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郑州新郑机场乘飞机一路向西,经过华北平原、黄土高原,跨过河西走廊,到达天山脚下的哈密盆地,窗外的景色从广阔无边的绿色平原变为起伏连绵的蜿蜒山脉,最终呈现出一望无际的荒漠戈壁…… “跨越2300公里,终于来到新疆啦!”2021年9月中旬,一架飞机在漫漫黄沙中降落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伊州机场,看到窗外与中原截然不同的地貌环境,机上的一位乘客——中原名师、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师周枫琳激动地说。 “我们要去的,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最年轻的城市,一颗在辽阔的东疆大地上,冉冉升起的‘新星’!”跟周枫琳一起到达,同样是中原名师的巩义市子美外国语小学原校长周素娟,此时也显得有些兴奋。 作为第三批“万人援疆计划”教师,周枫琳和周素娟要去支援的学校,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第一中学。这是一所跟新星市一样年轻的学校。而在这所学校里,新星一中的校长,同样是中原名师的王涛,已经等待她们多时了…… 结缘新疆,源于一场开在北师大的培训会 2021年4月7日,2020—2022年度河南省中原名师培育对象高级研修班在北京师范大学开班。开班仪式上,作为往届中原名师和援疆教师代表的王涛,以《那么远的路……》为题介绍了自己在援疆道路上的所思所想。本来只是分享自己感受和想法的他没想到,这个在开班仪式上简单的发言,为未来的新星市第一中学一下子带来了两位中原名师。 王涛带学生走进地方历史展馆 2020年,根据组织需要,王涛作为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的副校长和历史教学中原名师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支教。入疆时,王涛在位于哈密市区的十三师直属红星学校任副校长。 初到兵团学校,有太多和河南不一样的地方。他第一时间调整自己,虚心向当地领导、老师请教,同时带领学校的援疆教师,发挥河南优势,学校教学、教研各项工作稳步提升。 2021年,随着第十三师新星市在黄田农场挂牌成立,新星市第一中学的建设提上日程,师市党委希望王涛带领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管理团队到那里开展组团式援疆工作。王涛没有犹豫,毅然接下了任务。也正是在筹建新星市第一中学的前后,他去到北京,在开班仪式上做了发言。 周枫琳在为新疆教师做培训 “其实一直都有援疆支教的想法,河南师大附中第一年选派到新疆支教的老师时,我就报了名,只是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成行。”6月6日,当教育时报记者拨通周枫琳的电话时,她刚刚结束了一节写作课。 教育时报记者问及为何这次下定了决心要援疆,周枫琳说:“2018年,我也到新疆进行过短暂的送教送培活动,那时与新疆的教师接触,就对他们坚持扎根边疆从教的精神感到十分敬佩。去年4月,我们中原名师在北京师范大学培训,遇到了王涛校长。他的那番讲述,更让我坚定了来新疆支教的想法。” 周素娟在为学生讲习作 同样的,当6月7日教育时报记者和周素娟在电话中聊起她援疆的初衷时,周素娟告诉教育时报记者,她的援疆想法,也源于王涛。在那个开班仪式上,王涛讲述的十三师新星市的人文与援疆的感受,让周素娟动了心。“我从事教育工作32年了,应该有一段支教的经历。”周素娟说,她的决定也得到了家人的一致支持。 就这样,2021年9月,三位中原名师齐聚新星市第一中学。他们决定:要用自己的力量,把这个年轻的学校建设得越来越好。 名师引领,让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文化润疆,教育先行,娃娃抓起!”作为新星市第一中学小学部的负责人,周素娟秉持这一理念,率先在新星市第一中学为一、二年级学生开设经典诵读课程。 首先是养规矩,周素娟为此专门编写了《妙用口令,让一年级学生迅速步入新常规》,“一二三,我坐端。大眼睛,看黑板……”渐渐地,学生们记住口令,课堂纪律有了保证。 接下来就是文化润心铸魂,培养兴趣爱好。为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恭敬心,周素娟专门制作了“心灵成长”音频,每节课前和学生一起闭上眼睛,伴随音乐做心灵体操。虽然活动只有不到3分钟,但是每一名学生都很认真,小脸上写满了对经典、对知识的敬畏之情。 后来,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加入诵读经典的行列,周素娟还在学校成立了“胡杨读书社”。“我带一、二年级的经典诵读课,所以这个读书社就针对三、四年级的学生。上学期五年级的一位语文老师生病了,她的班由我暂带,这样我基本上把小学部的每个年级都覆盖到了。”周素娟对教育时报记者说。 周枫琳来到新星一中后,担任学校教研室主任。她在日常的工作中发现,新星一中还没有专门的作文课,学生的写作水平不高,也没有写东西的积极性。 为了改变这种状态,周枫琳申请在小学六年级开了一门作文课,她自己制作课件,每节课设置一个主题,引导孩子们写作文,发现文字的美。“小孩子的进步实在是太快了!”采访时,周枫琳告诉教育时报记者,短短几周时间,这些六年级的小朋友已经可以写出质量很高的作文了,有些孩子甚至达到了初中水平。 在河南时,王涛的历史课堂就以“花样教学”受到学生欢迎。来到新疆后,他把河南各种优质教学资源引入新疆,让这里的孩子们爱上历史学习,寓教于乐。 2022年的春节,在学校值班的王涛,带领孩子们来到黄田农场场史馆进行现场学习。他提前设计好学案,让这次学习变成了学生追寻家乡历史的探宝之旅。 孩子们和家长,在场史馆中认真查看每块展板,积极找寻历史足迹。“你找到,咱们黄田农场建立的时间了吗?”“快来看,这张照片里有我的爷爷,他们那时候的黄田农场真落后呀!”“老师,老师,这道题的答案我这样写对吗?我爸爸从黄田农场组织的脱贫致富劳动技能培训中受益了,我们家现在开了一家蛋糕房。老师,欢迎你去我们家吃蛋糕!” 一起去的家长也说,在黄田农场生活了这么多年,也是第一次知道农场发生过这么多的故事!孩子们则在答卷上写到,我要珍惜今天的生活,努力学习,长大报效祖国。很多孩子说,老师,这样跑着学真有意思!
组团援疆,打造“点亮生命新星”的样板校
“自从搬进新校区后,楼道、教室宽敞明亮,教学设备先进齐全。不仅如此,随着一大批援疆老师的到来,他们带来的教学方式也让我的成绩提升了很多。总之,我非常喜欢现在的新学校。”新星市第一中学学生任秀婷高兴地说。 新星市第一中学成立后,硬件设备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改善师生的面貌。于是,开学的第一天,王涛选择站在学校大门口,在晨光中向每位进校的师生问好。 刚开始,王涛注意到,面对自己的问好,许多学生却是躲闪的眼神。同样,在校园中,学生对其他的老师也不问好,整个校园里冷冰冰,这样的氛围怎么能让师生感到幸福呢?于是他开始坚持每天站在学校门口迎接师生的到来。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很多人开始相信,河南来的老师和校长不一样。终于,王涛从三四十度的盛夏站到了零下二三十度的寒冬,随着他的一声声暖心问候,全校师生的精神面貌越来越好!老师们说,校长的脸越晒越黑,可是孩子们的笑容越来越多! “援疆团队带来了不一样的教学理念,并为我们传经送宝,使学校老师、学生都受益匪浅。”新星市第一中学化学教师李春田,谈起援疆教师团队来学校后发生的巨大变化时,感到非常高兴。 新星一中三位中原名师,王涛主管学校的全面事务,周素娟管理学校小学部的工作,周枫琳负责学校教研室的工作。 在“组团式”教育援疆模式下,他们和其他十几位援疆教师一起,探索建立了“一三六”的办学思路: “一”是1个办学理念:让学校成为“点亮生命新星”的地方。 “三”是3个办学目标:建设品牌学校,培养品质教师,培育品位学生。 “六”是6个办学定位:把学校建成一个新星市教育改革成果的窗口校、兵团精神的传承校、民族团结的示范校、豫哈教育交往交流交融的样板校、优秀师资的输出校、师生成长的幸福校。 采访中,周枫琳对教育时报记者说:“中原名师和援疆团队一定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现在我们教研组每周都会开会,尽可能在短时间内让学校的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起来。同时还在不断完善我们的云工作室,之后即便是我们走了,也能通过云工作室继续进行教学指导。” “援疆更像在输血,但是输血绝对不是目的,不仅是要输血,更要培养受援地教育的造血功能。”周素娟告诉教育时报记者,换句话来说,当援疆教师离开的时候,要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优秀教师队伍,让更多的优秀师资从这里培养出来,走向新星市的各个学校。 “不是每一朵花都能开在天山冰川上,雪莲做到了;不是每一棵树都能长在戈壁沙漠上,胡杨做到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来援疆,我们做到了!”采访最后,王涛向教育时报记者讲起了他入疆时,代表河南教育援疆团队发言时的这首诗,入疆后,这首小诗时时在激励着他。 问及对未来的畅想,王涛表示,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他们三位中原名师,将会和援疆团队的战友们一起在新星一中努力奋斗,力争将学校打造成新星引领、兵团一流,成果丰富、特色突出的东疆名校!
来源:《教育时报》
作者:教育时报记者 杨智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