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年代,她走上街头宣传新思想、新政策;求学生涯,她焕发思政热情,立志投身教育;退休三十年,她坚持自费为全校班级订阅《中学生时事政治报》;一生辗转广东、江西、河南,她始终引领后学的精神成长。她叫李天英,开封市第五中学原党支部书记、校长。
她身上有哪些故事?近日,教育时报记者带着好奇和崇敬之情走进开封市鼓楼区炭厂胡同,来到李天英的家中,听她讲述自己与一份学生报刊的故事—— 在战乱中求进步,于平凡中立大志 1932年,我出生在南阳市城西的王会庄,也就是现在的南阳市卧龙区名人巷。解放前,全家8口人,父亲跟人合伙经营一家盐店,叔父是个长工,一家人吃穿用度几乎全靠他俩,日子过得很是窘迫。 我的童年更是在饥荒、战乱中度过的,连年旱灾、土匪横行。我的求学之路时断时续,今天在这儿上,明天在那儿上,没个着落。 1947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南阳私立女子中学,因为是第3名,学校还免除了我2/3的学费。可是,当时南阳还在打仗,学也没怎么正经上。 直到1949年元月,南阳解放后不久,学校才开始正式复学。不过,受战争影响,很多同学都失去了联系,或者因为家庭变故等各种原因放弃了读书的念头。 阅读每期《中学生时事政治报》已经成了李天英的习惯 读初中时,学校刚好成立了学生会,我被推选为学生会主席,并光荣加入了共青团。在学校,我积极响应当地党组织的号召,组织队伍到同学家里动员复课,不仅劝说同学,也劝说他们的父母,告诉他们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和他们一起规划、畅想未来的美好生活。虽然辛苦,但我感到十分快乐。 同时,我还和同学们一起去看望驻扎在南阳的解放军同志,到街头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新思想、新政策,排演活报剧,动员群众支援前线。其间,我接受了越来越多的党的教育,一些新理念、新生活、新风尚在我心里生根发芽,生长得枝繁叶茂。 我不断追求进步,凡事争先创优。高中阶段,我也一直担任学校学生会主席、团总支委员等职务,兼任南阳市学联副主席、共青团南阳市委委员,还被推选为河南省第一届学代会代表,到开封参加了大会。不仅是我,我们全家都为此感到十分光荣。 开封市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娄和彦看望李天英 由于当时我思想比较先进,而且善于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高中毕业后,学校就把我留下来了。不久,我又被推荐保送到河南大学政训班深造,嵇文甫、周守正、郭晓棠、王佩珍等都是我们的授课教师。他们儒雅博学,教我们政治学、经济学、哲学等,把课上得智慧满满又不失趣味,我们学得如痴如醉,不分白天黑夜。 也正是在河南大学学习的这段经历,使我的专业知识、理论水平得到了系统化的大幅度提升,我也越来越认识到做好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我暗暗下定决心,以后也要做一名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给学生的成长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养分。 然而,当时青少年关心时政、加强政治学习的渠道还是很有限的。那时候我就在想,如果身边能有专门针对青少年的这么一种报刊,该有多好啊! 30年初心不变,自费为学生订阅报纸 1952年,我顺利毕业,终于如愿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不过作为军属,我随爱人樊天文的工作调动,先后在广东、江西、河南等地的多所学校任教。 其间,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到北京参加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代表大会,并受到毛泽东、邓小平、彭真、胡耀邦等领导同志的接见;还被开封市委宣传部聘为宣传员。 1982年,我回到开封市第五中学(以下简称“开封五中”)工作,直到1989年退休。为给学生带来更好的思想引领,我将学校党组织、团委、少先队、工会进行一体化建设,积极发展师生党员,大大增强了师生的政治素养,提升了学校的育人成效。 几年间,学校党员从10名发展到50余名,同时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比如,夏迎春老师当选全国工会代表,张素霞老师当选河南省党代会代表,王文娟老师被推荐考上了北京青年干部学院。 退休后,我依然心系学校、心系学生,尤其是学生的思想进步、道德养成和精神成长。通过什么途径呢?我又想到了报刊。 开封五中校长房建云、党支部书记王建峰看望李天英 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学生时事政治报》刚刚创刊,便引起了我的关注。于是,从1992年起,我每年都会习惯性地用自己的退休金为开封五中各班学生订阅1份《中学生时事政治报》,算来至今已经30年了。 虽然当时物价都比较低,每年订阅报刊花费不到200元,不算多,但我刚退休时每个月的退休金还不足70元。 至于为什么选这份报纸,这是我认真遴选比较后的结果。从我阅读《中学生时事政治报》的体验来看,我觉得这份报纸非常实用、丰富,是很难得的精神食粮,对学生学习时政知识、了解关注国家大事很有帮助。 最主要的是,我觉得学知识学文化要先学做人,而这份报纸理念新、导向正、趣味足,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特点,对他们的品德提升、“三观”形成大有助益,更能帮助他们养成时刻关注国家大事的良好习惯,厚植家国情怀。 开封五中的孩子们正在阅读《中学生时事政治报》 起初几年,我都是自己到邮局订阅,每期报纸寄到我家后,我会先阅读整理,再送到学校思政课教研组,建议老师们先阅读学习后再分发至各年级各班。有时候,我也会到教室看看,与师生一起交流。 不过近几年,我身体不太好,走动没有那么方便了,就让邮局直接把报纸送到学校去。有一次,班主任张玉梅拉着我的手说:“谢谢您给孩子们的礼物,它们太实用了,对学生帮助很大。学生都很喜欢!” 退而不休,永远是学校“在岗”的一分子 退休后,我依然担任着开封五中和开封市鼓楼区的少先队辅导员,经常参加各种少先队活动,给学生做报告、讲思政课。 我是个追求完美的人,希望每一次讲课都能给学生带来新东西,而《中学生时事政治报》经常刊发一些时效性强、鲜活生动的内容,于是常常被我拿来当教材用。 结合报纸上的内容和我的亲身经历、学校校史等给学生讲起革命传统和公民道德来,学生更能在今昔对比中深刻感受新中国的发展变化,在不知不觉间增强使命感、责任感。 去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尽管坐着轮椅,我还是到学校为全校师生讲了一节特别的党课。我以开封五中的发展史为切入点,引导师生从爱校爱家开始,厚植爱党爱国情怀。 同时,我还配合学校将其录制成了视频,在网络上传播,引起了良好反响。说起来开封五中的校史,我感到很自豪,因为其中也有我的心血。 退休后仍经常走到师生中间,李天英说,她永远是学校“在岗”的一分子 上个世纪80年代,我和几位老师一起,历时3年多,辗转开封、北京、大连等地走访校友、查阅资料,终于完成了梳理工作,并建立了校史馆。多年来,校史馆已经成了全校师生接受思想教育的基地。新生入学参观校史馆,了解学校的沧桑变化,坚定“自强不息、爱国荣校”的理想信念,已经成了他们的必修课。 多年的工作经验让我明白,想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有“言传”,更要进行“身教”。以前,我身体还算硬朗的时候,几乎每天都会到学校转转。有时在校园里看到学生的不文明行为,我会及时叫住他们进行批评教育; 有时在教学楼看到老师们的不当之处,我会随时指出并给出改进建议;有时发现一些管理上的漏洞或问题,我也会及时反馈给相关责任人。大家都觉得,我还是开封五中“在岗”的一分子。 胸前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也激励着李天英心系教育、心系学生 如今,我和老伴依然住在和学校一墙之隔的学校家属楼,这是一所上世纪90年代的建筑,我们家两室一厅,不到60平方米,所有的家具也都没有更换过。在这些家具中,有一把意义非凡的小木凳,无论我的孩子或者学生什么时候回来,都要坐在上面再当一当学生,听我们老两口唠一唠。我每次都会告诉他们:要牢记自己的初心使命,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 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我倒是没有想那么多,只是希望能为学生的成长带来一些帮助。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今年是《中学生时事政治报》创刊30周年。这30年来,给孩子们订报的习惯,我从未改变。我也想代表开封五中师生,向这份报纸表达衷心的感谢,因为是她,陪伴着孩子们走过一个个春夏秋冬,像一面旗帜引领着孩子们一路成长。 来源:《教育时报》 作者:教育时报记者 王帅民 程振华/文 通讯员 赵顺 房高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