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11月5日,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颁奖仪式在京举行,68名同志被授予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254名同志被授予,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在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里共有七位教师,他们分别是:张桂梅(女,满族),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崔崑,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支月英(女),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教学点负责人;邱海波,东南大学副校长,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汪品先,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伯礼,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赖宣治,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花东镇七星小学副校长;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
张桂梅,女,满族,1957年6月生,中共党员,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她膝下没有儿女,却是170多个孩子的“妈妈”;她推动创建了全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级中学,让越来越多的贫困山区女孩圆了大学梦;她倾心倾力帮助民族地区师生、困难群众,将积蓄全部用于兴教办学、扶贫济困。张桂梅用爱点亮乡村女孩的人生梦想。
今年64岁的张桂梅,是一位从教40余年的资深教师。2001年起,张桂梅一边在中学当老师,一边兼任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福利院创办20年来,共计接收了172名孤儿,张桂梅一直义务担任院长。她将每一个孩子都视如己出,教他们读书识字,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长期从事教书育人工作和儿童福利院的管理经历,让张桂梅认识到贫困山区的落后主要是教育落后,其中女孩受教育的程度更低,她决心帮助更多贫困山区女孩走出大山。2002年起,张桂梅开始为这个“很难实现”的梦想四处奔走,争取支持帮助。2008年8月,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级中学——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建成。
学校建成当年便招收了来自丽江市华坪、永胜、宁蒗等地区的100名女孩。可没多久,第一年招收的学生中有6人提出退学。如何留住山区的女孩子?她又开启了艰难的家访路。很多学生的家位于路况极差的山区,两个假期里,张桂梅即便马不停蹄也只能走访一个年级学生的家,途中她摔断过肋骨、迷过路、发过高烧、旧疾复发晕倒过,但她从未放弃,一条家访路坚持了10多年。做通了思想工作,越来越多的女孩走进校园,用知识改变命运。建校以来,已有1804名贫困山区女孩走进大学完成学业,在各行各业为社会做贡献。
张桂梅扎根和服务偏远地区,模范践行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她经常自掏腰包给群众治病、修路、建水窖,帮助群众协调纠纷、化解矛盾、发展产业。她艰苦朴素,对自己近乎“抠门”,却时时想着群众,把工资、奖金甚至社会捐助的诊疗费累计100多万元都捐出来,用在了兴教办学、扶贫济困。2006年,云南省政府奖励的30万元,她全部捐给了一座山区小学用来改建校舍。
张桂梅被授予“七一勋章”,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全国三八红旗手等称号,当选“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荣登“中国好人榜”。
崔崑,男,汉族,1925年7月生,中共党员,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96岁的崔崑坚持爱心助学,行善救急。2013年以来,他和夫人捐资助学达1000万元,帮助500余名青年学者成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他第一时间交纳100万元特殊党费,个人却始终简朴度日。
崔崑出生于山东济南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经历过炮火连天的艰苦岁月,他深知贫困家庭孩子读书不易,一心希望捐助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013年,崔崑和夫人朱慧楠一同向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捐款420万元,用于设立“勤奋励志助学金”,勉励受资助的学生努力学习。2018年,崔崑夫妇向该奖项捐款180万元,每年受资助名额增加到60人。2020年7月,崔崑夫妇再次向该基金会捐款400万元,设立“新生助学金”,每年向133名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每人资助6000元。他说:“在我的有生之年,我会一直将爱心助学做下去,帮助贫困大学生成长成才。”
除了资助贫困学生圆梦高等教育,崔崑还经常向同事朋友伸以援手。上世纪80年代,在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机械工程二系任教时,了解到部分老师生活困难,他拿出个人奖金,在学院里设困难互助基金,方便有急需的同事取用。2016年,为方便行动不便的老同志在校内看病和购物,华中科技大学筹划提供“校内交通应急服务”等便民措施。他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捐赠一辆新轿车。
崔崑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捐赠的资金都是从工资、补贴及奖金等节省而来,自身则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他和妻子一直住在学校院士楼,家中电器早已使用多年,白色衬衣领口破了也自得其乐。65年党龄、73年教龄,他以勤奋治学的态度彰显大师之风,以慷慨解囊的善举引导青年成长。
崔崑荣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登“中国好人榜”。
全国诚实守信模范
支月英,女,汉族,1961年5月生,中共党员,江西省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教学点负责人。
支月英跋涉了许多路,总是围绕大山。吃了很多苦,但给孩子们的都是甜。坚守才有希望,这是她的信念。41年过去了,1100多名孩子走出了大山,支老师却一直守在原处,不曾离开,她是“梦想守护人”。
1980年,年仅19岁的支月英不顾家里强烈反对,只身来到边远山村泥洋小学任教,后又辗转到更为偏远的白洋教学点。从此,一干就是41年。从肩挑手提教学工具步行20里山路,再到一个人骑坏6辆摩托车,她已记不清多少次浑身泥泞、雨中翻车,但为了孩子们,她无怨无悔。她常说:“不是因为有希望才选择在山里坚守,而是因为坚守才能看到希望,我的一生就为了守护孩子们的梦想而来!”以支月英为原型的电影《一生只为一事来》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
“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辍学”。这是多年来支月英孜孜以求的目标。有一年开学,发现学生刘强没来上学,支月英赶紧上门家访,一到刘强家就看见他妈妈眉头紧锁,爸爸蹲在地上闷头抽着旱烟。见到支老师来了,刘强哭着喊着要去上学。刘强妈妈哽咽着说:“谢谢支老师过来,可家里实在拿不出孩子的学费啊。”支月英马上从口袋里掏出刚发的工资递给她:“你们拿去用吧,但是孩子绝对不能不读书。”刘强的父亲含着泪接过钱,深深地鞠了一躬……这样的事情,支月英做了一次又一次。
除了帮助本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支月英还经常向外地贫困学生伸出援助之手。为了能够资助更多学生,她利用节假日,跟着壮劳力去山里扛木头、拉毛竹。有一次跟车装运出了车祸,支月英昏迷了很长时间才苏醒过来。支月英怕耽误上课没有及时下山就医,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导致右耳失聪、右眼失明。
如今,不论是泥洋小学、白洋教学点,还是奉新县澡下镇的其他学校,办学条件都得到极大改善,受到支月英事迹的影响,这里也有了年轻的支教老师,教育均衡正在逐步实现。
支月英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模范教师、最美奋斗者等称号。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
邱海波,男,汉族,1966年10月生,中共党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邱海波是我国重症医学学科的领军人物之一。他三十多年如一日坚守在临床教学一线,精心救治患者,倾情培育人才,推动我国重症医学学科开创性发展。2020年,作为中央指导组医疗救治组专家,他五度逆行出征新冠肺炎疫情高风险地区,累计210天冲锋在抗疫前线,用无畏担当诠释了“时代英雄”的精神内涵。
大医精诚,他是学科的带头人和推动者。邱海波是我国第一批重症医学博士之一,上世纪90年代,重症医学在国内还不是一门独立学科,将重症医学做成独立学科,做大做强,一直是邱海波的奋斗目标。邱海波对医疗服务、教学科研精益求精,带领团队将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做到了全国顶尖、世界一流。中大医院ICU已成为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ICU,每年抢救重症患者2000余例,会诊患者4000余人次;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已成为首批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国家级重症医学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报国为民,他是屡次出征的白衣战士。30多年来,邱海波始终怀着对人民的赤诚之心,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先后参与了2003年非典疫情、2008年汶川地震、2013年H7N9禽流感疫情、2015年天津港爆炸事故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抢救工作,多次担任国家医疗专家组组长,成功挽救了众多生命。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邱海波作为中央指导组医疗救治组专家、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第一时间奔赴武汉,坚守在金银潭医院、武汉市肺科医院等医院重症病区,近距离救治重症患者。邱海波参与制定的第二版到第八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规范了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有人说,作为专家,每天到病房亲自诊治,有些大材小用。邱海波说:“ICU医生是为重症患者而生,重症患者在哪,我就应该在哪。”2020年4月24日,武汉重症患者清零,他从武汉直接前往哈尔滨指导黑龙江省抗疫工作,连续奋战17天。5月中旬,吉林舒兰输入性疫情发生,他又从黑龙江奔赴吉林抗疫一线。6月5日,终于回到南京进行短暂休整。7月18日,又赶赴新疆,指导乌鲁木齐和喀什开展医疗救治与疫情防控工作。
邱海波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汪品先,男,汉族,1936年11月生,无党派人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汪品先在“南海深部计划”的实施中,带领全国海洋学界赢得南海研究的科学主导权。他甘于奉献,勇于探索,年逾八旬依然奋战在科研一线,为我国海洋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真正的“深海勇士”。
自1960年从莫斯科大学学成归国后,汪品先投身于祖国的海洋科学研究事业,历经数载风雨矢志不渝。他惜时如金,虽已85岁高龄,依然以办公室为家,即使是春节,也会工作到深夜。他带领团队朝着一个个科学目标进发,在国际海洋科学界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的话语权。2018年,82岁高龄的他奔赴南海科考一线,9天3次下潜至1400米深海底,获得多项重要发现,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赞誉。
在汪品先等科学家呼吁下,我国加入国际大洋钻探计划。1999年,以他为首席科学家的第184航次在中国南海成功实施,这是第一次由中国人设计和主持的大洋钻探航次,实现了中国海域大洋钻探零的突破。在此基础上,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启动了我国海洋科学第一个大规模基础研究计划——“南海深海过程演变”,汪品先任指导专家组组长。通过对南海深部进行系统观测,获得了一系列新发现,在南海深部重大科学问题上,提出了挑战地球科学传统认识的新观点。目前,我国科学家已经赢得了南海研究的科学主导权,汪品先正积极推动南海成为国际科学合作的天然实验室,有力推动我国第一个基于海底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海底科学观测网建设,瞄准国际学术最前沿,推动我国“三深”(深潜、深钻、深网)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潜心科研之外,汪品先在耄耋之年依然奋战在教学一线,他开设的公开选修课受到师生热烈欢迎。他还出版了《地球系统与演变》《十万个为什么(海洋)》《深海浅说》等好书,深受读者欢迎。
汪品先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被授予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张伯礼,男,汉族,1948年2月生,中共党员,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40余年来,张伯礼致力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在中医药教育与临床一线,推动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临危受命飞赴武汉抗疫最前线,奋战82天,提出“中药漫灌”治疗方法,贡献出抗疫中国方案的中医药力量。国医济世,德术并彰,他用一次次逆行坚守,践行着对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
2020年1月27日,正在天津指导疫情防控工作的张伯礼临危受命,飞赴武汉,作为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专家组成员投身抗疫大战最前沿。他第一时间提出,将确诊、疑似、发热、留观4类人群进行集中隔离、分类管理,并提出“中药漫灌”治疗方法,拟定“宣肺败毒方”等方药,让4类人使用中医药。
2月初,他与刘清泉教授共同写下请战书,提出筹建以中医药综合治疗为主的方舱医院。2月12日,他率领由来自天津、江苏等地中医医疗团队组成的“中医国家队”,进驻武汉市江夏方舱医院。
他白天指导临床会诊巡查病区,晚上召集会议研究治疗方案,有时一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因超负荷工作,胆囊炎发作,接受了微创胆囊摘除手术。术后麻醉期刚过,他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助理读疫情通报,打电话询问江夏方舱医院情况,接听医护人员打来的求教电话。截至2020年3月10日休舱,江夏方舱医院共收治564名患者,取得“零转重、零复阳、轻症无一转为重症,医护人员零感染”的亮眼成绩。
2021年1月,石家庄又出现疫情,张伯礼肩负使命再赴抗疫第一线。
作为科研工作者,他带领团队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痛点进行科技攻关;作为教育工作者,他致力于中医药教育与传承,不断探索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作为中医临床专家,他以医者仁心行仁爱之术,为中医药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张伯礼荣获“人民英雄”、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称号,被授予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全国创新争先奖。
赖宣治,男,汉族,1986年8月生,中共党员,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花东镇七星小学教师。
赖宣治带领山区孩子苦练跳绳技能,从乡村小操场跳到世界大舞台,为中国摘金夺银,为山区孩子点亮梦想。
2010年,学习篮球专业的赖宣治大学毕业后,来到以留守儿童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的山区小学七星小学任教,成为这所小学首位专业体育教师。学校体育场地、运动器材非常缺乏,赖宣治就自己动手用锄头平整田径场,制作维修体育器材。2012年,赖宣治选择跳绳教学作为突破口,成立学校跳绳队。作为一个从未接触过专业跳绳训练的人,他四处搜集跳绳比赛视频,反复观摩练习,经过2年努力,探索出“独门秘功”——半蹲式跳法。在他的带领下,七星小学跳绳队不断取得骄人成绩:先后培养出33名世界跳绳冠军,打破11项世界跳绳纪录,荣获奖牌数超千枚,受邀参加G20峰会、博鳌亚洲论坛等活动演出。赖宣治和学生的故事被拍摄为纪录片和儿童励志电影《点点星光》,在中国国际儿童电影展上被评为“小学生最喜爱的儿童片”,获评2021金鸡奖“最佳儿童片”。
赖宣治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个人等称号,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登“中国好人榜”。
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名单
(共68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一、全国助人为乐模范(15名)
万佐成、熊庚香(女)夫妻 万佐成系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石泉村村民;熊庚香系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石泉村村民
王兰花(女,回族)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利通区金星镇王兰花热心小组党支部书记
王绶琯 生前系北京天文台原台长、名誉台长,中国天文学会原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余善伟 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志愿服务联合会会长
完德尖措(土族)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热贡龙树画苑画师、青海省一级民间工艺师
张莹莹(女) 广东省深圳市雨燕残疾人关爱事业发展中心主任
张桂梅(女,满族) 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张菊香(女) 辽宁省金秋医院名誉院长
张超凡(女) 吉林省超凡梦想公益基金会理事长
周永开 四川省达州市纪委离休干部
周维忠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仪征市供电分公司滨江业务所运维采集班副班长
都贵玛(女,蒙古族)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脑木更苏木牧民
曹鹏 上海交响乐团离休干部
崔崑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蒋诚 重庆市合川区隆兴镇玉河村村民
二、全国见义勇为模范(10名)
王亮 陆军步兵学院学员
朱海义 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市城关镇青泥社区居民
汪勇 湖北顺丰速运有限公司江汉分部经理
张旭峰 山西省忻州市保德县东关镇后坡居民
陈陆 生前系安徽省合肥市消防救援支队庐江县大队党委书记、政治教导员
陈素珍(女) 福建省蓝天救援防灾减灾中心总队长
拉齐尼·巴依卡 (塔吉克族) 生前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提孜那甫村护边员
赵利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青云街道管家洼村村民
盛恩利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眉山市彭山供电分公司谢家供电所台区经理
崔译文(女)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生
三、全国诚实守信模范(13名)
王刚 武警新疆总队某支队支队长
支月英(女) 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教学点负责人
刘习明 长沙生殖医学医院院长
杜海宽 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包头西机务段包头运用车间电力机车司机
杨波(苗族) 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
宋金和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博物馆日军侵华罪证陈列馆分馆馆长
周飞虎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主任
胡拥军(哈萨克族)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北屯市一八一团六连职工
郭万刚 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党支部书记、场长
徐振明 吉林省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园管理中心离休干部
谢立亭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阜桥街道牌坊街社区居民
路生梅(女) 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人民医院退休医生
糜林 生前系江苏省镇江市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四、全国敬业奉献模范(22名)
艾爱国 湖南华菱湘潭钢铁有限公司焊接顾问
尼玛扎西 (藏族) 生前系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党组副书记、院长
刘虎 生前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伽师县水利局党组副书记、局长
祁发宝、 陈红军、 陈祥榕 、 肖思远 、 王焯冉 祁发宝系新疆军区某部军官;陈红军生前系陆军某边防团营长;陈祥榕生前系陆军某边防团列兵;肖思远生前系陆军某边防团班长;王焯冉生前系陆军某旅班长
孙景坤 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村民
李俊贤 黎明化工研究设计院原院长、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夏 生前系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荆州乡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县监委派出荆州乡监察专员
杨孟飞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探月工程三期探测器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
邱海波 东南大学副校长,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
何巧(女) 重庆市公安局沙坪坝区分局磁器口派出所民警
汪品先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连钢 山东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别专家
张伯礼 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定宇 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公共卫生总师
竺士杰 浙江宁波北仑第三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桥吊班大班长
赵庆祥 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邢台供电分公司桥东供配电中心供电抢修一班班长
黄诗燕 生前系湖南省株洲市政协副主席,中共炎陵县委书记
梁小霞 (女) 生前系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六人民医院内一科护士
景海鹏 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
赖宣治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花东镇七星小学副校长
樊锦诗(女)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
戴明盟 中国人民解放军91910部队部队长
五、全国孝老爱亲模范(8名)
刘羲檬(女) 哈尔滨师范大学学生
张志旺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码头李镇王明庄村村民
张顺东、李国秀(女)夫妻 张顺东系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坪子村芭蕉箐小组村民;李国秀系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坪子村芭蕉箐小组村民
张舜华(女) 安徽省芜湖市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退休医生
陈重私 中建一局北京分公司海口国际免税城项目部机电部机电工长
段肇谊(女,土家族) 天津市和平区南营门街道竞业里社区居民
徐玲玲(女) 国家税务总局重庆市涪陵区税务局老干部科二级主办
章宬(女)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职工
这7位荣获全国道德模范的教师,他们是师者的典范,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教书育人的承诺。让我们一起体会道德模范的崇高品格,为美德点赞,向模范学习。
来源:中国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