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师德建设宣传网 “出彩河南人”最美教师

王立峰:立根沃野,照亮村娃求学路

■“出彩河南人”2022最美教师▪米景发


1.颁奖照.jpg


组委会授予王立峰的颁奖辞:立根沃野间,峰峦千嶂远。踏平坎坷,农村孩子的上学路少了泥泞;点亮希望,乡村教育的坚守者多了力量。你的一念而生和踏歌而行,在广袤的田野上升腾起生生不息的光明。你是“出彩河南人”2022最美教师——王立峰。


“后面这栋楼,就是我们学校新建的三层教学楼,现在正在贴瓷砖,再过十来天就竣工了。有了这栋楼,我们学校就可以招收更多的孩子了!”近日,教育时报记者拨通了“出彩河南人”2022最美教师、息县包信镇管楼小学校长王立峰的视频电话,他迫不及待地向教育时报记者介绍学校的新教学楼。“建更多的教室,让村里更多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这是教育时报记者在连日的线上采访中,他一直反复表达的最大心愿。


管楼小学,这个校名就带有浓厚的村小色彩,它距离包信镇镇中心有5公里,距离县城有近40公里,学校旁边就是一片绿油油的麦田,周围散落着大大小小的村庄,在当地算得上是一个偏僻的小学。这些年,王立峰借着政策的东风、凭着自己的执着劲儿,让这所一度濒临撤并的学校变成了当地颇受家长认可的知名小学。记者在采访中再次走进了他和管楼小学的故事。


2.(大图)学生健康成长是王立峰最大的满足.jpg

学生健康成长是王立峰最大的满足


心结:他不愿看到村里连所学校都没有


“目前,我们学校有从学前班到五年级6个班,100多名学生了。现在的教室都是修缮过的,旁边这一栋三层教学楼是县里批了270多万元资金盖的全新教学楼。我刚来的时候可没这条件。”采访中,王立峰把思绪拉回到了4年前……那时的管楼小学校园硬件条件差,学生也仅有3名,“如果那时学校被‘砍’了,我们村可就连所学校都没有了。”


2018年,管楼小学因硬件条件差、生源流失严重,面临停办危机。“管楼村有大大小小14个村民组,3200多名村民,100多名适学儿童,管楼小学办好了,村里的孩子们就不用舍近求远上学了。”管楼村党支部书记彭斌说。


4.明年春季,学生就能全都坐在安全、崭新的教学楼里学习了.jpg

明年春季,学生就能全都坐在安全、崭新的教学楼里学习了


“管楼村需要一个离家近、教学质量又好的小学,我们小学不能倒!”时任管楼村村委会主任的管传洲对于教育也有着深厚的情怀,“当时村两委决定找一个责任心强的好老师接手管楼小学,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王立峰老师。”


王立峰是土生土长的管楼村人,1982年他参加工作时,就在管楼小学任教,后来因为教学成绩突出,就被调到镇上的中心校了,并且成了中心校的“名师”。无论是教学条件还是教师待遇,中心校都比管楼小学要好很多。而且中心校的学生家长也不愿意他离开,同事也都劝王立峰,妻子更是不理解,因为王立峰教书教了快一辈子,再过几年就该退休了,不应该再“折腾”了。因此,让王立峰接手管楼小学这事儿,管传洲当时也没有底气。


“管楼小学是我的母校,我有信心把学校办好!”令管传洲想不到的是,王立峰知道这个消息后,给了他一个斩钉截铁的回答。


“我从小就是在管楼小学上的学,父亲是中学教师,受家庭教育影响,一毕业就来管楼小学当老师了,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不愿看到村里连所学校都没有。”王立峰说。虽然当时已经53岁了,但王立峰的干劲还很足,因为对教育事业有着执着和热爱,他临危受命,再次回到了管楼小学。


重生:他让这所学校成了家长认可的好学校


“我认为,让孩子们重新认可管楼小学,首先就是要把校园环境整理好。”王立峰说。时隔25年,再次回到管楼小学时,面对校园的破败景象,王立峰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翻新校舍。


当时,学校的教室还漏水,墙皮也脱落了,更不用说教学教具、体育器材了。“这样的环境,我看了心都凉半截,更别说孩子们了。”王立峰笑着说,但自己并没有气馁,只是在脑海里思索着怎样修整校园。


改建、刷漆、补漏、清理校园杂草、安装国旗杆和校园广播、从中心校运来课桌和体育器材等急需用品……经过不懈努力,一个崭新的校园展现在人们面前。


“有了校舍还不行,怎样获取家长信任,送孩子来这儿上学呢?于是我做了第二件事儿,家访。”王立峰说,自己在开学前,与村干部一起挨家走访。“我保证对待教学认真负责,只要你把孩子送到学校来,绝对不会让你失望。”王立峰靠着多年来的好名声和坚定的承诺,当年就把管楼小学的学生增加到了46人,顺利开学。


“对于第一批学生,我和学校的老师们都倍加珍惜,不断想着法儿地创新教学方式,手把手地教,即使是放学了,我也愿意多替家长带会儿孩子,帮他们辅导功课。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当年孩子们就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镇里都能排得上号!”王立峰说,看到孩子们进步自己很高兴,也没有辜负家长的信任。趁着这个机会,王立峰做了第三件事儿——成立家委会。


8.严抓教学质量,赢得家长口碑.jpg

严抓教学质量,赢得家长口碑


“家委会在村里还算是个稀罕事,都说众人拾柴火焰高,我要做的就是让家长参与到教育中来。”王立峰在46名学生的家长中选了8人成立家委会,让他们及时联系在外务工的家长关注孩子们的学习,他们也担负起了学校的安全保卫工作。每到学期末,王立峰还会邀请他们到学校开座谈会,让他们对学校发展、老师们的教学提提意见。


“通过这‘三板斧’,学校办学打下了良好基础,我们的认真教学,也改变了家长对学校的看法。”王立峰说。“王校长对教学抓得比较好,还有责任心,学校成绩在全乡也是数一数二,周围邻居的孩子也都转回来了,把孩子交给他我放心!”管楼小学五年级学生郑子轩的家长这样评价王立峰。


这几年在王立峰和学校老师的共同经营下,管楼小学的生源逐年增长,还有很多外出打工的村民把孩子送回来交给他。“目前全校稳定生源有100多名,已经达到了我的预期,但是我还想再努努力,让学生人数超过200人。”王立峰信心十足。


拔地而起的新教学楼、家长一句句赞美的话语、逐年增长的学生人数和不断取得的办学成绩,都在不断见证着一所濒临停办村小的重生。


延续:他还想做更多的实事


“我们的课外活动开展得也很多,现在我正带着孩子们做操呢。”在最近的电话采访中,教育时报记者经常遇到王立峰和学生一起开展课外活动。“我认为老师应该更多地和学生交流,放下身段和他们交朋友,这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王立峰说,这些天自己正盘算着怎样丰富课外活动,给这些留守儿童学生更好的陪伴。


“现在一堂课40分钟,我只讲20分钟,后20分钟让学生讨论,小组合作总结,我一般边讲边提问,随时抽查,当堂练习巩固知识点。”对于课堂教学,王立峰向教育时报记者分享了不少心得,他还带着老师们一起分享探讨,让大家的课堂更加高效。管楼小学教师陈天德说:“王校长会定期组织教学研讨会,带着我们总结教学得失,为大家答疑解惑,每两周组织老师举行一次集体备课与研课。”


6.注重德育教育是王立峰课堂教学的一个特点.jpg

注重德育是王立峰课堂教学的一个特点


“五个年级每周10节的道德与法治课,是自己要求一定要带的,学生首先要有正确的思想观念、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成人成才。”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也是王立峰在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特点,“现在我们的学生不仅有家国情怀,还很有礼貌。每天上下学,学生都会和我们打招呼,说声‘老师好’‘老师再见’,很多家长也在说,孩子来我们这儿都懂事了不少。”王立峰自豪地告诉教育时报记者。


3.高高兴兴上学来,平平安安回家去.jpg

每天清晨,王立峰总会站在校门口迎接来校上课的学生


今年9月,王立峰获得了“出彩河南人”2022最美教师,这是对他工作成绩的肯定,也让他对于未来学校的发展有了更多信心。目前,管楼小学的新教学楼已经基本竣工,正在进行最后的装修与美化工作,预计12月底,就能有两个班级搬到新教学楼,等到明年春天,学生就能全部搬进新教学楼了。


“现在生源稳定了,但还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现在缺少年轻教师,等到学生都搬进了新教学楼,我就把那几间老教室改造成教师宿舍,再装修个淋浴间,改善老师的生活。明年县里会分配过来新教师,我要让他们愿意来、来了留得住、留下教得好!”王立峰说。


记者向王立峰谈起未来管楼小学将会变成什么样子时,电话那头的王立峰明显有些激动:“学校下一步将会向现代化、标准化方向发展。硬件上配备标准的多功能实验室、齐全的活动场地;环境上争取成为花园式学校,打造书香校园,营造书香氛围,让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身心健康、快乐成长!校园中还要挂上大幅的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教育学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我要把他们培养成有家国情怀和世界格局的学生!”


隔着电话,教育时报记者都能感受到王立峰的那股兴奋劲儿……


●最美印象


乡村教育振兴需要他这样的底气


王立峰身材并不高大,57岁的他看起来文文弱弱,但教育时报记者在对他的采访中,始终能感受到他办好乡村教育的底气和源源不断的工作干劲儿。


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育资源、生源质量和城市教育的差距大,让农村的孩子在家门口享受免费优质的教育,压力可想而知。王老师的底气来自于哪?应该是来自于他朴素且执着的教育理想、40多年的用心坚守和他不断学习进步的优秀品质。这些年,王立峰用自己的执着挽救了一个濒临停办的村小,并且带领学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得到家长的广泛认可,这无疑是对更多乡村教育人的鼓励。


“城镇化进程加快,现在村小的学生越来越少,但村里有教育需求的孩子还是有很多,他们也必须享受到优质教育。”采访中,王立峰的这番话让教育时报记者很受触动。这些天,他还在不断盘算着今后怎样为学校招来更优秀的老师、如何改进教育教学方法,让学校培养出更优秀的孩子。


乡村振兴,乡村教育绝不能缺位!在王立峰的背后,记者仿佛看到这样一幅图景:一栋崭新的教学楼屹立在村口,满目葱绿的沃野之上,朗朗书声在悠悠回荡,乡村的热土就这样有了文明传承的精神高地。这不正是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和源源后劲吗?


(原载2022年12月16日《教育时报》,作者:张俊州 罗子超)

page1output.jpg

扫一扫分享本页

责任编辑:张俊州 二审:张利军 三审:侯军锋

返回
首页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