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师德建设宣传网 楷模人物

茹振钢:与“麦”共舞,奏响生命“狂想”曲

首届河南省教书育人楷模·茹振钢


1.jpg


组委会给茹振钢的致敬辞:课堂上,你谨记为师之本,勤勤恳恳;实验室里,你培育小麦新品种,兢兢业业。“让中国人手里端满中国粮”,你用一生写就对祖国、对人民的无上忠诚。看,那千里麦浪和万座粮仓,就是对你的一片感激和无限颂扬。你是首届河南省教书育人楷模——茹振钢。


2.png


“之前培育一个品种费时费力,有了这些小麦育种实验室,新品种的实验周期大大缩短。以前需要8年的培育,现在只需要2年就能完成,还能把各方面的优良基因集合到一起,我们不得不感叹科技的力量啊……”


916日下午,首届河南省教书育人楷模、河南科技学院教授茹振钢带着教育时报记者来到校内的人工气候室,指着实验室里的小麦说:“你们别看这个小实验室,蕴藏着的可是大能量。这里可是我们科学‘狂想’的空间,也是人才培养的空间,更是成果涌现的空间。”


从首届河南最美教师,到新中国成立70周年“河南省突出贡献教育人物”,再到刚刚荣获的首届河南省教书育人楷模,茹振钢尽管获得了诸多荣誉,但他本色依旧——


不惧风雨、矢志不渝,做麦田上科学“狂想”者


一走进河南科技学院杂交小麦工程中心大门,走廊一侧陈列的琳琅满目的小麦标本便吸引了教育时报记者的注意。


茹振钢告诉教育时报记者,这些都是他们培育出的小麦优良品种。从亩产400公斤的百农3217,到亩产突破500公斤的百农64,再到亩产650公斤、集抗风抗病优良基因于一体的百农矮抗58,甚至还有他在飞机上通过思考高纬度及赤道作物对光效利用率而研究出的百农4199……这些品种,很多都是他和他的团队“狂想”得来的。


“尽管百农矮抗58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但接下来我们还要再提高产量。”茹振钢说,他要研究出一个高光效的品种。


3.jpg

茹振钢与学生共同奏响科研“狂想曲”


有段时间,茹振钢坐飞机去世界各地,时而莫斯科,时而澳大利亚,时而南美洲的智利。“在飞机上我就‘狂想’,靠近北极的地方植物有啥特点?叶片颜色很深,这是它们共同的特点。澳大利亚、智利太阳光特别强,那里的植物有啥特点?叶片特别地厚。如果这两个特点给它结合到一起,是不是就能培育出24小时不休息的品种?”


正是在这个“狂想”的促使下,经过20多年的不断攻关,茹振钢研究出了叶色深、叶片厚、绿穗成熟的好品种——百农4199,也印证了牛顿那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由于百农4199既能利用太阳升起时的弱光和太阳落山时的余光,更能利用中午太阳垂直照射时的强光,因此,老百姓称它为“早上班、晚下班、中午还不休息”的能干品种。由于它开花早、灌浆期长、营养物质转化充分,所以它产量高、品质优、口味好,还具有35种香气物质,能让人吃出幸福感、自豪感,吃出“妈妈的味道”来。


4.jpg

茹振钢在田间查看小麦生长情况


如今,茹振钢培育的高光效小麦百农4199,已累计推广5000多万亩,获得2022年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奖一等奖。目前该品种也已成功将抗赤霉病基因和抗白粉病基因导入到百农4199中,解决了高产小麦品种不抗赤霉病的难题,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育种”更“育人”,做学生精神的支柱、灵魂的塑造者


如果说埋头苦干、奋战一线是茹振钢育种成功的“秘籍”,那么尊师重道、润物无声就是他育人成才的“法宝”。


在与茹振钢交流的过程中,教育时报记者注意到,每次回答采访的问题,茹振钢总要先提及他的恩师黄光正先生。


“还记得我刚到学校的时候,黄老师就给我了个‘下马威’。让我同时承担4份工作,既要当他的助理,还要当图书馆管理员、实验室实验员和农学系的资料员,每天都累得我喘不过来气。”茹振钢说,“对黄老师甚至出现过不满的情绪,有段时间我是十分消沉的。”


直到有一天,黄光正朋友的一番话点醒了茹振钢。他说:“我知道你每天很累,如果黄老师把培养你只当作盖一间茅草屋,他连地基都不会给你打,但如果一开始就把你看作高楼呢?”正是这番话,让茹振钢渐渐理解了老师的良苦用心。


5.jpg

茹振钢的日常不是泡在实验室,就是走在田垄上


茹振钢时刻铭记恩师对他的关爱,将其传承并发扬。也正是这样一份让他受益终身的爱,让他更加懂得传承师恩,更加坚定潜心育人。


在学业上,他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他也允许学生“狂想”:不设禁区,积极地引导学生将环境中对个人发展不满意的因素,转化为有利于自身成长的条件,再通过天马行空的想象,助力自己达到、甚至超过既定的目标。


“可别小看这个‘狂想’,很多举世瞩目的成就就是从起初对某件事的不满意开始的。比如,我们原先对只能在地上走不满意,就会想我能不能像鸟儿一样在天上飞?不接受这种状态,就要做出突破,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学生思维的释放,而这,就是‘狂想’。”茹振钢说着,语气也激动起来。


在生活中,茹振钢用一种崭新视角看待师生关系,像家长、父母一样,他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关爱有加。


现在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工作的张军钢,曾是茹振钢教授的研究生。今年年初,张军钢回来看望茹老师,临走时说:“能跟随茹老师学习育种知识对我真是受益终身。他是一个纯粹的研究者,一个真正为老百姓考虑增产丰收的育种家。再见到他,感觉像自己的老父亲一样亲切。”


6.jpg

课堂上,茹振钢精神饱满


“茹教授搞农业科研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在示范田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他天天穿梭在小麦田里,有时一待就是好几天。”茹振钢的学生、现任修武县农业局党组书记、局长的杨法谊告诉教育时报记者,“不论是在上学期间,还是在工作后的岁月里,茹教授钻研科学的精神和执着刻苦干事业的劲头,都在时刻感染着我、影响着我。”

 

甘居人后、众行致远,做团队前进路上无悔的助推者

 

如今,茹振钢的研究团队拥有涉及农学、分子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及材料工程学等专业的创新人才42名,包括6名教授、18名博士,形成了一支老中青三代结合的科研队伍。


“现在这个团队,是一支有思想、有战斗力、有牺牲精神、有创造力的团队,是我们实现小麦育种新突破的希望。”茹振钢自豪地说,“我们要牢牢掌握小麦话语权,把中国人的‘粮袋子’抓在自己手里。”


不为钱而来、不为利而往。40多年来,茹振钢培育的小麦品种,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但他从未考虑过个人的得失。


他曾将富裕起来的农民群众和种子企业赠送的2辆汽车献给学校;为鼓励团队献身育种事业,他把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自己应得的部分奖金拿出来,用于整个团队的奖励;他还从学校给他的奖金中拿出130万元,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奖励基金,用来奖励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涌现的优秀学生……

 

7.jpg

茹振钢在给本科生上《作物遗传育种》课

 

任翠翠就是其中一位荣获奖金的学生。她跟随茹振钢研究远缘杂交,历经3年,终于培育出了小麦与草杂交的品种,得到了3万元的奖励。


3年里,我尝试着不同的方法,一年中小麦授粉时间只有寥寥几天,错过或者做不成功就要再等一年,这期间就很焦虑,但成功以后就如释重负,我终于能给茹老师一个答复了。”同教育时报记者再讲起这段经历,任翠翠心中仍难掩激动。


“培育一个人才、打造一支团队,要比培养出10个新品种重要得多!”谈到人才培养和团队发展,茹振钢反复强调。正是有着这样的信念,茹振钢才能带领团队越走越远。


要说如何培养科研团队、传承科学精神,茹振钢说自己有一套专属的独家“秘方”——既做“啦啦队”,又当“骗子”。


“在学生和团队面前,我做‘啦啦队’,给他们加油鼓劲儿,让他们放心去做、勇敢去闯;在私下,我还不忘学习学术前沿的研究和调查,当一个研究有了方向和目标后,我把前期工作和后期方向尽量做好,就‘骗’他们说这个我搞不来了,你们比我厉害,可以试试看。”茹振钢说着,脸上露出调皮的神态。

 

8.jpg

茹振钢在田间地头

 

原来,传承师恩、潜心育人的智慧一直藏在茹振钢心间。


谈到团队今年有何目标,茹振钢自嘲道:“我们科研人啊,每年都是在希望中制订计划,在失望中交上总结。”说罢便呵呵一笑,神态坦然。


尽管如此,我们看到的却是他从不气馁、勇攀高峰,带领团队一次又一次义无反顾地冲向科研一线,哪怕等待他们的还是失败……


当被问及还要在一线奋战多久时,茹振钢自我打趣:“之前我们讲一斤、两斤,然后统一说公斤;讲一里地、两里地,而一公里就是两里地;那我现在就可以说一岁、两岁,将来就会有一‘公岁’等于两岁。我这个三十多‘公岁’的人,还年轻着哩!”

 

1696668915504.jpg

扫描二维码,观看吴拥军事迹短片


(原载2023年10月6日《教育时报》,作者:教育时报记者 张红梅 闫栩宁

9.png

扫一扫分享本页

责任编辑:张俊州 二审:张利军 三审:侯军锋

返回
首页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