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师德建设宣传网 楷模人物

又见王彩琴:我所有的梦都与基础教育相关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教育时报联手河南省师德建设宣传中心隆重推出“我把一切献给党”新世纪河南十大师德楷模系列报道,从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省涌现出的一大批党员师德典型中选择了十位具有标志性和代表性的人物,以及三位特别致敬人物,予以重点宣传,充分展现我省教师队伍“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精神风貌和师德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以此为党的百岁华诞献礼!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河南师范大学教授王彩琴——


王彩琴.jpg


● 又见楷模

 

我所有的梦都与基础教育相关

5月12日下午,初夏的河南师范大学校园里微风习习,阳光明媚。在外国语学院门口,教育时报记者终于见到了行程超满的王彩琴。“你们等了挺长时间吧?快上楼去我办公室聊……”笑容满面的她热情地招呼着,说着就风风火火地进了学院,快步走上楼梯。


IMG_0775_副本.jpg


多次预约,最后只从王彩琴的日程中约到1个小时的采访时间,教育时报记者也不敢耽误,快速跟了上去。一到她的办公室,还没坐定,她就开始向教育时报记者解释她的行程为何如此之满——


“为基础教育奔走已经融入我的血脉”


 “前天在开封给兰考全县的英语教师做培训,昨天和今天都是满课,明天一大早就要出发去郑州给全省小学英语教研员进行培训,今天下午刚给研究生上了三节课,一下课就赶过来了。”王彩琴解释道。

 

微信图片_20210615181308.jpg

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王彩琴工作了30多年的地方


一名高校教师,行程里却有大量与中小学教学相关的日程,这正常吗?

正常!对王彩琴熟悉的人都知道,这再正常不过了。作为师范院校的老师,在给本科生、硕士生上好课之外,她几乎把精力和时间全用在了奔走各地,培训指导中小学教师及跟踪指导实习生上。

说起这种朴素情怀的由来,王彩琴向记者讲了这么一段故事:“1982年,我参加了高考,成绩不错,却没有被任何学校录取。于是,我拎起锄头就下地干活儿去了。当年的玉米已经收获完毕,土地也已被拖拉机翻耕过。某天后晌,我与父母在自家地里精心平整土地,为播种小麦做准备。偶尔一抬头,看见两个人远远地走来,定睛一看:竟然是我高中的班主任和英语老师!原来,他俩认为我是块儿学习的好材料,决定让我返校复读,1983年再参加一次高考。”


微信图片_20210615181311.jpg

“我一看见这花儿,心里就暖洋洋的。”母亲节,学生送她的花,一直都放在书桌前


在两位老师的鼓励和支持下,几天后,王彩琴重返校园。重回校园,王彩琴学习更加认真刻苦,1983年高考后,她顺利被华中师范大学外语系录取。在大学刻苦学习专业课4年,毕业时,她去给恩师和院领导汇报了自己的思想:“回河南,找到一所师范大学,播种我的中原基础教育梦——让河南农村的孩子在学校受教育期间,能在教师的帮助和引领下,爱上生活、爱上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学习。”


微信图片_20210615181313.jpg

书柜上的老照片,印记着王彩琴的青春芳华


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987年6月底,她揣着乡愁,背上行囊,拜别母校华中师大桂子山,投身到河南师大的牧野湖畔,至今已30余年。“这30多年,我是累并快乐着,如果可以的话,我会一直守着这份初心干下去。”王彩琴说。


“站在高校看基础教育,是不一样的视角”


王彩琴的办公室不大,却很温馨,墙上挂的一幅字,格外引人注目。“师恩永存”——这是2011年,刘红艳等9位师从王彩琴的研究生在毕业时敬赠给她的。“我是从2003年开始带研究生的,十几年来,已经毕业的教育学硕士、文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硕士近200名。我把他们都看作是教育的种子,毕业以后飞向各地,生根发芽。”王彩琴动情地说。

如何让学生更能满足教育的发展需求,让他们更能扎根教育一线,为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呢?这是王彩琴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微信图片_20210615181316.jpg

看着学生送给自己的字,王彩琴嘴角泛起微笑


她认为,历届师范生的就业理念都不同,毕业后究竟是留在河南从事中小学教学还是到省外大城市创业打拼,影响其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在校期间的任课教师及其教育理念。为此,她为自己的课堂设置了一个“Who am I?(我是谁?)”的环节,利用课上的前几分钟,引领学生认识自我、了解家乡、反思教育、树立理想。这一环节的仪式感和带入感有效培养了师范生毕业后服务和反哺家乡的责任与担当,也因此播下了乡愁的种子,在后续的课堂上呵护并助力其发芽、生长。

“芹菜园读书社”是王彩琴在教育硕士中创建的阅读社团,“阅读、反思、行动、提升、快乐”是阅读社团的宗旨。王彩琴告诉记者:“得阅读者得天下,社团的阅读内容从英语专业的文献、到教育心理学的经典、再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诗词歌赋,腹有诗书气自华。”


微信图片_20210615181319.jpg

采访间隙,几位学生来到王彩琴的办公室,向她请教课程标准的相关问题


河南师大常年承担在职中小学教师的“国培计划”和“省培计划”等项目,王彩琴就充分挖掘培训班中优秀学员教师的学科优势资源,把他们请进本科生和教育硕士的课堂,分享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学科核心素养、班级管理技巧和对于教师专业精神的自我培养。


微信图片_20210615181322.jpg

小小的办公室,也能成为王彩琴的课堂


“除了这些,我还连续三年在河南教师成长学院里担任导师,那里有来自全省各地的基层老师,他们爱学进取,有共同的信仰和追求,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我和他们的心是紧紧在一起的。”王彩琴说。


“从幸福的追求者成长为幸福的创造者”


采访临近结束,在拍摄完视频后,王彩琴急匆匆地准备离开,教育时报记者问及接下来的安排时,她脸上那标志性的微笑愈加灿烂了。“我外孙女幼儿园放学了没人接,我得赶快去接一下。”“那孩子的妈妈呢?”“我女儿叫荆菁,她这会儿正在学校里上课呢,也是在我们师大从事英语教学工作。”“那要不也叫她来采访一下?”“实在是不好意思拒绝你们,那我赶紧让我爱人去接外孙女。”

没过一会儿,荆菁就笑着出现在教育时报记者眼前,麻利、干练是她给教育时报记者的第一印象。她到王彩琴的跟前,两人自然而然将手拉在了一起——母女两人平日里也定是这样自在地相处。“她的性格随她爸,但是在学习和专业成长上受我影响非常大。”王彩琴看着荆菁,满眼宠爱。


微信图片_20210615181326.jpg

王彩琴与女儿荆菁,携手走在助力基础教育的路上


但荆菁却认为,母亲对她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工作上,我经常被她的教学激情所感染;生活方面,我向她学习怎么为人女儿,为人妻子;专业方面,她一直走在最前沿的领域,也引领着我。”

似乎,荆菁也在走着与母亲同样的道路。“我是大学老师,但目前接触到的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来影响这些未来的教师们,让基础教育真正成为学生的‘地基’,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保障。”


微信图片_20210615181329.jpg

课堂上的王彩琴,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如今,荆菁还做起了教育时报社与河南师范大学联办的第三届未来名师班的班主任,为班里的学生提供学术引导,推荐阅读书目,帮助他们树立科学教学观、学习观,帮助“未来名师”成长。“我是前两届未来名师班的班主任,但这个活儿不好干,我只好举荐自己的女儿来接第三届的班主任了!”谈及此事,王彩琴笑道。

采访结束,夕阳斜斜地洒在树梢,落在地上,王彩琴与荆菁的身影逐渐消失在小路的尽头。教育时报记者一直在回味王彩琴的那句话——“我眼前的学生都是未来做中小学老师的,所以我一定要做出个样子来给他们当榜样——做教育不是苦巴巴的,而是幸福的。我就是从一个幸福的追求者成长为一个幸福的创造者,我希望他们也能像我一样。”这时,教育时报记者心中对新时代的楷模有了新的理解——他们只是常人中的幸福者罢了。因为,他们能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感知幸福、创造幸福、收获幸福,并为之奉献终生。

 

● 我的入党故事


微信图片_20210603162930彩二维.jpg 

长按识别二维码

听王彩琴讲述她的入党故事

 

● 记者手记


大学老师应该是什么样子


微信图片_20210615200003.jpg

教育时报记者刘肖(右)、庞珂(左)和王彩琴


在红衣少年的共同印象中,王彩琴不算是标准的采访对象,也不仅仅是一位新闻人物,因为我们很少正襟危坐地访谈,更多的是在校园中、教室里长时间地共事、深层次地交流。

她是河南教师成长学院的首任英语导师,她也是教育时报社与河南师范大学联办的未来名师班的首位班主任,她更是国培、省培等众多中小学教师教育的专家……她精心设计此前从未有过的高端研修课程,她从容面对自全校各院系精挑细选出的跨学科班级,她也在一天几所中小学的授课中不停地转换角度和思路……

没有先例可循,没有经验可学,甚至没有教训可以借鉴。然而,这一切她都在痛苦地煎熬中接了过来、撑了下去,并且做得风生水起,独树一帜,在数不清的学员眼中简直是女神般的存在。

我们在采访中也常常探讨:大学教师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主持重大课题、著作论文等身、主要带硕士生博士生的高深学者型,是大家公认的大学教师的标准形象。

然而,河南师大出了个王彩琴,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个范本:常年在基层中小学校教室里蹲着,跟不同起点的一线老师交朋友,倾心倾力地带本科生、以期他们未来成为支撑河南这个教育大省基础教育事业的栋梁。

写这篇记者手记时,正赶上全民送别袁隆平,王老师发来她2015年在培训课件上写的一段话——

沉下心来,像袁隆平老师那样,扎根脚下的这片沃土;

潜心教育,像袁隆平老师那样,守候身边的乡村孩子。

我们也希望每一所大学里都能拥有一批既仰望星空搞科研、又脚踏实地带学生的“王彩琴”。

如是,乃学生之幸、教育之幸、国家之幸、未来之幸。


此次入选新世纪河南十大师德楷模系列报道的13位党员师德典型,教育时报都曾对其进行过多次报道,接下来请大家一起重温楷模事迹——


● 时报记忆


 微信图片_20210615181334.jpg

从教31年来,王彩琴始终致力于“职前、入职、在职”一体化的教师教育研究,倡导“同课异构、观课议课、案例教学”等教师教育实践模式。2007年7月,她创建了“教师发展学校”,坚持与发展学校的师生进行课堂互动,提供教学科研课题的指导,以及全校教职员工培训和家长培训。这一革新之举,在河南省还是第一家!目前,她已在全省创建了8所“教师发展学校”。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王彩琴始终勇于担当使命。她兼任浙江大学、西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国培计划”的特聘专家,她的中小学教师培训足迹已遍及全国27个省(区、市)。

——《倾情基础教育的高校学者》,原载2018年6月29日《教育时报》,作者:靳建辉


 微信图片_20210615181336.jpg

作为导师,按照学校要求,对学生在实习学校期间只需要跟踪指导两次就完成任务了,但王彩琴在完成校内教学任务之余,几乎天天都泡在实习学校里,全方位跟踪指导学生的实习。在她看来,教育好比农业,“应天时”是基本规律,教师培养也需要师徒制,尤其是入职前,最需要好老师手把手地教、帮、带。

在实习学校,王彩琴的作息安排与在校学生同步。她带着自己指导的3名研究生参与学校英语组的集体备课,明确教学单元的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与方法等,随后老师们各自写教案、进班上课。她则进行课堂观察,课后与授课教师一起开展教后反思:肯定亮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讨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指导授课教师做课堂教学行动研究。

——《虽不年少,她却时常热血沸腾》,原载2018年10月19日《教育时报》,作者:吴松超


 微信图片_20210615181340.jpg

王彩琴告诉教育时报记者,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教育研究者,在2019年对自己的要求一如既往:求实!

“我提前向教育时报递交申请,希望继续担任河南教师成长学院的英语学科导师。”王彩琴说,教材分析、课例研讨、项目申报、科学评价等主题的课程自己已经开始准备了,要与更多教师分享成长的快乐!

新的一年,她还将继续为叶县、郏县的中小学英语教师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性和引领性培训,选拔出当地的种子培训师,做更有针对性的师徒制帮扶。

——《王彩琴:把教师教育做深入,覆盖面更大》,原载2019年1月29日《教育时报》,作者:吴松超


 微信图片_20210615181348.jpg


原载:《教育时报》

作者:教育时报记者 刘肖 庞珂

 


扫一扫分享本页

责任编辑:杨智斌 二审:侯军锋 三审:刘肖

返回
首页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