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时报》推出的“太行山下好老师”系列报道中,来自牧野大地12位新乡师德先进典型形成的群体现象引起广泛关注。在这一先进群体中,有6位出自河南师范大学。他们或躬耕于师大的三尺讲台教书育人;或走向基层为基础教育默默奉献。当我们走近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事迹,发现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散发着好老师践行教育使命的核心品质。
教书育人,一点一滴润物无声
1987年,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王彩琴从华中师范大学外语系毕业后,婉拒母校的留校盛情,立志回到家乡实现自己的“中原基础教育梦”。“我毕业后要返回家乡,为更多的河南农村孩子,培养可以帮助引导他们爱上生活、爱上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学习的老师。”
来到师大工作以后,王彩琴利用课余时间致力于对一线中小学教师的传帮带,为他们提供基于课堂、基于生活的教育教学服务,打造中小学教师与教育名家的交流平台。2007年,她开始创建“校本教师发展学校”,坚持与发展学校的师生进行课堂互动,提升在职教师业务技能。2009年,她开始创办“河南省师范院校与基础教育教师教育衔接论坛”,在实践层面提升了“职前-入职-在职”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王彩琴同时兼任浙江大学、西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等“国培计划”的特聘专家,她的中小学教师培训足迹已经遍及全国27个省。在各地培训期间,她无偿资助贫困师生,捐赠图书帮助创建“乡村图书室”,也曾冒着严寒给确山县顺山店乡的孩子们送去英语读物和新年礼物,只要与孩子成长密切相关的培训活动,她都愿意去参加。
王彩琴倡导“课堂即生活”教育理念,用“Who am I?”课前演讲的仪式感和带入感引领学生用心解读“何谓师范(教育)、为何(选择)师范、如何(从事)师范”,培养了他们毕业后服务和反哺家乡的责任和担当,为学生播种下了爱的种子。2018年,王彩琴获得“河南最美教师”称号,她也以此为动力,带着自己的“中原基础教育梦”继续前行。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刘安娜是学生心目中的女神姐姐、“偶像”,常年稳居学生最喜欢的教师之列,曾荣获2019年河南省师德标兵、2021年“出彩河南人”最美教师等称号。她的课堂从不以点名的方式保证学生的出勤率,而是通过丰富有趣的教学方式、扎实广博的知识储备吸引学生。在她的课堂上,教室里总是座无虚席,有的学生为了能听上一节安娜老师的课,甚至提前到教室占座。
“教师育人,非一课之功,乃终身之事。”是刘安娜始终坚持的信念,她坚持把教育中的各种变量变为教学中的创造。她肯在教学上下苦功,常常把新教授的课程录下来,累计了上百小时的录音资料,利用课余时间反复琢磨改进教学方法,新闻热点、韩剧,甚至明星八卦,都能成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学生评价她“任何事物皆可信手拈来作为教学素材”。
从教以来,她多次获得省、校级讲课比赛一等奖,并因教学方面的出色表现,两次荣获“河南省教学标兵”的称号。2013年起,她成为全国及河南省各地国培项目培训讲师,深入全省各地市开展教育讲座,以扎实的专业素养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得到了一线骨干教师的认可。她自己的短视频专栏“‘娜’么一说”也称为宣传师大的一张名片。
她说:“让所有学生发出自己的光,这才是真正的教育。”一篇关于刘安娜的微信文章,下面的留言表达着学生对她的爱,“刘老师,想再上一次您的大学语文课。”“毕业十年,仍旧最爱安娜老师!”“发现安娜老师真的有一种神力,浅言浅语就会不自觉地让人听到心坎儿里去!”
回到家乡,那里有需要我的学生
河南师范大学1987级数学系学生、2013年河南省师德标兵获得者王清香是获嘉县一中的一名数学教师,辛勤耕耘教坛30余年,学生都叫她“香妈妈”。学生有病,她帮忙求医熬药;学生生活费不够,她无私解囊;学生的衣服烂了,她缝缝补补,学生们会在碰到她时说:“咱妈来了!”她做着最细小的事情,却让学生心里暖暖的。
在师大求学的日子,让王清香记忆深刻的拓扑课老师,衣着简朴、落落大方。她觉得老师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知识赋予人的气质远远胜过华丽的衣裳。四年的求学生涯坚定了她的教师梦,毕业后,她便回到母校获嘉一中任教,走上了自己心目中神圣的三尺讲台。
在王清香的印象中,身为农民的父亲对知识充满了渴望和敬畏。他从来没有上过学,却能把《毛泽东选集》都背下来。父亲也经常对走上教师岗位的她说:“孩子,一定要做一个好老师。”
什么是好老师?在王清香看来,师大校训“厚德博学,止于至善”就是最好的阐释,她应该用实际行动践行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和责任担当。
在获嘉一中,王清香遇见了自己的人生伴侣——李树奎。1996年是学校大打翻身仗的关键一年,夫妻俩甩开膀子埋头苦干,节衣缩食请保姆照顾年仅一岁的女儿。那一年,丈夫创下了学校应届班高考录取的最高纪录,她自己所教的文科班数学平均成绩居全市第二名。
当他们以此为动力准备再大干一场的时候,病魔已经无情地缠上了她的丈夫,李树奎是高三班主任又是年级组长,他坚持工作,不愿意落下学生一节课,直到咳嗽迫使他发音受到严重障碍才不得不离开课堂。王清香一边照顾丈夫,一边辅导高三的学生,为了能给丈夫及时抓到药,她数次下晚自习后独自摸黑骑车几十里去取药,回来时已是夜深人静。
然而年仅32岁的丈夫还是离开了她和四岁的女儿。办完后事第二天,她便来到了学校,当她走进教室的那一刹那,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呼喊:“老师,我们爱您,我们都爱您!”她对学生说,“我不会倒下,也没有任何理由倒下,因为站在我面前的是还要一百天就要高考的学生。”
毕业前夕,68名学生共同为她设计了写有“妈妈,我们都是您的孩子”的衣服,上面留下了每位同学的签名。当王清香穿上这件衣服和学生合影时,她露出了满脸的幸福。
“做好我该做的,心态摆正,始终把心放在学生身上。”河南师范大学1992级体育系毕业生张峰如是说。目前在新乡县大召营中学担任班主任的张峰从2004年开始把周边村里一些难以管教、基础差的学生留在家里补习。“看着他们打架斗殴、网吧打游戏我心里就急啊,我不要求他们能对社会有多大贡献,但最起码不能成为一个危害社会的人,要从根上把他们扶正。”
最开始学生只在家里学习,晚上学完之后她会把学生送回家。有几次学习结束,因为有事,张峰没有顾得上送学生回去,几个学生竟在回家半路拐到了网吧。张峰得知这个情况后,决定让学生住在家里。
张峰把自己的妈妈请过来给学生做饭,“对学生好的事情,我没有理由不去做,我的身体和父母的身体都很健康,完全可以接受现在的状态。”张峰说。
“我在大学读书时,也没少得到老师的照顾和关爱,这份爱要传递下去。”张峰回忆,当时她家庭条件不好,生活费也不够,体院辅导员尚晓华老师就帮助联系家教工作,他说:“有责任心就可以干好这份工作,你的文化课成绩不错,要相信自己。但要练好普通话,这是教师的基本素质。”毕业多年,张峰仍然记得老师的教诲和帮助,并在日常工作中倾注着自己作为教师的责任和担当。
张峰连续17年为500多名学生义务补课,先后把60多个孩子当做自己的孩子,吃住在自己家里。用微薄的收入,资助十几名家庭困难的学生。2018年,张峰被评为“新乡好人”,她的事迹在河南卫视《聚焦》栏目专题播出,张峰说:“我就是一名最普通的老师,不放弃每一名学生是我的职责。”
初心不变,教育中有幸福的味道
余国庆是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一名教师。2012年,余国庆受河南省教育厅选派,从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到哈密支教,在圆满完成了为期三年的援疆工作之后,他毅然坚持继续援疆;2020年4月,他开启第三次援疆的征程,用自己的辛劳和智慧谱写了一曲河南教育人的援疆长歌。
在第一次援疆期间,余国庆连续两年担任兵团第十三师红星高级中学高三文科实验班的地理课老师。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他坚持每节课提前三五分钟进班,一是引导学生做好上课准备;二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惑。生活中,他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在备课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有效教学。工作中,他积极进行课堂改革,开展“导学自主”小组探究式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渐渐地,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地理学习成绩不断提高。
经过援疆教师的共同努力,“河南援疆实验班”高考成绩逐年提升,一本上线率较往年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红星高级中学也走出了全疆文科状元,改变了过去红星高级中学的颓废之势,“河南援疆实验班”成为第十三师乃至全兵团、全疆响亮的教育品牌。
2015年,余国庆三年援疆时间已到,但他负责的“有效课堂教学人人达标”活动到2016年才能结束。余国庆二话没说,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毅然决定留下继续援疆。2017年年初,余国庆二次援疆结束后,恋恋不舍地告别 “第二故乡”,回到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继续教学。
2020年,总放不下自己“第二故乡”的余国庆,通过河南省第十批援疆干部人才申请,向组织提交了援疆的“请愿书”,申请获批,岗位分工是担任哈密市第二中学副校长。
在余国庆的眼里,哈密第二中学既是交流的舞台,更是学习的平台。课余不忙时,他就去旁听当地优秀教师的课程,认真记录、总结。作为一个学习者,他不提任何条件,服从学校领导安排,勇于担当。不论什么时候,学校安排的24小时疫情防控和维稳值班任务,都认真履行职责,很多时候替代其他领导值班,从不讲条件。学校领导安排的临时工作任务,也都正确对待、认真完成。
根据工作安排,余国庆今年就要完成援疆任务回到新乡。“回新乡后,我也将面临退休了,但教育没有休止符,这是我毕生追求的事业。今后我想继续发挥所长,为教育事业做点事儿。”
余国庆是中学地理高级教师,也是河南省地理学科技术带头人,入选了2021年度中原名师工作室省级名师培养对象。在余国庆看来,真正的教育不是给予,而是点亮,“以一己之力,做一个燃灯者,指引孩子们迈向更宽更广更明亮的未来”。
新乡市一中实验学校教师王三朝读大学时本来有机会保送到师大读书,由于家庭原因,他选择了就业,但他一直因自己没能来师大学习而感到遗憾。为了弥补遗憾,2008年,已经工作的他还是通过成人高考来到了师大学习。
在师大学习的三年,教师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精深的专业功底,深深地折服了他。在学习的过程中,图书馆是王三朝最常出现的地方,师大的学习氛围让他着迷,他也像普通的大学生一样来到图书馆看书、自习,一种既当老师又当学生的奇妙感觉让他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
尽管2011年已经结束了三年的学习,王三朝说:“我一直没有停止过学习,我还要考师大的研究生,因为我知道自己和优秀教师的差距还很大,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
王三朝认为初心的含义在于“坚持”,自从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来,始终默默无闻、兢兢业业,他不断提升自己,在教育教学、班级管理、德育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突出的成绩。
新冠疫情肆虐横行,如何把灾难变成教材?作为河南省王三朝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他迅速组织工作室成员,紧紧围绕爱国主义教育、社会责任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生命安全教育四个方面,开发了“战疫系列班会课件”18篇。撰写多篇战疫文章,其“抗疫”专题成果多次被河南省教育时报转载,工作室公众号“战疫系列”文章点击量累计超过万次。
他走遍市区7所学校,为兄弟学校班主任做班级管理讲座,他带领工作室团队,给封丘县全县1000名班主任做班级经验交流,巨大的名师辐射效应,给众多兄弟学校的班主任队伍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2020年疫情期间,王三朝从省教育厅了解到武汉市一名初三学生欣欣,在武汉市青山区方舱医院就诊,一家四口都感染上了新冠肺炎。为了帮助欣欣减轻在疫情期间升学的心理压力,完成初三的正常复习,王三朝主动承担起了为欣欣线上辅导数学的任务,续写了一段跨越长江和黄河的师生佳话,他自己也成为“出彩河南人”2020最美教师特别奖的获得者。
新典型不断出现,老典型再立新功。全国最美教师张杰、王秀秀,“中国好人”梁声翕,河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渠桂荣、李建军……河南师大不断涌现出一大批师德典型人物。
河南师大的师德典型人物以务实、敬业、友善的良好形象向社会展现了师大人的优秀品质,他们以高尚的品德修养和无私的敬业精神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的要求,成为了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心中的偶像。
这些最美教师是师大精神的践行和传承者。他们用一言一行影响和感染着身边的人,让更多的教师和即将走向教师工作岗位的学生将师德先进群体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河南师大是教师的摇篮,也将始终秉承“精育良才、教育报国”初心, 牢牢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振兴中国教育事业为己任, 积极助力河南教育高质量发展,矢志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