看着孩子们多跑好几里路去求学。领导知道他的工作能力,听着他掷地有声的话语,鼓励他让他试一试。
第一件事就是做家访。张鹏程整个暑假开始了一场特殊的家访之旅。他先是在全村挨家统计学龄儿童人数,并通过村两委和亲戚邻居向大家介绍“鹏程回来当校长了”。他对家长们说:“我回来就是陪孩子们的,把孩子放心交给我吧!”张鹏程的真诚打动了乡亲们,让原本打算随父母打工求学和跟随爷爷奶奶在家缺乏陪伴的孩子们又燃起了希望。而张鹏程的家访,一做就是三年。三年里,每生每月至少一次家访,张鹏程和老师们跑遍了全村每一位学生的家。“现在村里的狗都不咬我们,认识了!”一位老师笑着说。
在学校里,孩子们吃得好、住得好、玩得好、学得好,可是一到周末和假期就不行了,由于90%都是留守儿童,父母不在家,爷爷奶奶辅导不了学业,孩子们又贪玩。张鹏程和老师们就组织学生结成学习小组,5-6人一组,以居住远近为点,以高年级带低年级,周末和假期里,高年级的孩子组织低年级的孩子在家一起学习、做家务,老师们定期来指导孩子们。
“农村的孩子,总要有人来陪!”张鹏程说自己想法其实很简单,“我是本乡本土的人,我的父亲曾经是一名代课教师,教书育人是我青年时代的理想和选择,立德树人是我的任务和使命。现在时代发展到这一步,村里这么多的留守儿童,他们需要我们。其实小孩子的追求特别简单,就是校园生活吃得好一点、住得好一点、玩得好一点、学得好一点,用我们的爱补偿一下他们,一点一滴的爱,点亮的,可能是一个又一个精彩的人生。”
“他在学校里有多个称呼,既是校长,也是老师、厨师、维修工”
自张鹏程任职以来,二郎庙小学从之前的27名学生增长到180多个。因为老师紧缺张鹏程同时教语文、英语,兼职体育老师。他坚信农村的孩子不会比城市差。他的班级,每隔一段时间就调整一次座位。每一个学生,都会得到他的关注与叮嘱。在一条抖音视频里,他真挚地说,“即便改变不了他们的生活条件,也给不了多才多艺的特长,但课里课外,我尽力给他们自信、阳光、勇敢和快乐。”
由于没有行政人员,除了校长就是老师,最苦最累的活儿只能他干。于是,他成了后勤,偶尔客串厨师。他每周买三次菜,凌晨三点就起床,为了赶在学校开早饭前把菜送到厨师手中。缺钱,他亲自去市场讲价。一斤菜砍掉三、五毛,一次能省下一两百块钱。孩子们三餐都在学校吃,张鹏程得保证每顿有肉。除了青菜,他还搭配各种水果——梨、苹果、香蕉、葡萄、橙子、西瓜、柚子。水果比蔬菜贵多了,但是孩子们爱吃,他就买。每天,孩子们最开心的,就是排队领饭、和“校长爷爷”一起吃,课间玩闹。不买菜的时候,他5点50分起床打扫卫生,6点半叫孩子们起床,带他们跑两圈步,陪他们早读,一天就此开始,一直忙到晚上九点。等孩子们睡着了,他去办公室整理教案。别人问他,苦吗?他说,比在工地打工搬砖的人轻松多了。
为了保证幼儿园孩子的安全,他为教室安装了防盗窗和监控系统;在室外的活动场地,焊了一圈不锈钢围栏,用来区隔小学和幼儿园;地面铺上了人造地毯,防止幼儿玩耍的时候摔跤。 他还改造了教学楼的电路,买了新的桌椅板凳,黑板也换了。又把两间教室改成宿舍。集体宿舍里没有空调是不行的,他又安装了空调,买来床、床单、床垫,好像是在布置自己的家。
“我不出去打工了,陪着你照顾学生们吧!”
刚回到二郎庙小学时,学校只是一个教学点,校园很简陋。为了给孩子们提供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张鹏程想把学校改造成寄宿制学校。“学校现有的条件不符合上级改造规划吧?难道还得咱自己垫钱吗?那得多少钱啊?咱自己哩房还没盖好呢!”妻子提出了疑问。可是张鹏程思前想后,为了让留守儿童们有一所像家一样的学校,他还是下定决心要改建学校。他一边积极向上级争取支持,一边到处借钱。学校当时地面没有硬化,他就用砖头铺地,请不起人,老师和家长一起动手帮忙铺。买不起新床,他听说杨庄小学的校长王名扬从郑州一所高校买了一批淘汰下来的二手高低床,质量还不错,楞是蹭回来20张。“不能让孩子们睡高低床,不安全!”他和副校长申继岑硬是借来切割机,自己动手把20张高低床全部切开分成40张。怕切割的毛茬划伤孩子,两个人又亲手用砂纸把所有的毛茬打磨平。又把所有的宿舍窗户装上安全防护设施。因为不会用电焊机,申继岑焊窗户时受了伤,张鹏程心疼得要命,“老申,我请你喝酒,请你喝酒!”听说学校的困难后,村里的村民和家长到学校来帮忙把教学楼和围墙给粉刷了。
“我不出去打工了,陪着你照顾学生们吧!”原本觉得张鹏程“傻”的妻子,看到学校没有女老师住校,只开放男生宿舍,女生们住不了校时,她主动留下来做生活老师,帮助学校开放了女生宿舍。看着孩子们幸福的笑容,妻子也认同了张鹏程的办学理念,也是变着法的为孩子们采购水果和食品,张鹏程亲自下厨为孩子们烹饪,改善伙食。张鹏程的父亲60多岁了,经常把自己种的菜免费送到学校,每天都义务帮学校清倒垃圾。“我之所以能战胜当时的困难,是因为我们本乡本土的教育人情怀感染着我,是大家的支持激励着我!我不是孤军奋战!”张鹏程总是这样说。看到他的决心和行动,上级的支持政策也很快下来了,不但没有撤并学校,还同意办寄宿制学校,还为学校增建了一所新的综合楼。
“没有任何技巧,最好的教育是陪伴”
有个五年级的男孩,父母离异,跟着奶奶生活,后来爸爸又再婚。男孩内心特别敏感,只要听到别人说起自己爸爸妈妈怎么样,他就会发脾气,几乎每几天都要爆发一次。
张鹏程把他带在身边,也不跟他提这些事情,但会多关心他一些,“就像带自己的孩子一样”。这个男孩现在上六年级,转变很大,张鹏程去家访,他会问“你在学校忙不忙?有没有我能做的事情,我可以去帮你。”“教育是没有任何技巧的,最好的教育是陪伴。”张鹏程总是这样说。他希望,在细碎的言传身教中,能让这些孩子“身处沟渠,心向明月”。而他自己,就像一轮明月,照耀并守护着孩子们。
张鹏程夫妇为学生洗头发
平常,张鹏程和田丽歌吃住都在学校,家里只距离学校100米,也不回家。妻子住女生宿舍,他住男生宿舍。180多个学生中,有50多个住宿舍。每个宿舍有二、三十个孩子。怕孩子们摔跤,他取消上下铺,摆了一排大通铺。 晚上,张鹏程的被窝里总有一两个小孩。他们年纪还太小,一个人睡觉会害怕。孩子起夜上厕所,他陪他们一起去。每天,他都清点人数,记录磨牙打呼说梦话尿床的孩子。只有周末孩子们都回家了,他才能睡上整觉。
张鹏程像父亲一样爱着孩子们。有一次,他注意到一些五年级以上的女孩情绪变化,就找机会带了几个芒果去女生宿舍分给她们吃,顺便嘱咐道:“想要吃啥校长给恁们(你们)买,不要在乎人家男孩手里面的任何零食,明白?”他不想女孩们被骗。那些爸爸妈妈在遥远的大城市打工的孩子,只能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但是,老人看不懂英语单词数学算式,只能干着急。张鹏程遇到过一个因为作业不会做在被窝里哭的小男孩,他极力安慰男孩,有空就去家访。 每周,张鹏程都会带孩子们看一场电影。冬天,他带孩子们去澡堂洗澡,洗完会买些零食给孩子们吃,因此每次去洗澡孩子都很兴奋。每次他从外地监考归来,打开学校大门,孩子们也会一窝蜂跑过去要零食,像星星围着月亮。
孩子们也给夫妇俩很多快乐和温暖。去年11月,田丽歌生日,孩子们偷偷用零食、水果做了一个小蛋糕,写了一张贺卡,等她到了宿舍才发现。张鹏程有次生病发烧在宿舍躺着,孩子们给他端水,过一会儿就探着小脑袋问,“校长好了没有?”
有次学校办活动,有两个学生知道他没吃饭,跑回家让家长包了饺子送过来。他出门办事,孩子们拉着他的衣角,围着他,喊“校长不要走,不要走”。这些琐碎的校园生活细节,都被张鹏程记录在了抖音里。那些远行他乡的打工父母,也通过抖音看到了孩子们的近况。
“要让孩子们明白幸福的生活来自党和社会的关爱!”
“谢谢您给我们捐赠的书包!”“谢谢您对我们的关爱!”……张鹏程的事迹被央视报道以后,学校收到了很多爱心人士的捐赠,二郎庙小学的孩子们工工整整地在贺卡上写下了感谢的话语,寄给为学校捐赠物资的爱心人士们。“我们组织了“感谢来自远方的爱”回信活动,饮水思源,我们要让孩子们明白幸福的生活来自党和社会的关爱!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特别注重对孩子们的思想教育。”张鹏程说。
周末,张鹏程和老师们经常带学生到太康县高贤乡聚台岗村水东革命根据地旧址接受红色教育洗礼,缅怀烈士。每次去,张鹏程总是亲自当学生们的解说员,“我口才不好,但是我希望能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尽早播撒下红色的基因,让他们从小明白,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多么伟大的成就!希望他们从人生的起点上就能紧跟党的脚步,跟上新时代的步伐!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是一名人民教师,这是我的责任,这是我的任务!”
今年三月,太康县突发疫情,张鹏程被隔离,隔离期间一刻没有清闲,统计信息、上网课、安排教学工作…………空余时间他通过记日记的形式梳理工作、思考教育,开展疫情下的教育工作。张鹏程在给孩子们的信中写到:疫情不可怕,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一定会战胜疫情。没有哪个冬天不能逾越,没有哪个春天不会来临,明媚的阳光,很快将会照亮每一寸土地,教室里也必将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和孩子们童真无邪的笑声。我们要相信,有党和政府的庇护、有一线防疫人员和志愿者帮扶,我们一定能够战胜疫情,人间皆安。待山河无恙,江河清晏,我一定带着大家踏上田间地头、阅赏盛景,“赤着脚,携着手,踏着新泥,涉过溪流……”重温我们学过的戴望舒先生的诗歌——《在天晴了的时候》。
对于自己“火”了这件事,张鹏程看得却很淡:“我只是我们县或者说全国广大农村千千万万个扎根农村、献身教育的教师中最普通一员,我也没有做出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很多老师都比我做得还好!社会对我们的关注,对孩子们的关爱,让我很感动、很鼓舞,也深表感谢!下一步,我最大的希望是能和更多的同仁一起关注留守儿童成长中问题,也希望能得到更多的指导,如果我们的做法有可取之处,也希望能使更多的留守儿童受益!”
张鹏程说:“我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的教师,一个普通的校长,把自己能做的做到最好。”的确,张鹏程很平凡,只是改变乡村教育的一束束“微光”里的一束,但张鹏程却用自己发出的光,照亮着留守儿童们的求学之路和人生之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人民教师,张鹏程也从来都不孤单,因为还有无数名“同行者”,和他一道,在为乡村孩子的成长默默奉献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