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师德建设宣传网 师德建设进行时

校长口中的好老师VS学生眼里的坏老师:哪个才是真实的你?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11岁女生缪可馨跳楼坠亡悲剧自发生以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目前调查组针对此事件正在展开新一轮的调查,各方依然没有达成谅解的方案。年幼生命的逝去引发人们的惋惜、感慨甚至愤怒,但更应该带来警示和反思。


在之前的报道中,涉事学校校长称,缪可馨的老师袁某业务能力很强,经常代表学校参加教研活动和比赛,还被评为常州市学科带头人。“她还获得过常州市十佳辅导员称号,总的来说非常优秀。”


这样的评论与缪可馨父母、袁某曾教过的学生口中的“坏”老师形象大相径庭。那么,袁某到底是不是好老师?是不是好老师,谁说了算?未来,我们渴求啥样的好老师?缪可馨事件应该让我们产生哪些思考?



师德高尚是好老师的第一品质、第一修炼



自这起悲剧被曝光以来,涉事教师袁某有两个互相矛盾的形象在社会舆论场中流传。


一方面,缪可馨父母揭示了她“坏”老师的形象:曾经打过缪可馨耳光、收受家长红包、开办作文补习班……此外,袁某曾教过的数名学生近日也通过多种方式发声举报其师德师风存在问题。一学生实名举报称,他曾被袁某叫到办公室脱下裤子抽打,还被茶水泼脸。另一位曾被袁某体罚过的2009届学生写道:“缪可馨是坠亡的我,我是活着的缪可馨。”袁某曾经的学生的举报,让其“坏”老师形象曝光。


另一方面,我们则从涉事学校校长、袁某同事等人的声音中得到袁某是优秀教师的评价。


袁某是学校的业务骨干、获得过多项荣誉,也一定是真实的;但如果学生举报的情况属实,这样的老师,实在不能让人信服、让社会公众放心。


1.png



2018年11月,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明确提出,“严禁虐待、伤害学生”“不得索要、收受学生及家长财物”“不得组织、参与有偿补课”等。袁某收红包、打孩子耳光、办培训班,这一系列行为在官方通报中也能找到,明显触及了教师职业行为的底线。


此外,教育部还出台了《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2018年修订)》,对违反师德行为的认定、查处等做出具体规定,明确学校的主体责任及师德师风建设失职失责情形,建立违规行为的受理处理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明确提出对教师师德失范行为进行处理。


2.png


“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2日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厚德载物”“以德为先”……实际上,重“德”,把德放在第一位,不仅是教育传统,更是社会传统。师德师风修炼是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第一要务,它决定着教育的方向。师德高尚,乃是好老师的第一品质、第一修炼。


好老师为学生创造“自由呼吸的教育”



缪可馨为什么在作文课后跳楼?疑问集中在作文课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最初引起舆论关注的是袁某对缪可馨《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的读后感的批改情况——袁某在缪可馨的读后感上批注了“传递正能量”几个字,全篇还有大量用红笔勾画删除的痕迹。此外,家长还质疑作文为何被撕掉了两页。



6月14日,袁某向警方陈述事件的说明中称:她(缪可馨)本子上所打的红叉、画的波浪线、画的横线,全是她自己的修改符号。


作文中的那些删改究竟出自谁手,以及作文评改是不是导致缪可馨跳楼的直接原因,目前仍在调查之中,尚无证据。这个悲剧应该引发教师去反思教育教学方式——你做的是不是真正的教育,能不能体现出专业性?一个好老师,面对这样的一篇读后感,应该怎么评?怎么去指导学生认识读后感的文体,如何写,怎么修改?用什么样的语言与学生沟通?


3.jpg


河南省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濮阳市第一高中教师李艳丽说:教育,要让学生自由呼吸。文学作品的鉴赏开放多元,老师不能用非此即彼的思维去固化学生的思维。“课堂上,或者说作文里,应该允许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不同的声音恰恰是学生思维品质的体现。”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共情’,情感上的被理解更能给人安慰,比任何语言都有用。”河南省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新乡开达学校教师王倩认为,老师在看到小女孩的这些文字时,可以试着去了解她的心绪,理解她并试着告诉她:孩子,我欣赏你的理智和爱憎分明。我和你一样觉得白骨精“表面善良,内心阴暗”,可是她最后不还是被悟空打死了吗?被白骨精迷惑而错怪悟空的唐僧,最后不还是幡然醒悟,师徒重归于好了吗?所以你看,白骨精再怎么“手段卑鄙,阴谋诡计”,最终也不逃不出正义的审判啊!孩子,以后咱们一起做悟空,任他人“修行普渡天下众生”,老师愿意陪着你“荡尽天下太平”,可好?


“如果以这样的方式‘传递正能量’,可能会是另一个结局。”王倩说。


好老师的爱,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更要让学生乐于接受



据缪可馨家长反映,在2019年10月,袁某曾经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扇过缪可馨耳光,对于这件事,袁某没有否认。


不能否认,很多老师打骂学生的初心是对学生的“爱”——“是恨铁不成钢”,“是为学生好”,但有些“好”和“爱”,不仅没能教育学生,反而给学生带来永久的伤害。


2018河南最美教师、封丘县潘店镇大辛庄小学教师任明杰认为,打学生绝对是不允许的,即使学生犯错了要惩戒,也不能打骂。“惩戒的目的是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而不是来发泄教师心中的不满。任何超过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惩罚都是不合适的。”


4.png


近年来,学生自杀事件频发,有人认为现在的孩子太娇气、太脆弱了,其实也不尽然,孩子内心的苦痛很多时候父母、老师都没有发觉,并及时地给予正确的帮助、引导。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父母、老师不爱孩子吗?孩子为什么不寻求父母、老师的帮助?是不是父母、老师的关爱方式不当,已经失去了孩子的信任?背后的原因很值得深思。


“仁爱之心是教师智慧的源泉。” 2017河南最美教师、濮阳市第三中学教师王彩琴这样理解教师职业,“爱学生除了要像母亲那样给予学生关爱,还要引导学生成为有健全人格的人,包容孩子的缺点。”


5.jpg


35年的教育生涯中,王彩琴把对学生的爱转换成了“记得孩子的生日,记得孩子的痛苦,记得孩子的爱好,记得孩子的困难,记得孩子的理想,更记得孩子心灵的需求”。


爱的转换需要教育智慧,即“慧心”。2019河南最美教师、郑州外国语中学教师郑美玲4个月带领原本垫底的班级,逆袭成为年级第一,一直被人津津乐道。在接受教育时报记者采访时,郑美玲表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作为老师,有的时候我们需要很强大,比如在学生迷茫时、无助时;有时又需要示弱,给学生表现的空间……总之,为了学生成长,我们可以根据情境需求,变成学生需要的样子,‘百变’甚至‘千变’……”


(作者:教育时报记者  王磊  吴松超)




扫一扫分享本页

责任编辑:庞珂 二审:侯军锋 三审:刘肖

返回
首页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