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师德建设宣传网 楷模人物

武秀之:为了周总理的嘱托

西洋歌剧、民族歌曲、中国戏曲,这三种唱法想要掌握一种也许要让一位声乐专业的学生穷其一生。那如果要将这三种唱法合而为一呢?可能很多人想都不敢想。但是在2017河南最美教师颁奖典礼的舞台上,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教授武秀之让我们领略了“三合一”唱法的魅力。声乐创新之路,武秀之一走就是数十载,耄耋之年,仍然没有停下脚步。她说:“我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微信图片_20210423163234.jpg


随时都在工作,她把教室搬到了家中


85岁高龄,本可安享晚年,但武秀之却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她不仅坚持为学生上课指导,还把“讲台”搬到了家中。2017年9月14日上午9时许,当教育时报记者来到武秀之位于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的住处时,武老师已经工作多时了。

武秀之老师的学生、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歌剧音乐剧学院党总支书记娄素君为了方便照顾武秀之,经常住在武秀之家里。她告诉教育时报记者:“在武老师的字典里,就没有休息这个词。要问武老师每天工作多久,其实她随时都在工作。”


微信图片_20210423163246.jpg

著名演员、导演、制片人李艳秋为恩师武秀之颁奖

确实如此。在武秀之这里,教育时报记者发现“家”与“教室”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界限。走进武秀之家,首先感受到的是浓厚的音乐气息。客厅里,除了一般的设施,还有一个小舞台,摆放着钢琴。“我的学生每周都会在这里进行汇报表演,我就在下面看着,给他们指导。”武秀之说。

除此之外,教育时报记者还发现武秀之家的每个房间都具备教学功能。比如,每个屋子都有一架钢琴,方便学生练习和武秀之教学。再比如,武秀之卧室对面的房间被改造成了琴房,学生们在这里练声。就在教育时报记者与武秀之交谈的时候,琴房里还不时传出琴声和歌声。虽然武秀之坐在客厅的沙发上,但对里面学生的练习情况却了如指掌,到了关键时候还要亲自弹钢琴一点点纠正学生。

娄素君告诉教育时报记者,教学、科研,再加上学院的一些事务,武秀之每天都在满负荷工作。


微信图片_20210423163253.jpg

2019年,武秀之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奖章”

娄素君向教育时报记者展示了武秀之每天的安排:周一至周四是上课时间,周五是学生汇报的时间。这期间武秀之每天早上5点起床,上午在家为学生上课;午饭后1点到2点是休息时间,之后为有疑难问题的学生个别指导;下午4点开始是吸氧治疗时间,之后武秀之会抽时间阅读书籍、报刊,了解专业研究进展和时事。


教育时报记者不禁为之震惊,一位80多岁高龄的老人真的有必要这么辛苦吗?武秀之微微一笑说:“我这个‘三合一’研究到这一步,越来越觉得它水很深,我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也越来越觉得时间不够用。一想到这些,怎么还能停下来呢!”


对于生活和教学,她亦慈亦严



武秀之家总是人来人往,这些人大多是她的学生。有的来找武秀之上课,有的是处理公务,还有的只是来看看武秀之,跟她唠唠嗑。武秀之对待这些学生就像对待儿女一样亲。

教育时报记者跟武秀之交谈的这段时间,已经感受到了他们之间超越师生、胜似亲人的浓厚感情。生活中,武秀之的学生会把手机上看到的新鲜事跟她分享,武秀之会亲手为学生剥一根香蕉。专业上,武秀之不允许学生有任何偷懒的行为,更不允许他们在攻坚克难的路上轻言放弃。

武秀之是慈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歌剧音乐剧学院声乐系主任魏冉说:“是武老师成就了我。”来自农村的魏冉,对于声乐是零基础。武秀之发现了她女低音的嗓音条件,于是让她跟在身边学习、生活,吃住都由武秀之负责。武秀之亲手把魏冉领进了声乐殿堂,待她像女儿一样,连魏冉出嫁都是从武秀之家走的。


微信图片_20210423163259.jpg

年轻时的武秀之在给学生上课

武秀之更是良师。学生周帆出国深造6年,和爱人一起,一直上到了国际顶尖的意大利米兰音乐学院,取得硕士学位。回国后周帆夫妇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去找武秀之。“武老师解决了我的音域问题,我本来以为自己是男中音,但武老师发现我是男高音。这太重要了,要不然我只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周帆说,回到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听武老师稍稍点拨一下,真是胜过自己在国外学习这么多年。

对于专业训练,武秀之丝毫不含糊。娄素君说:“之前有一个低音唱不下去的问题一直困扰我们,武老师知道了,自己对着钢琴琢磨、练习了好久,跟我们说她唱下去了,我们也必须唱下去,从此再没有人抱怨过这个音的问题。”

最令学生印象深刻的是,武秀之从不随便批学生的假条。作为武秀之的学生,如果你因为感冒发烧,或身体稍有不适就想偷懒不去练声,那得到的只能是武秀之这样的答复:“对于我的发声方法,这些状况都不影响,继续练习!”


传承声乐事业,她有两个愿望


武秀之对“三合一”唱法研究了38年,其成果在中国乃至世界声乐界和歌剧界都是独一无二的,也是音乐史上的奇迹。到了今天,武秀之说她仍然有两个愿望。

第一个愿望是关于专业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武秀之希望能够通过更为完善的途径,发现戏曲优秀人才,让“三合一”唱法后继有人,不断传承发扬。

周恩来总理曾说:“现在音乐舞台实践中已经产生了三种唱法,一种是西洋歌剧的‘茶花女’,一种是民族歌剧的‘白毛女’,一种是中国戏曲的‘七仙女’,三种可以互相学习嘛!将来也许你们这‘三女’合作以后,会产生新的什么女。”周总理的这个神奇的构想,就像茫茫大海中的一座灯塔,牢牢地牵引着武秀之的魂魄。从那一刻起,武秀之奋不顾身地向着那一束光亮扑去,以巨大的艺术勇气,挑起了历史的重担。

此后,武秀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和领会周总理的“三女合作”构想,并试图结合河南本土艺术——豫剧的特征,找到了一条民族声乐教育的新出路。1982年,武秀之提出特色鲜明的“假声位置真声唱法”声乐艺术教育成果,让周总理关于“三女合作”的构想成为眼前活生生的事实。1985年,“假声位置真声唱法”通过鉴定。


微信图片_20210423163304.jpg

学生的汇报表演就在武秀之家的小舞台上进行

1986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在河南大学设立了一个歌剧班,武秀之是这个班的老师,有了第一届学生。

武秀之向教育时报记者表示,当时的招生考试是单独划线、单独招生,学生都是从当时的戏曲学校或者是各大戏曲表演团体中选拔出来的,都具有深厚的戏曲功底。但是这两年,武秀之发现了一些问题,现在的孩子对传统戏曲普遍缺乏兴趣,也缺乏基本常识,以至于想学戏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另外,招生方式的改变,在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却淡化了对于戏曲功底的要求。戏曲专门人才的缺乏成了专业发展的障碍,让武秀之很是担忧。

“不过啊,现在不是正在推行戏曲进校园吗?如果孩子们能从小了解戏曲、欣赏戏曲、学习戏曲,我们的专业就有未来。”对于中国戏曲的将来,武秀之充满希望。

武秀之的第二个愿望,是将“三合一”带出国门。

30多年的声乐创新之路,其中的坎坷磨难恐怕只有武秀之自己才能真切体会。如今回忆起来,武秀之只是淡淡地说:“这一路不容易,当初这个重任交给我,就是看中了我的一个特点——只要是我想干的,就不会回头。”


微信图片_20210423163307.jpg

慕名前来听武秀之音乐会的人们

“三合一”难,难在想要唱好一种唱法都不一定能够做到,更何况三种。武秀之和她的团队不仅面临着专业上的困难,还有其他人的不理解甚至讽刺挖苦。

“三合一”唱法的实验阶段,最困难的是发声,这种发声方法跟其他唱法不一样,需要练习憋气的感觉,但正是这种独特性却招来了一些人的嘲讽。“当时有些人讽刺我们的发声练习跟别的方法不一样,说的难听话我现在都不好意思讲。我的学生去琴房练习,都要先看看四周有没有人,没人了才敢赶紧跑过去,怕别人笑话。”如今武秀之谈起这些陈年旧事显得非常轻松,但在当时的情境下,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在这样的困境之下,经过30多年的努力,“三合一”唱法为推动中国歌剧、音乐剧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2004年,武秀之收到来自美国的一个演出邀请,当时她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好,就选了几个片段去参加演出,但结果反响却非常好。在这之后,武秀之又接到了韩国首尔大学的演出邀请,这次,武秀之带去了整个剧目。“去之前我以为是公益演出,到了之后发现是卖票的,我心想这下肯定没人去看了,结果全场爆满,我感到很意外,外国人竟然喜欢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东西。”武秀之说,“既然我们的东西在外面那么受欢迎,以后索性就多出去演演,让更多人了解我们中国的歌剧,也让别人提提意见。”


微信图片_20210423163313.jpg

  原载:2017年10月27日《教育时报》

  作者:教育时报记者  张璟




 




扫一扫分享本页

责任编辑:杨智斌 二审:侯军锋 三审:刘肖

返回
首页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