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师德建设宣传网 师德一线

【我们是援疆教师33】李小娜:当好豫哈两地交流的友好使者

微信图片_20220812151410.png


1月10日,正值腊八,年味儿渐浓。“受疫情影响,我就留在哈密过年了。还好现在科技很发达,如果想我了,就开启视频通话……”李小娜的一通电话连接起了相隔千里的亲人,向家人诉说的每一句话都饱含着浓浓的思念。


李小娜是洛阳市实验小学的一名语文教师,2020年4月,作为河南省第十批援疆支教计划教师,来到哈密地区的豫哈实验学校,开始了3年的教育援疆之路。谈及援疆初衷,李小娜说:“参与援疆,是我多年的心愿。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就像播种,我想把种子播撒在最需要的地方。”


学生眼中的“小嗓门”老师


气候干燥、风沙大、紫外线强,是哈密留给李小娜最初的印象。


来哈密不到一周,李小娜的皮肤就被晒伤,嘴唇干裂脱皮。“每天要喝很多水,但还是会三天两头生病上火,有时早上一起床就会流鼻血……”然而,身体的不适并没有击退李小娜对哈密援教的一腔热情。


微信图片_20220812151414.png


李小娜执教的豫哈实验学校一(7)班是由多个民族学生组成的“混班”。教学期间,她发现许多少数民族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基础很薄弱,上课时极少与老师互动。对此,李小娜采取分层教学。“对于基础好的孩子,我会给他们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对一些基础不太好的学生,采用降低难度、多加鼓励的教学方法。渐渐地,学生变得爱听、爱学、爱动脑,和我也亲近起来。”李小娜说。


班里的学生亲切唤她“小嗓门”老师。李小娜说:“学校靠近牧民区,周围非常空旷,孩子们习惯大声说话,而我的声音很轻柔,于是就利用这个特点,给他们轻声细语地读古诗、讲故事、描述祖国的大美河山。”


“孩子们说要努力学习,长大了走出去,看看中国的万水千山。我听了感到很欣慰,希望通过我的课堂,让他们对未来充满憧憬,向往外面的世界。”在李小娜看来,语文教学要扎根于生活的沃土,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寻找乐趣,学得真知。


结下深厚师生情谊


淳朴善良、热情好客,是哈密学生留给李小娜的最深印象。


“虽然成绩稍弱一点,但对老师很尊重,也懂得感恩。”李小娜说,刚接触班里的孩子时,因语言上的障碍感觉管理难度有点大。但他们的纯真质朴打消了她的所有顾虑,和孩子们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谊。


学生赛比热·库杜斯就是其中一个。在学期结束时,她去办公室,把一块面包直接塞给了李小娜。“孩子说是她的妈妈送给我的,但我知道她的家庭情况,经济收入并不高。”李小娜没有立即收下面包,孩子急得哭了起来。后来,她才得知了事情的原委。


“孩子攒了一个星期的钱,给我买了一块儿她最喜欢吃的面包,说是喜欢我。这就是新疆的孩子,重情重义。”话语间,李小娜的眼圈湿润了,“孩子求学不易,作为老师,要更加关心他们、呵护他们。”


“教书育人,影响的是一两个班级的学生;投身教研,带动的是整个学校的教学。”李小娜担任学校年级教研组组长,积极参与学校青年教师“传帮带”工程。


微信图片_20220812151418.png


援疆期间,李小娜与徒弟们一起进行主题研讨交流、撰写教育教学案例,每周对少数民族老师进行国家通用语言的培训;创办家庭教育工作室和开展家庭教育讲座,线上线下2000多各行各业的妇女聆听了讲座,反响热烈。她还去哈密的其他学校送课,扩大了援疆教师的影响力。她着手多项课题研究,“希望能够提升学校的教学水平,为学校培养一支永远带不走的技术骨干队伍。”李小娜说。


乐当两地交流使者


李小娜是土生土长的河南人。此次赴哈密援疆,她还给自己定下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向哈密人介绍中原文化。“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流传下来数之不尽的历史文物。”殷墟、龙门石窟、少林寺……李小娜谈起河南历史文化古迹如数家珍。


她常常利用课余时间给学校的师生讲述历史文化故事,邀请他们到河南游玩。当然,哈密的风土人情,她也都一一记在心上。她像一位传递河南与哈密历史文化的使者,每次给家人、朋友打电话,都要津津有味地讲述一番。


根据工作安排,李小娜今年12月就要完成援疆任务回到洛阳,她说:“援疆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份担当,不管今后我身在何处,只要有需要,我愿成为传播两地文化、共享两地教育资源的桥梁。”

扫一扫分享本页

责任编辑:张俊州 二审:张利军 三审:侯军锋

返回
首页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