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师德建设宣传网 师德建设进行时

弘扬教育家精神 勇担新时代使命

——河南省教书育人楷模巡回报告文稿选登

9b1afd5efdaf3755628f12e3ce320c58.jpg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全面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
3月15日
3月18日—19日
4月8日—11日
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
组织河南省教书育人楷模巡回报告团
分赴我省9个省辖市(高校)
进行巡回报告

微信图片_20240411161456.jpg

巡回报告团由6位首届河南省教书育人楷模代表组成

他们分别从自身执教经历出发动情讲述了

自身“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的事迹和感悟

让我们一起随着视频

再度走进他们的故事

感悟“教育家精神”

↓↓↓


有爱无碍,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IMG_8402.JPG


□ 吴拥军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并在山区基层学校工作了34年。


2016年,我走上特殊教育工作岗位。看到102个残障儿童生活不能自理的艰难,一个个老师保姆般工作的艰辛,一个个家长无助而又期待的眼神,那一刻,我坚定信念:一定要让农村这些不幸的孩子们,也能心中有梦、眼中有光,也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坐在教室里,老师们一天天反复教,残障学生还是学不会。动起来,要先让孩子们动起来。广播操学不会,有的只能跟着拍手歌,拍拍手、跺跺脚。我决定,让孩子们学习打击乐,就当康复训练,锻炼一下协调能力。不识字、不识数、不识谱,听不懂什么是音高、旋律,但只要孩子们有兴趣,我们就有十足的耐心陪他们慢慢来。


一年时间,我的头发几乎全白了,孩子们也终于第一次坐上大巴,带着架子鼓、非洲鼓,穿上演出服,走出了县城,来到郑州。第一次听到舞台下连绵不断的掌声,孩子们笑了,我和老师们却眼含热泪。


“老师,郑州烩面真好吃!”从郑州回来半年,学生的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那一刻,我更下定决心:走出去,一定要走出去,让孩子们看看外边的世界!


走出大山难,我的孩子们走出大山更难。2017年,一段残疾人比赛的视频让我眼前一亮——体育,也许可以。但是,河南省参加的特奥项目,只剩下最难的足球。让残障孩子们踢足球,所有人都认为是“天方夜谭”。我说:“试试看,就当锻炼身体。”


没有场地借场地,几个外聘教练来了又走,教不会。老师们便自己来,边学边教,一个个动作千遍示范。县教育局也把最好的足球送到学校,支持孩子们。


2018年,孩子们终于第一次坐上火车,代表河南,远赴福建,走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残疾人运动会的赛场。和北京、上海、香港、澳门等代表团的特奥健儿同场竞技,7天比赛,孩子们见了大世面,敢大声说话了。比赛虽然仅仅收获了一枚个人技术亮铮铮的铜牌,但还是惊艳了小县城的大街小巷。


零的突破,让所有人有了信心。看着守门员一双双磨破的手套,流下再多汗水,我们也值得!


全国残运会四年一届,难道只有等待?走出去,哪里有更多机会?


北京要举办冬奥会的消息传来。栾川县有伏牛山滑雪场,这是开展冰雪运动得天独厚的优势。当了解到中残联要在黑龙江举办全国特奥冬季项目比赛,我马上意识到,这可能是孩子们千载难逢的一次机会。


距离比赛仅有不到40天,我和老师们咬紧牙关,一句话:“要把所有不可能变成可能,再难也一定要去!”分秒必争,千方百计,凑齐了装备;千难万险,边学边练。2019年12月,2276公里,零下28℃,栾川县特殊教育学校22个孩子组成的河南省代表队抵达齐齐哈尔。


5天比赛,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代表队激烈角逐。孩子们一举斩获46枚金银铜牌,用实力为我们河南创下了有史以来冰雪体育最好的战绩!


2023年8月,河南省第八届残运会,几十年不遇在洛阳家门口举办。要让更多没有出去过的孩子走出去,为此,学校克服一切困难,组织23个孩子参与。小文琪从没走过一步路,筷子都拿不好,只能参加铅球项目。老师想办法带他从拿起沙包皮球一点点练起。终于,小文琪坐在轮椅上,以2.06米的成绩获得一块铜牌!脑瘫孩子家音,康复十几年没有效果,听说自己能够参加省运会,每天第一个起床,刻苦训练,终于站在了起点、冲向了终点,夺得女子400米金牌!最后,我们共获得14枚奖牌。这一切,靠的是什么?是精神!向极限挑战,为生命喝彩,我们不是弱者!我的孩子们,也可以!


在以体育人、以体树人的同时,我们还开设插花茶艺课,以艺育人,让农村特殊孩子也能感受美、创造美;开设洗车、厨艺课,加强职业教育,让残障孩子更好融入社会,有了用自己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生命不曾完美,但努力的样子很美。孩子们身残志坚的动人故事,感动了所有人。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教育时报》等多家媒体,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新闻调查》《东方时空》《面对面》等多个栏目进行专题报道。


有梦想谁都了不起。雪板为翼,雪仗为桨,我将继续带着我的孩子们,从向着光、追逐光,到成为光、散发光。同时,我也一定会坚守教育初心,与更多同人一道,为我们河南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我们特教的力量!


(作者系2023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首届河南省教书育人楷模,栾川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教师,本文为其在巡回报告会上所做的报告,有删改)

 

1.吴拥军.png

扫码观看吴拥军报告视频


一辈子做“孩子王”,很值!


IMG_8461.JPG


□ 张秋萍   


1981年,18岁的我成为河南省实验幼儿园的一名老师。回望走过的路,我亲历了中国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迭代更替,也感受了祖国的繁荣富强,更享受了党和国家给予的荣誉与待遇。43年的经历,可以用四个“最”来表达。


我最看重——孩子们是否健康。


2007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我去北京讲课,认识了北京师范大学的沈立博士。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开始关注餐桌、食材、土地,也开始了对健康的真正思考。经过多年观测,我发现每年新生入园体检的健康数据不容乐观,贫血、体弱、过敏的孩子数量逐年增加,小眼镜、小胖墩、小豆芽也越来越多。


为此,我决定健康教育“三步走”:


第一步,2011年创建食育工坊,开展饮食教育,让孩子们知道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是垃圾食品等。


第二步,为了确保在园孩子的食材安全,我带领团队多次到郊区给孩子们找粮食和蔬果的生产基地,终于在2012年创建了耕读苑,在耕读苑里开展种植和养殖活动,让孩子们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尽可能让孩子们吃得健康。


第三步,开展幼儿健康管理,我们聘请中医药大学的专家和教授,对每个孩子进行9种体质辨识,分类后因体编班,依食而养,借食而育。


一个学期下来,孩子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得到明显改善,胖的减重了,爱运动了;瘦的长肉了,也更加结实了;视力低下的回归正常了;性格内向的,也变开朗了……


我们还在2018年率先成立了食品安全快检实验室,筑牢食品安全最后一道防线,为校园食品安全把关提供了有效的做法和经验。


河南食育引领了中国食育从无到有,从忽视到重视的转变,影响到全国幼儿园、中小学及高校开展食育实践研究,很多孩子、家庭及食品相关产业都在受益。


我最钟情——培养最优秀的中国人。


2001年,我接任河南省实验幼儿园园长,面临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危房改建。当时资金困难,我不等不靠,多次跟银行沟通协调,争取到5000万元银行贷款,带领团队经过14年的艰苦奋斗才还完贷款。


如今的省实验幼儿园已由当初的19个班660名幼儿发展为一园九址、190个教学班、近7000名幼儿规模的园所,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优质公办学位,为缓解“入园难、入学贵”,为教育公平、办人民满意的学前教育做出了积极贡献。


2004年,我把“中国”二字镌刻在河南省实验幼儿园的门牌上。一次,香港的一个参访团看到崭新又现代化的幼儿园,问到:“这又不是你自己的幼儿园,为啥要贷着款,顶着压力盖呀?”我说:“你不问,我不知道,你一问我就清楚了,我就是要通过河南省实验幼儿园最好的教育,让入到河南省实验幼儿园的孩子们成为人,成为那个能够推动人类历史文明前进的、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最优秀的中国人!”


我最坚定——以最朴素的心态做从容又淡定的教育。


我总是会想起刚入职时的工作场景,那时的幼儿园是寄宿制,孩子们一周接一次,每周上6天班,我的一天从清晨6点给孩子们打热水洗漱开始,到每个孩子安然入睡已是满天星光。除了教育教学,我还为孩子们生火取暖、缝补衣服、洗澡理发等。这让我认识到生活才是孩子们最生动的课堂,我们应该做真教育、活教育、最自然的教育、最有用的教育。


2018年由我主持的研究成果《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幼儿园食育创新实践研究》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023年由我主持的研究成果《耕读育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田园实践》获得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实现了我省在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零的突破。


我也成为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公室专家委员会委员。


我最希望——以教育的方式振兴乡村。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我,对乡土、对农民有着深深的眷恋。我总在想,城市的教育水平在不断提升,农村的教育真不能落后呀!因为只有教育强,国家才强;只有乡村兴,国家才兴。


2018年我偶然来到了新郑市具茨山下双洎河畔的裴李岗村,这里有8000年史前新石器时代生活遗存,也是《诗经》的发源地。但与丰厚文化底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地一所幼儿园有4个班全是留守儿童。有一次我看到了一个因用错药影响了智商的留守儿童。他不能自理,奶奶天天带着他形影不离,我下定决心,要让好的学前教育下乡,要让好的老师下乡、好的课程下乡,要让真爱下乡、真责任下乡……于是,云湾诗经幼儿园诞生了!


6年来,我们派出管理团队,有厨师、班主任、医生、教师,全天候为孩子服务,我们分文不取只为孩子。


慢慢地,乡村孩子们的眼睛开始亮了,身上越来越干净了,也敢大胆说话了,看见人不害怕了……如果你现在去诗经幼儿园看一看,他们已经不像农村的孩子了。


看到这样的场景,我特别高兴;如果您在现场,也一定会被感动。


如今,已满花甲的我,又回归到生命启航的地方,怀着对教育的追求与敬畏,对国家与民族的责任和担当,在路上,我一路畅想……我还准备去绽放那最耀眼的光!


一辈子做“孩子王”,我觉得,很值!


(作者系首届河南省教书育人楷模、河南省实验幼儿园原园长,本文为其在巡回报告会上所做的报告,有删改)


2.张秋萍.png

扫码观看张秋萍报告视频

 

 

成为风景,走向群体的专业发展


IMG_8536.JPG


□ 刘忠伟   


1995年,年仅17岁的我,中师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全乡最薄弱的一所偏远学校。这所学校条件无比艰苦——办公室是寺庙大殿改造而成的;教室冬天通风、夏天漏雨,墙壁和屋顶千疮百孔,学生也仅有百十人,而我,是学校唯一一名4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除了教数学,还要兼职上历史课、音乐课、体育课……在煤油灯的陪伴下,带着同为教师的父亲传承给自己的教育梦想,我开启了自己的教师生涯。


默默无闻中,我陪着一批批学生度过了7年。我用阳光的心态,感染着每一个学生,我和一批批的孩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毕业的第8年,我终于有一次机会,参加了河南省实验教学优质课的比赛。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比赛、第一次去县城讲课,看到县城的老师用电脑在上课,而我,仅仅拿了一张手写的幻灯片,这还是我当时知道的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那一刻,我感受到了自己和优秀的差距。从此,我暗下决心,我要成为一名会讲课、讲好课的老师,让我教的学生也能享受到大城市一样的数学教育。


为了上好课,每天晚上,我都要用4个小时的时间,完成给自己定的“四个一”任务:每天做一个课件,每天学习一个制作技巧,每天备好一节课,每天读书一小时。为了上好课,我一次次修改教学设计,最多的一次,教案修改了60多遍。为了上好课,每到周末,学校电教室一待就是两天,一遍遍练课的人一定是我,我也总会吸引一到六年级的孩子自发去学校听我上课。为了上好课,我讲遍了全乡的所有学校,我还把课堂移植到家里,爱人和4岁的孩子成了我最忠实的听众……


对课的痴迷,让大家给我起了“刘疯子”的绰号,课堂成了我最痴狂的地方。课堂逐渐驾轻就熟,我也在各级优质课比赛、教学技能大赛上频频获奖。


课堂是最能体现教师生命价值的地方,也是育人的主场所。有一年,我刚接手一个班,这个班的一个小男孩给我写了一封特别的信,他在信中这样说:“数学,我恨你,我讨厌你,我恶心你,因为有时候,我觉得你很难,难得我生气……有时,我想到要把数学书扔掉,然后不再学。”


教学20年,第一次遇到对数学如此痛恨的学生。孩子的这封信提醒了我,仅仅教学生数学知识是不够的,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课堂上发光,让每个孩子遇到教育的美好,就要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找寻数学教育不一样的风景,用数学教育去润泽学生的生命。


在农村寂静的环境中,我开启了一名数学教师的读写生活——坚持写教育博客,把所思、所感、所想记录在网络中,从不会写、不敢写,到不停地写。2010年,《教育时报》编辑看到了我的博客,看中了一篇千字文《在坚守中享受孤独的美丽》,并刊发了这篇文章。


文章的意外发表,更打开了我写作的大门。我开始将一次次的思考和实践,付诸笔端,写课例、写思考、写研究、写成长故事……我每年写的文章都有几十万字,在写作中不断历练自己,多篇文章相继发表于《人民教育》《教育家》《教育时报》《河南教育》等报刊,后来我还出版专著2部,参编著作3部。


从一篇文章的意外发表带来的惊喜,到一本本专著的出版带来的精彩,我在“读”与“写”中,诠释了自己的成长。


2010年,《教育时报》以《刘忠伟:生命在坚守中绽放》为题,对我进行了报道。当年,我被评选为第二届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


2014年,我以当年小学组总分第一名的成绩,当选为中原名师;2019年在河南省人民会堂,我站上了第二届河南最具影响力教师的领奖台;2020年,一年中我先后被评为河南省特级教师、中原教学名师、正高级教师……


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给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外边的精彩世界;中原教学名师、河南最具影响力教师,让我认识到一名优秀的教师,仅仅看到风景是不够的,自己还要成为风景。


成为风景,就要从一节课的成功,走向有主张的课堂构建。“质朴数学”是我当下正在提炼、构建、完善的教学主张,追求本质和朴素的教学境界,让课堂简约、不矫饰,围绕本质的教学主线,以儿童的方式学数学,达成儿童朴实的学习。围绕这一教学主张,我不断梳理课堂、反思课堂、调整课堂、凝练课堂,同时在河南教育家书院导师的指导下,还举行了多轮次“质朴数学”的深度研讨会,对教学主张进行再梳理和再构建。


成为风景,要从一个人的成功,走向群体的专业发展。2014年以来,我带领中原名师刘忠伟小学数学工作室团队,以数学概念课堂教学研究为突破口,围绕数概念、形概念、统计概念,每年深入研究团队成员100多节课例,开展了不同版本之间的深度“同课异构”活动。这些年来,工作室进行了500多场的专题研讨报告和课例展示活动。我们通过不断历练,不仅让自己“突围”,更助推工作室成员集体“突围”,进而达成对每位成员教学主张的凝练。2016年,我还联合全省中原名师小学数学工作室,构建小学数学共同体,通过每年两次的展示活动,呈现最新研究成果,成为河南名师从个体发展走向共同发展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29年来,从乡村讲台出发,从一名草根教师到中原教学名师,从河南成长力教师到河南最具影响力教师,我不断向意料之外打开自己,在深挖课堂教学的同时,把目光投向更大的范围和群体,带领更多的教师把握学科前沿,成为学科前沿,站在思想新高地,成为“明师”的集合,发出河南教师的中原好声音。


(作者系首届河南省教书育人楷模,襄城县文昌小学校长、教师,本文为其在巡回报告会上所做的报告,有删改)


3.刘忠伟.png

扫码观看刘忠伟报告视频



不负首席,我为乡村教育代言


IMG_8554.JPG


□ 王爱红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但父母的疼爱让我很少沾手农活,童年的生活仿佛与劳作无关。随着年岁的增长,我远离乡村,来到城市,完成了我的学业。18岁那年,我在濮阳市实验幼儿园(颐和分园)找到了我的第一份工作,并用了5年的时间成长为执行园长。


然而,人生的旅程总是充满意想不到的转折。


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身怀六甲时,我接到了老家村支书的电话:“爱红啊,有空到咱村学校来一趟,给孩子们上节课。”


我踏入东王庄小学,发现偌大的校园只有23个孩子,他们看我时的眼神里都是期待。下课后,他们围着我,小心翼翼地问:“王老师,你还给我们上课吗?听我妈妈说,新学期学校就要没有了,我们就只能到远处的学校上学了。”


那一刻,我犹豫了、挣扎了。最后,我决定——留下来!我想用在城市积累的教学和管理经验,来改变学校要撤并的局面,让农村的孩子也能享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


决定回归乡村教育并非易事,尤其当时我已经怀孕了。首先遭到的就是爱人的强烈反对。记不起有多少次争吵,有多少次他夺门而出,真的是沟通不了。于是我决定写一封信给他,写时想到孩子们的眼神,村委的殷切希望,老校长的挽留,以及家长听完我课后的欣喜和认可,不禁流下泪来。也正是这封带有泪痕的信,让爱人最终妥协。自那之后,我开始和同事一起,白天研课磨课,晚上家访;每月一次公开展示课。


工作的负责和坚守被大家看到、感受到,为新学期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没想到,一个学期,学校从23个人一下增长到了176个人。这也给了我办好家门口学校的决心和信心,学校的校风校貌也慢慢地发生着改变。


2015年,在县教育局的推动下,濮阳县127所村小抱团取暖,校校联合,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成立了微型学校联盟。自成立以来,我在联盟一直担任着教师专业化成长培训工作。为了给大家做好培训,我放弃了不少休息的时间,听课、家访、查资料、读著作、学名家、编教案、做课件,实现了从幼儿园老师到小学老师的专业成长,以及从学习者到培训者的转换,为大家做了60多场专题报告,培训教师上万人。我还带领乡村学校教师积极引入“互联网+教育”理念,开设了《生命尊享》《濮阳英语》《艺术审美》网络课程,成为网师,研发课程,为全县村小孩子上网络直播课。课程还覆盖到贵州、四川等53所学校,近万名孩子受益。


人生所有的努力都不会白费。2019年,教育部启动实施中西部乡村中小学首席教师岗位计划。我积极申报,通过材料审核、微课展示、演讲答辩我顺利入围,成为一名乡村首席教师。


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建工作室、选拔成员、招募团队,我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乡村筑梦人。我们通过问题诊断、通识研修、示范教学、研课磨课、成果展示、总结提升等六个阶段开展活动,以每人制订一份规划书、同读一本专业书、共研一个小课题、每月一次示范课、每人一节展示课、每周半天校本研修、每月一次研讨会的“七个一工程”引领乡村教师专业发展。


为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我把每一次赛课、每一场比赛都当作我成长的阶梯。连续三年参与河南省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以及两年对名班主任工作室选拔的坚持不懈,最终让我荣幸地成为河南省名班主任工作室的主持人。


目前,我正通过乡村首席教师工作室和省名班主任工作室的平台,推动学科教学与德育的有机结合。与此同时,我还联合河南微型学校联盟,协同合作,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传播。1位乡村中小学首席教师牵头,引领12位乡村骨干教师,共同对39所乡村学校的468名教师进行指导与支持,这种做法已在河南省乡村教师培训模式出彩项目中得到了分享和推广。


2021年4月26日,在河南省中小学乡村首席教师岗位工作推进会上,我带领工作室成员,以情景再现节目《我们有个工作室》,展示了工作室的成长历程,吸引了众多教育专家和媒体的目光,赢得了一致好评。


团队的成长之路不仅点燃了乡村教师的激情,也让我成了河南师范大学“博约讲堂”的讲师,以及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国培计划”的特聘专家。从一名学习者转变为培训者,参与各种乡村教师培训项目,与更多的乡村教师分享我的经验和心得,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引来更多外地市兄弟学校到我们学校和工作室进行交流学习。


2021年7月,因为工作调整,我来到了一所新的学校——濮阳县文留镇实验学校。这所学校曾是一所中学,但在搬迁后,校舍便沉寂下来。面对这个荒废了两年的校园,我与同事们并肩作战,除草、打药、修缮操场、翻新设施、设计果园,甚至开辟出了一片劳动实践基地。在这里,我们以“向阳教育”为理念,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教育主张,开启了崭新的征程。


回首过去的21年,我走在教育的道路上,从城市到乡村,从那所只有23名学生、濒临撤并的小学,到如今这所远近闻名的明星学校,每一步都凝聚着我对教育的执着与热爱。在这条路上,我遇到了更好的自己。


作为新时代的奋斗者,我深知自己肩负着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使命。我将继续与我的伙伴们一起,如同火种般照亮乡村,践行乡村教师的使命,为乡村孩子实现人生梦想付诸行动,让乡村教育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彩。


(作者系首届河南省教书育人楷模、濮阳县文留镇实验学校校长、教师,本文为其在巡回报告会上所做的报告,有删改)

 

4.王爱红.png

扫码观看王爱红报告视频

 

 

能强国,愿做名副其实的先生


IMG_8630.JPG


□ 刘先生   


2000年,我高考落榜后,来到新乡市高级技工学校学习。当时心情很低落,班主任李泓看出了我的心事。她鼓励我,要好好学习,继续参加高考。听了她的鼓励,我继续努力,最终考入了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07年,我回到母校,成了一名职教老师,命运也发生了改变,与职教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成就了更好的自己:高级技师、副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并荣获全国技术能手、中原大工匠、“出彩河南人”2019最美教师等称号。


17年来,我见证了国家职业教育从小到大、由弱做强;也见证了我的学生,从初中半路辍学、中招成绩一二百分,到获得全国冠军。


为了更好地辅导学生,我一直奋斗在各级各类数控大赛的赛场上,辅导学生参赛的同时,我自己也参加比赛。技能竞赛能够快速提升专业技术能力,我深有感触。2010年,我的学生李亚东获得全国数控大赛第五名,成功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聘用,使我更加坚定了走竞赛、强技能的成才之路。


数不清多少个不眠的夜晚,指导学生训练,我也早已经把培养“国之工匠”,当成一种责任、一种使命。这些年,担子越来越重,压力也越来越大,有时候我也会感到很疲惫、很纠结。但是,看到摆在面前的各种重要工作,我告诉自己:“要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


2017年春节前,学生在洛阳参赛。为了给学生送工具,我冒着大雪、拖着200多斤的工具箱,赶到高铁站台,广播却说,高铁因暴雪晚点,发车时间待定。工具箱既贵重又沉重,我心想,就站在这儿等吧,只要能发车,我就第一时间上车。没想到,这一站竟然站了2个小时!


深夜11点,我终于到了洛阳,出站后,还是暴雪,在雪地里拖着箱子,跌跌撞撞好不容易赶上了最后一趟公交车。在暴雪中走了2个多小时,凌晨1点,车到站了,可我距离宾馆还有1公里多的路。我身上感觉都被冻透了,还拖着那么重的工具箱。不知道摔倒几回,只知道摔倒了要从雪窝里爬起来,我脑子里只有一种声音:“一定要赶过去,孩子们在等着我。”当我一身雪水出现在宾馆大厅,学生们向我飞奔而来,他们兴奋得又是鼓掌又是欢呼。孩子们说:“老师,有你在,明天的比赛我们一定能赢!”那一瞬间,我觉得我所有的坚持都值了。


有个学生叫杜华楠,初中不想上学,老早辍学,在他爸上班的厂当电焊工,学电焊第一天就晃了眼,疼得他直流泪。还有个学生叫刘赛阳,中考200分,15岁就去温州鞋厂打工,干了俩月,就想家,后悔没有好好学习,还想重新上学。后来,他俩重新回到学校,非常珍惜上学机会。进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学生李亚东,成了这俩孩子的榜样。


2018年,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前,我带学生先后到山东、北京、广东等地拉练。在广东拉练中,看到广东的选手每天都训练两套试题,而我们平时只练一套,立即改进训练方案。到第三天下午6点,杜华楠第一套题还没有完成。我看他长时间坐在电脑前修改程序,感觉出问题了。我问他怎么回事,他快哭了,跟我说:“老师,我不想比了,差距太大了!”我感觉问题很严重,安排其他同学先走,我跟杜华楠面对面谈心,安慰他,鼓励他,告诉他要放下包袱,不要计较一时的成败,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第二天,我们按照新的训练方案进行训练,杜华楠的状态逐渐恢复。虽然世赛没有进入国家队,但在后来的第八届全国数控大赛中,杜华楠夺得全国冠军。


2018年国庆节前,我带领刘赛阳、杜华楠到北京拉练。训练基地的机床有限,需要和其他人轮流使用机床。为了多操作机床,我们选择晚上训练,这样可以多训练两三个小时,每天结束训练都在凌晨1点。但不管训练到多晚,回到宾馆我都要把工艺重新捋一遍,再让他们按照新工艺重新做一遍。我还抽时间把3000道理论题输入到考试系统里,让他俩每天在线做题、模拟考核。那段时间,我们已经分不清白天和黑夜。


成功总是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成绩出来的时候,两个孩子双双获得全国冠军!那一刻,我们仨抱在一起,都忍不住激动地哭了,付出的一切都值了!


两个孩子的成才事迹,被广东省广播电视台拍成纪录片《两个数控冠军的诞生》,先后被学习强国、中国纪录片网、广东卫视等几十家媒体宣传。


在2018年的10个月内,我带领学生参加了11场省级以上的比赛,有8个月时间都在外面拉练、比赛。当教练十多年,我一大半时间都是跟学生在一起。看着学生通过大赛拿到好的成绩,找到好工作,我就非常自豪。目前,已经有50多名学生,因为竞赛成绩优异,到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航空航天研究所等单位。


成绩只能代表过去,荣誉时刻激励我向更高的目标奋进。职业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正是大展宏图之时。今后,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在职业教育的岗位上,成为名副其实的先生,为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作者系首届河南省教书育人楷模、新乡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本文为其在巡回报告会上所做的报告,有删改)


5.刘先生.png

 扫码观看刘先生报告视频

 

扎根沃土,奋力托举新时代的接班人


IMG_8659.JPG


□ 茹振钢   


我是1981年来到河南科技学院的前身——百泉农专从事教育工作的,已经在农业教育和科研战线上工作了40多年,始终坚持教学、科研不分家,以科学研究促进教学工作开展。


作为“作物学”特色专业的学术带头人,我一直坚持带领学生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搞调查研究,找问题、立课题,学用结合,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练就一身切切实实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本领。


对学生要做到爱在细微中。我的学生来自四面八方,成长经历和家庭状况各有不同,我既要陪学生哭,又要陪学生笑,我是嵌入学生心灵深处的好朋友。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疼、来爱,处处关爱他们,陪伴他们成长,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的、生活上的难题,成为他们敬重、爱戴的引路老师。目前我和我的团队已经指导培养了一批批本科生、研究生,个个学有所成,很多都已经成为所在单位的骨干力量并做出重要贡献。


对学生要做到严在当严处。我不但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还鼓励他们打开思路、大胆创新,激发他们的参与感和成就欲。就像水滴在石板上向四面八方喷射那样,一条条喷射线,就是一条条创新路径,激励学生,想干事、会干事、成大事,做一个奉献国家、造福世界的人。


我一直践行“让每一穗小麦充分享受阳光,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茁壮成长”的教育理念,育人、育才、育思想,既培养了学生,又育成了品种。


说到育种,我和它就更有渊源了。


我幼小的时候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在我的记忆深处,吃顿饱饭就是天底下最美的事。


那时候,我就想,为什么那么多的土地不多打粮食?为什么一遇到自然灾害就减产,甚至颗粒无收?直到考上大学,我才明白:低产的根本原因就是种子问题。我就暗下决心,要研究种子,研究小麦,要让中国人吃饱饭!


大学毕业后,我就被著名的小麦育种专家黄光正教授选为助手。黄教授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教育家,是他把我带进了小麦的世界。


我像黄教授一样,学着与小麦对话,听着小麦快乐生长的声音,感知小麦发出的一个个信号。每当天寒地冻,我都会陪着小麦感受低温的侵袭,评价小麦的抗冻性;每当刮风下雨,别人都是往屋里跑,而我就会带着学生往试验田跑,实时评价小麦的抗倒性……我和我的学生设计建造出能产生10级大风的数字化试验风洞用来培育高产、抗倒伏小麦品种;设计建造成国内首座地下根系观察走廊用来培育强根系小麦品种……


机会总是会留给有准备的人。我带领团队历经无数次的试验攻关,解决了一个个科学难题,先后培育并推广了百农62、百农64、百农矮抗58、百农4199、百农1316、百农5819等一系列百农小麦品种,累计推广5亿多亩,增产效益400多亿元。由此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奖、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全国庄巧生小麦研究贡献奖、全国创新争先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不断研发硬核科技,培育高产优质品种,让粮食生产如虎添翼,正在朝向亩产2000斤的目标奋进。


“育种”和“育人”同样重要,需要一代代传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我们肩负的光荣使命!


我受恩师黄光正教授的精心培养和科学引路,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的教育家精神,从立德树人的受益者,成长为立德树人的传承者。我曾将种子企业赠送给我的两辆小轿车贡献给学校,以便更多的老师搞科研;曾拿出130万元奖金,设立“大学生创新基金”,将教育家精神传递给成长中的莘莘学子,守望相助,薪火相传!


种业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我们都知道培育骨干亲本比培育品种重要,但培养人才比培育骨干亲本更重要!


现在,我带领的河南科技学院小麦研究团队有专业技术人才42名,涉及农学、分子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及材料学等专业,包括6名教授、18名博士,是一支老中青三结合、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战斗集体。团队先后被授予“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农业部小麦育种科研创新团队”“河南省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等荣誉。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一定要做到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我也将继续躬耕教育,托起新时代的年轻力量!


(作者系首届河南省教书育人楷模、河南科技学院教师,本文为其在巡回报告会上所做的报告,有删改)


6.茹振钢.png

扫码观看茹振钢报告视频


(原载:2024年4月12日《教育时报》)

page1output.jpg

扫一扫分享本页

责任编辑:张俊州 二审:张利军 三审:侯军锋

返回
首页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