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师德建设宣传网 楷模人物

又见武秀之:将党的嘱托进行到底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教育时报联手河南省师德建设宣传中心隆重推出“我把一切献给党”新世纪河南十大师德楷模系列报道,从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省涌现出的一大批党员师德典型中选择了十位具有标志性和代表性的人物,以及三位特别致敬人物,予以重点宣传,充分展现我省教师队伍“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精神风貌和师德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以此为党的百岁华诞献礼!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郑州西亚斯学院教授武秀之——


微信图片_20210423165459.jpg


● 又见楷模

武秀之:将党的嘱托进行到底


微信图片_20210423165503.jpg



距离2017年的教师节,已逝4个春秋。如今89岁高龄的武秀之和她的声乐世界,又有哪些经典在流传?“去年年底拜访武老师的时候,她的精神头足着呐!一开口,还是经典的味道……”分享的人,是教育时报记者的同事。

“武老师现在还是一线教师,只要身体情况还可以,都会坚持给学生上课。这个周六,她还计划要参加招生面试……”郑州西亚斯学院宣传部教师崔颖,由于工作接触较多,对武秀之的动态非常了解。

4月16日一早,教育时报记者先与武秀之的学生赵献军会合,随后一起驱车前往她的住处。1个多小时后,赵献军的车驶入郑州西亚斯学院,在一处老旧的住宅前停下——武秀之的家,到了。


一日为师,终身为师


走进武秀之家的小院,没几步便是她的住宅大门。教育时报记者知道,只要推开这扇门,关于她的一切,将不再只是他人的转述。推开门后,映入教育时报记者眼帘的,是多次出现在报道中的一方小舞台,却不见武秀之的踪迹。

“我在里屋……”不一会儿,武秀之便拄着三脚拐杖从她的卧室走了出来。这一次交谈,武秀之把地点选在了她最常待的房间——只有10平方米左右的“办公室”里。靠窗的那边,一侧摆放的是武秀之的办公桌和一把特意调整过坐垫、靠垫的椅子,办公桌的周边,堆放着好几摞有关声乐、戏剧的书籍与杂志;另一侧,一组小沙发靠墙摆放,容得下三四个人;窗户的对面,被素色布料遮盖的,是她的钢琴,每个星期,她都会在这里给学生上课。


微信图片_20210423165507.jpg


武秀之在指导学生


“魏冉,你跟大家说一下,今天的汇报演出取消吧,我这里来了客人,想多聊会儿。”武秀之告诉教育时报记者,每周的周一到周四,学生会分批来她这里上课,到了周五,大家会轮流走上小舞台进行汇报演出。她的学生魏冉告诉教育时报记者,这些学生,有已经从教的老师,也有学校每年招收的新生。

“我1949年参加工作,到现在已经有70多个年头了。”武秀之聊家常般地讲起了自己从教以来的二三事:走出河南大学的校门,再走进去,她的身份由学生变成教师;1954年,她加入中国共产党,圆了学生时期的梦想;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魏冉成了自己的学生,师生之间亦师亦友的情谊,持续了30年;从教几十年里,学生遍布各地,她和“小香玉”陈百玲等学生的关系如伯乐与千里马;带着一群学生创出“假声位置真声唱法”,还摸索出“三合一”声乐理论的教育模式……

从走上讲台至今,她一直在教学上持续耕耘。教育时报记者内心忍不住感慨:这大概便是最生动且鲜活的“一日为师,终身为师”……


一份嘱托,一生求索


武秀之的人生都与“三合一”绑在了一起。

如果有人问,是谁成就了谁?教育时报记者想,武秀之与“三合一”,应该是相互成就,早就融为一体的;她与它,都是值得被记录和书写进历史的。

2002年,从河南大学退休的武秀之应邀来到郑州西亚斯学院,创办了歌剧、音乐剧专业。十几年来,她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将声乐演唱的民族、美声和中国戏曲的“三合一”延伸为歌、表、舞的“三合一”,并提出了音乐表演专业“探索文化市场,走歌剧、音乐剧教育产业化的道路”的教、产、研“三合一”科学发展之路……


微信图片_20210423165512.jpg


学生魏冉像女儿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武秀之


如今,这位学者仍担任着郑州西亚斯学院音乐戏剧学院院长的职务,几十年如一日地为她痴迷的民族声乐教育事业默默奉献着。

“作为一名有着几十年教龄的老教师,对于不同年代的学生,您感觉到了哪些变化呀?”教育时报记者问道。

“音乐这碗饭,不是所有人都能端的。我们那个年代,要是自身没有天赋,学生和家长都不敢选这个专业。现在时代不同了,老百姓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在孩子的教育上也有余力支持了,学校近些年招的学生,有些专业素养水平挺不错的……这要感谢咱们党的领导,让全国人民过上了好日子。”武秀之感慨道。


一如当初,勇往直前


和武秀之交谈,绕不开的,还是“三合一”声乐理论的研究历程。

“为啥大家都觉得我干得了?”

“因为你这个人不会回头……”

提问的人是武秀之,回答她的,是一群了解她的声乐挚友。他们的话,一语道破重点。如今,年事已高的武秀之之所以如此执着于教书育人,大抵也是因为年轻时就是如此!


微信图片_20210423163304.jpg


学生的汇报表演就在武秀之家的小舞台上进行


“既然接下了周总理的这份嘱托,我就要一直做下去。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和我的学生们,也有一份礼物献给党。”武秀之所说的礼物,是她近两年来新创编的一部音乐歌剧《月照盖头岭》。

对于《月照盖头岭》,教育时报记者早在去年年底已耳闻,但至今还未见到它的庐山真面目。“《月照盖头岭》,描写的是我省武工队喋血抗战的故事。2020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开展‘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遴选工作,我和魏冉商量决定,以河南省武秀之歌剧音乐剧研究所的名义进行申报。”武秀之说,申报的时候,俩人心里也不是太有把握。

“最后,只有7个剧目被选入,《月照盖头岭》是唯一一部由高校创作并演绎的剧目。”提及此,武秀之还是忍不住地为自己的团队自豪起来。


微信图片_20210423165519.jpg


武秀之在指导学生进行声乐练习


问及这一剧目的创作情况,武秀之竟有些犯难:这部剧一共有四幕,前两幕的剧本已经打磨了好几次,不久前,刚刚排演了一次,效果很不错。但这次经费太紧张了,后两幕的剧本和舞美制作,还得一点点来……

有人会用“痴”字形容一些艺术家对于艺术的追求。在武秀之这里,“痴”就是她心中的理想——将党的嘱托进行到底。“这两年创作了反映舞阳县贾湖骨笛文化故事的音乐剧《东方魔笛》和《月照盖头岭》,我就是想用教学、科研和创演成果,服务于河南省文化艺术振兴,把咱们革命先辈的爱国主义精神给弘扬出去。”武秀之说。



● 我的入党故事 


 

 微信图片_20210423025312庞加.jpg

 长按识别二维码

听武秀之讲述她的入党故事


此次入选新世纪河南十大师德楷模系列报道的13位党员师德典型,教育时报都曾对其进行过多次报道,接下来请大家一起重温楷模事迹——


● 时报记忆 


在河南音乐界,在郑州西亚斯学院,提起武秀之,很多人都会说她是为“三合一”而生的。周恩来总理生前曾说:“现在音乐舞台实践中已经产生了三种唱法,一种是西洋歌剧的‘茶花女’,一种是民族歌剧的‘白毛女’,一种是中国戏曲的‘七仙女’,三种可以互相学习嘛!将来也许你们这‘三女’合作以后,会产生新的什么女。”周总理这个神奇的构想,对武秀之来说就像茫茫大海上的一座灯塔。

面对怀疑、妒忌、嘲讽和刁难,武秀之没有让人们失望。1982年,她开创了特色鲜明的“假声位置真声唱法”声乐艺术教育成果,让周总理的生前构想成为现实。“三合一”的武秀之教学理论由此诞生。

——《武秀之:“三合一”声乐理论的开创者》,原载2017年6月9日《教育时报》,作者:侯军锋


微信图片_20210423163313.jpg

85岁高龄,本可安享晚年,但武秀之却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她不仅坚持指导学生上课,还把“讲台”搬到了家中。在这里,教育时报教育时报记者发现“家”与“教室”并没有清晰的界限。走进武秀之的家,首先感受到的是浓厚的音乐气息。客厅里,除了一般的设施,还有一个小舞台,摆放着钢琴。“我的学生每周都会在这里进行汇报表演,我就在下面看着,给他们指导。”武秀之说。

武秀之的学生向教育时报记者展示了武秀之每天的安排:周一至周四是上课时间,周五是学生汇报的时间。这期间武秀之每天早上5点起床,上午在家为学生上课;午饭后1点到2点是休息时间,之后为有疑难问题的学生个别指导;下午4点开始是吸氧治疗时间,之后武秀之会抽时间阅读书籍、报刊,了解专业研究进展和时事。

教育时报记者不禁为之震惊,一位80多岁高龄的老人真的有必要这么辛苦吗?武秀之微微一笑说:“我这个‘三合一’研究到这一步,越来越觉得它水很深,我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也越来越觉得时间不够用。一想到这些,怎么还能停下来呢!”

——《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原载2017年10月27日《教育时报》,作者:张璟

 

1959年武昌会议期间,毛主席告诉我:“音乐民族化的基础问题是‘脚跟’问题,立足于民族的基础上,吸收西洋的唱法,可以民族化;如果立足于西洋的基础上,那就不是民族化,而是化民族了。”而后,他又具体指示我:“你是河南人吧!去向常香玉学习,老老实实学3年,然后再加以改造,这就是声乐民族化。”

在参加完1979年全国第四次文代会,我组建了研究团队,师生们齐心协力艰苦奋斗了3年,终于摸索出一种能适应“茶、白、七”3种迥然不同风格作品的演唱方法——“假声位置真声唱法”。1984年9月21日,河南大学成立了民族声乐研究室,聘请常香玉、吴雁泽担任顾问,从此便有了正式的研究机构,为科研实践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光荣背负着声乐传承的历史使命》,作者:武秀之,收录于《河南最美教师2017》


● 记者手记


为热爱、为信念奉献一生


微信图片_20210423165531.jpg

教育时报记者梁美玲和武秀之


武秀之教授的盛名,早有听闻,但与她本人见面,从2017年至今,仅两面。第一次是在2017河南最美教师颁奖典礼的后台,匆匆见过一面;第二次,便是这次采访。

“我记得之前见过你,还是圆圆的脸……”刚做完自我介绍,正思索着怎么进行接下来的采访时,武老师的话,让我感到惊讶——这可是中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原中国民族声乐协会副会长、河南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然而,细微之间,武老师的心细让人感动。

采访中,武老师讲“三合一”、讲声乐民族化的时候,眼里闪着光。讲自己的时候,她几乎不用以“我”为主语的表达方式。

提起她执着一生的“三合一”,她依然记得当时每一个人说的话。在讲述的过程中,偶有“卡顿”,但条理依旧清晰。面前的这位老艺术家,讲到兴奋之处,一双弹了几十年钢琴的纤纤细手便会比划起来,动作依旧优雅。“年龄大了,身体没法再跟以前比了,平时坐一小会儿,腿都疼得难受……”如果不是武老师自己讲述这些病痛,记者是想不到她的身体状况是这么不容乐观的。

“平时,您除了上课,还会做些什么呢?”“治病呀!”武老师的话,一开始让我疑惑,跟着她来到卧室才明白:床头的柜子里,过道的架子上,满是药品。看到这一幕,我的心里是不好受的。而这一次的采访,武老师因为近1个小时的久坐,身体开始不适,我也不忍继续打扰,便匆匆结束采访。

4月19日,当我再次联系补拍照片时,又因为武老师的身体状况未能成行……因此,本期图片均来自2017年武老师入选河南最美教师后的追踪报道,没能将武老师最新的状态全情展示给大家,希望广大读者朋友能够见谅,再次表示抱歉,唯愿武老师身体永远康健。


微信图片_20210423165534.jpg

原载:《教育时报》

作者:教育时报记者 梁美玲




扫一扫分享本页

责任编辑:杨智斌 二审:侯军锋 三审:刘肖

返回
首页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