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师德建设宣传网 师德建设进行时

不忘先生之嘱托,敢问天地试锋芒丨2023河南省师德演讲比赛学生组冠军风采

6月17日至18日,全省教育系统师德主题教育活动演讲比赛在河南师范大学举行。经过激烈角逐,来自河南大学的杨卓伊,从众多参赛的师范生选手中脱颖而出勇夺学生组冠军。


弦歌不辍,芳华待灼


一条不分前后的粗布马裤,是他研究生时期一年四季的穿着;一支笔、几卷书,是他耄耋之年伏案6个小时的归属。他是河南大学的朱绍侯教授。“曾随先生赴南阳,躬耕之地费思量。学者持论千斤重,不为世俗说短长。”2022年的盛夏,朱绍侯教授与世长辞。


1954年,朱绍侯先生入职河南大学。在这之后的68个春秋,他扎根于古都开封,守着一所百年学府,守着内心对学术的虔诚与热爱,用生命书写历史。一位学生毕业之际,请朱绍侯先生为他题词留念,先生大笔一挥,写下“天资愚钝凭勤奋,事倍功半终有成。聪明才智荒学业,虚度年华空一生。”


1.jpg


先生对于治学的严谨勤奋激励着每一位历史系的学生。他教导我们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勤于思考,善于发问”,要“记录点滴,持之以恒”。他说,只有真正做到了眼勤脑勤口勤手勤腿勤,才是有意义的勤奋,才能真正学到知识,武装我们的头脑。


先生不会使用电脑,就徒手执笔写作,在桌前一待就是6个小时。他在80余岁高龄,每年仍能写出数篇几万字的文章。身边的人无不劝慰朱先生多多休息,他却笑着说:“早已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一天不读书反而难受,就让我继续读下去吧。”


《论语•雍也篇》中,子曰:“智者乐,仁者寿。”宽仁谦恭,脚踏实地,勤奋治学,节俭朴素,正是这位老人历经96载春秋沉淀出的最耀眼的品质。每每翻开《中国古代史教程》,我就仿佛穿越了纷扰的时光与岁月,与那个慈眉善目的老人在书页深处重逢。


2.jpg


教育,乃民族之命脉;先生,乃教育之灵魂。求学十五载,遇到了无数位大先生,都如灯塔般照亮了我的前路,也照亮了我。


去年暑假,我重回母校探访中学时期的老师,惊喜地发现其中不乏从河南大学走出来的师范生。其中,就有我高中时期的老师——郑州市第七高级中学的校长、二级教授王保军,1990年他毕业于河南大学外语系,一直以来都提倡博雅教育。提到河南大学,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自己的恩师吴雪莉教授,他记得她热情的性格、风趣的讲授,以及丰富的阅历。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王保军校长的娓娓讲述中,我不禁也想到了我的导师——河南大学张保见副教授。还记得那个乍暖还寒的春天,头发花白的他推门进来,讲太史公曰臣光曰,讲刀光剑影鼓角争鸣,讲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讲我们的迷茫和希望。


3.jpg


王保军校长告诉我,从河南大学走出来的“铁塔牌”教师,扎根在河南厚重的黄土地中,最大的特点就是踏实肯干。“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是河南大学校训,选自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的《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他教会我一位好的老师在于发扬美德、革新民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50次提到教育,习近平总书记也说“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从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到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在党坚强有力的领导下,我们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鲁迅曾提到的“无数的人们,无穷的远方”不正是一位大先生辐射的周长?


弦歌不辍,风雨无悔,风高浪急亦无所惧怕;芳华待灼,育人不倦,岁月奔流也作等闲看。教育何如则青年何如,青年何如则国家何如。承载着国家民族希望的我们,正站在舞台中央准备发出时代的最强音,我辈定当不忘大先生之嘱托,不负新时代之中国,将振兴中华之重任担于自身之肩上,敢问天地试锋芒!


4.jpg


真挚的情感、动情的表达,杨卓伊的演讲赢得了评委们的充分肯定,也激起了师范生的共鸣。夺得学生组冠军后的她讲述了她参加比赛的成长与体会。


对“师德”二字,我有了更真切深刻的体会


“奋进新征程,志做大先生”河南省师德主题教育演讲决赛结束已近一个月,至今想起还记忆犹新。


今年5月,我在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雅之声”公众号上看到了将要举行本次演讲比赛的消息,当时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一方面,我非常热爱演讲与表达;另一方面,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一直是我追逐的梦想。


演讲与表达,和我,好像是相知相伴了好久的老朋友。说起我们的缘分应当是刚步入大学那年,我加入了校园志愿讲解团队,为参观河南大学的来宾讲解校园、介绍校史。这对我的影响非常深远。在此期间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同伴分享我的经历,我真切体会到了讲解时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也真正感悟到了表达的魅力。课余之时,我常观看各种语言类的节目,如主持人大赛、奇葩说、脱口秀大赛、朗读者等,也时常模仿专业主持人的台风神态,记录其中的警句妙言。


5.jpg


河南大学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演讲比赛,给了我许多展现自我的机会。在这次大赛之前,学校和学院组织的演讲比赛都有我的身影,但成绩不尽如人意。


还记得大二那年我参加的一次演讲比赛,面对台下的评委老师和同学们的目光,我几度忘词。那次经历给了我很大的挫败感,甚至一度怀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演讲与表达,我曾将这项爱好搁置甚久。直至大三下学期,我重振旗鼓,精心准备一场国家级的教学技能比赛时,我在两个月期间不断地站上讲台,加上校园讲解员的工作不停地面向人群,让我慢慢找回了一些自信。


6.jpg


“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尽管对自己并没有十足把握,我还是第一时间参加了。学院初赛要求提交视频,我写好演讲稿后,像往常一样加上了背景音乐和图片后上交。但当时,仍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


出乎意料,我居然收到了代表学校参加省赛的消息,当时感觉即惊喜又难以置信。随后,我抓紧时间打磨自己的演讲稿,反复练习。由于组委会不允许使用PPT和BGM,我瞬间觉得自己的文字内容变得非常单薄,甚至苍白无力,一度陷入紧张与焦虑之中。


于是,为了保证稿子的质量和内容,在与我一同参赛的金冰冰老师的指导下,我把文章内容进行大幅度修改。我的初稿侧重自己的个人经历,但对“大先生”的解读较为浅显,且缺少升华之意。金老师对我的演讲稿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我隐约感觉原先的内容会被全部推翻。当时距离正式比赛只有3天时间,我强迫自己忘掉之前滚瓜烂熟的稿子,重新开始,虽然已有成果归零的失落感,但金老师鞭辟入里、一针见血的建议,让我看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之处,让我受益良多。


7.jpg


金老师问我:“你身边有这样的‘大先生’吗?想一下,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这句话让我茅塞顿开。提到“大先生”,就不得不说起那位满头白发,慈眉善目的老人——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朱绍侯教授,他对每一位历史系的学生影响深远。


我们甫一入学便研读朱绍侯教授编写的《中国古代史教程》,这也是所有历史系学生的必读书目。常有人说学历史的人都要坐得住冷板凳,但我性格一直比较急躁,静不下心来。朱绍侯先生这一生都潜心学术,耄耋之年也常伏案执笔写作,这种精神感染着我。也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染下,我静下心来开始重新撰写演讲稿。我想,不如就以此为切入点,展开演讲。


在比赛前,我每天朗诵演讲稿不下30遍,也请教了身边新闻与传播学院播音主持专业的同学,我甚至请求她将我的演讲稿录音,我每天都听着她的录音跟读,学习专业的停顿、重音和气息节奏。


8.jpg


很快,时间来到了前往赛场那天。我抽到的序号是6号,非常靠前。为了缓解紧张,我一遍一遍不停地复习、背诵,最终有了很好的发挥,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回忆至此,内心不禁汹涌澎湃,这次比赛对我有着非凡的意义,它给予我莫大的信心,我觉得很自豪能代表学校和学院参赛,感谢能给我这次机会,让我能勇敢地表达自己,在舞台上发出我们的“师范生之声”。


同时,我学到了很多演讲的技巧和知识,或许这就是“以赛促学”的意义。在观看教师组比赛时,我被他们精彩的讲述所打动。


我记得一位语文老师讲述她乡村支教的经历,她的一句“我的滴水之恩,得到了他们的涌泉相报”让我湿了眼眶;我记得一位老师为了让学生走进生活热爱劳动,带领同学们下地种菜;我记得一位音乐老师用幽默风趣的“我心里有人了”吸引大家的兴趣开始自己的演讲……评委点评时,他们的幽默风趣、独到见解、出口成章也深深吸引了我,让我对如何进行一次好的演讲有了深刻的思考。


这次演讲比赛给我们河南所有老师和师范生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也让我们对“师德”二字有了更真切深刻的体会。


(来源:河南省师德建设宣传中心、河南师范大学)

扫一扫分享本页

责任编辑:张俊州 二审:张利军 三审:侯军锋

返回
首页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