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教育时报联手河南省师德建设宣传中心隆重推出“我把一切献给党”新世纪河南十大师德楷模系列报道,从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省涌现出的一大批党员师德典型中选择了十位具有标志性和代表性的人物,以及三位特别致敬人物,予以重点宣传,充分展现我省教师队伍“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精神风貌和师德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以此为党的百岁华诞献礼!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周口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许湾乡李灵希望小学校长李灵——
● 又见楷模
李灵:坚守乡村教育的初心不会变
“80后最美乡村女校长”、“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人大代表……这是人们印象中的李灵。
扎根乡村,献身农村教育……这是人们认识中的李灵。
身着黑色短袖,推着一辆三轮车,迎着风雨,穿越大街小巷,为孩子收购图书……这是在时间长河中定格的李灵。
周口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许湾乡李灵希望小学校长、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学院2021级学生……这是现实生活中的李灵。
4月2日的北京,早上刚下过一场小雨,教育时报记者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门口,见到了李灵——
不辜负学校、不辜负国家厚望,学成之后好还乡
知道要接受采访,李灵当天专门穿了件正装,脸上还化了淡淡的妆。
今年,对李灵来说,是愿望实现的一年。2020年,在得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学院招生的消息后,作为全国先进工作者的李灵便极力向学校申请,争取进入学校深造学习的机会,终获批准。今年3月20日,学校开学,李灵正式成为该校劳模学院的一名大学生。
“心情很激动,很高兴。毕业将近20年了,还能到北京,走进这么好的大学,像其他大学生一样,在校园里学习和生活,感觉是一件特别幸福、特别幸运的事儿。”在李灵的眼睛里,那种幸福感仿佛能溢出来。
重返校园的她,与同学一起交流、合作
“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对我们特别照顾。今年一年,我要在学校接受系统的学习。”从走进大学校园的第一天,李灵就告诉自己,一定要把知识学到手,不辜负学校的培养和国家寄予的厚望,回去后更好地服务家乡的教育事业。
在和李灵的接触中,教育时报记者能感受到,短短十几天的大学生活,她已经完成了从校长到学生的角色转变。她的生活由之前的学校管理、教学教研,变为了每天上课学习、与同学研讨交流。开学后,她还被推选为班里的学习委员。
“我的同学们都来自各行各业,所以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传授的是一些理念。这里的许多课程我都很喜欢,针对一个知识点,老师会让我们举一反三,思考在本行业中遇到问题需要怎么做,实用性比较强。”李灵说。
她渴望改变,是因为孩子在变、家长在变、需求在变
李灵自2017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每年全国两会前都会做深入调研。
在调研中李灵发现,随着时代的发展,乡村教育也面临许多新挑战。“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老百姓的生活条件变好了,对子女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同样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这些,让中师毕业的李灵越来越感觉到压力。如今,学校的硬件设施不断完善,教师的数量增加了,教育教学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升,她也迫切希望自己在学校管理上有进一步的突破。
李灵讲到她有一名叫曾兰君的学生,是自己办学时的第一届学生。后来,这名学生考上了复旦大学。接到录取通知书后,曾兰君到学校看她。她除了为曾兰君感到高兴,心里面还是有很多遗憾的——中师毕业后,李灵一直行走在让学校不断蝶变的路上,未能静下心来好好提升自己的学历水平。
短短十几天,她已经完成了从校长到学生的角色转变
李灵始终未忘记自己的教育初心,她说:“教好孩子,让他们接受最好的教育。这是我最大的目标。我觉得,自己学问、能力的高低已不单单是个人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学校孩子的成长。每周的升国旗仪式上,我要给孩子们讲话,我给他们讲知识改变命运,讲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都能实现自己的大学梦。而我自己却还是一个中师学历,怎么去以身示范,对孩子形成积极影响呢?”
如今,终于实现了上大学梦想的李灵很想安静地学习,但心情往往是不能平静的,因为她还要时时刻刻记挂着家里的500多个孩子。
每天课程结束,李灵都会给学校的业务副校长打电话,问一下学校当天的情况,问一下有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等。她说,不管是现在做学生,还是肩负的校长职责,她都力争兼顾好。
学生向好、学校向好、教育向好,一切都在向好
“现在想想,都不知道咋熬过来的。”李灵说,学校创办初期,连教室都没有,只好租两间房子,接收周边村子里的留守儿童。刚开始,乡亲们对刚毕业的她不是很放心,后来慕名而来的人却越来越多。
说起学校近年来的发展,李灵说,有3个变化最为明显。
学生的人数增加了。李灵说,学生从当初的十几人,已经增加到500多人。学生人数的增加,也促使学校的硬件设施不断优化升级。经过19年的发展,学校现在已经由昔日两间租来的小教室变成拥有教学楼、宿舍楼、图书室和足球场的大校园,还开办了幼儿园。
在李灵看来,最为可喜的是孩子的变化。近年来,她越来越感受到,孩子们越来越活泼、精神状态越来越饱满。
她无比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学成之后好还乡
“学校创办之初,招收的学生,基本都是留守儿童,他们自卑、缺少亲情陪伴、不愿与人交流,行为习惯、精神面貌等都不是太好。那时,每天接送孩子的都是爷爷、奶奶。说句实在话,有时候想开个家长会都难。即使开了,老人们对你所讲的办学理念、孩子的成长需求等,也都不理解。”李灵回忆说。
但现在,李灵发现,接送孩子的年轻家长越来越多。究其原因,她说,主要是乡村振兴起到的推动作用。现在各地都在鼓励青年人回乡创业,许多年轻人在外面有了一定的积蓄,再加上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有了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很多人选择了回家乡发展。孩子们的状态越好,乡村教育才越有希望。
● 我的入党故事
长按识别二维码
听李灵讲述她的入党故事
此次入选新世纪河南十大师德楷模系列报道的13位党员师德典型,教育时报都曾对其进行过多次报道,接下来请大家一起重温楷模事迹——
● 时报记忆
2002年,从原淮阳师范学校毕业的李灵,看到村里有许多孩子由于父母在外打工,不能很好地学习,就产生了办一所民办小学的想法。随后,她得到了有近40年教龄的父亲的支持。说干就干,她在村里租了8亩地,从亲戚朋友那里借来了8万元钱,建起几间标准化教室,招收了一、二、三年级学生。当时把校名定为“希望小学”,就是想让所有的在校孩子都对未来充满希望。经过7年的发展,现在,学校的规模有所扩大,有3个班的幼儿园和一至四年级4个班,300多名学生,其中有200多名是留守儿童。
——《李灵:执著办学感动天下》,原载2009年7月17日《教育时报》,作者:刘润涛
半年来,李灵的名字和照片被刊发在几十种新闻媒体上,然而,面对突如其来的欢呼和赞誉声,她没有在摄像机和镁光灯前迷失自我,因为她知道:“媒体报道和社会关注只是一阵风,当别人渐渐淡忘你的时候,你还要踏踏实实地做自己的事情。”于是,她对学生更好了,因为她要对得住那么多热心帮助自己的人。虽然接待了歌唱家谭晶、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摄制组,可她谈及这些依然是嫣然一笑,继续说她的学生和学校。
——《希望小学的新希望》,原载:2010年1月1日《教育时报》,作者:刘润涛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年轻的我没有丰富的阅历和经验,但有的是精力。家长们把孩子放心地送到学校,交到我的手上,我深感肩上担子沉甸甸的分量。学校的学生80%都是留守儿童,有的离家较远,有的无人照料。所以,不论风霜雨雪、天黑路滑,我都坚持每天接送学生,常常怀里抱一个,手里拉一个,身后跟着几个。当把一个个学生安全送到家,不管天气多么恶劣,我的心里都暖烘烘的。
——《感动》,原载2010年9月10日《教育时报》,作者:李灵
作为一名教师,我最大的快乐便是与学生为伴,看到这些留守孩子的点滴进步,分享他们的快乐与忧伤。10年来,看到留守孩子们有学上、有书读,看到那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满足感便在心中溢开。此时,我会感觉自己是那么幸福。孩子们的健康和快乐,就是我最大的财富。
——《李灵:我的理想是为留守儿童建个“家”》,原载2012年8月28日《教育时报》,作者:赵鑫
● 记者手记
她永远心怀善良和梦想
李灵和教育时报记者靳建辉
对于李灵,我是不陌生的,因为我们都是周口人,是老乡。做教育记者转眼已近10年,遗憾的是,一直未能对这位老乡做一次采访。所以,这次采访也让我实现了愿望。
这个老乡,她身上到底充满着一股什么样的能量,才有着如此强劲的力量?要我说,应是源于老乡的执着,而她的执着又源于她的善良。从刚开始办学到后来骑着三轮车街头收书,是为了孩子;学校变大了,投入变多了,作为民办学校,她却一直不忍心增加学生的学费,是为了孩子;每年去做调研,她都是把留守儿童问题放在心尖尖上,也是为了孩子。这善良的力量,让她一路风雨兼程,才取得了今天的成绩。
老乡很高兴地与我分享了一组数据:办学19年,为家乡培养了1万多名学生,其中有300多人考上了全国知名高校。她说,一个人的力量很有限,但是能改良一方水土,没什么比这更让她知足。
这些年,老乡变了,变得精明干练、谈吐得体;她又没变,她说:“不管过去多少年,我还是当年那个李灵。”她现在回老家,乡亲们都说,她是家乡的骄傲;她说,她心里清楚,自己不能被那些表扬、鼓励的话冲昏头脑。她给自己始终有个定位:不管获得多少荣誉,都不会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原载:《教育时报》
作者:教育时报记者 靳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