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师德建设宣传网 楷模人物

李灵:执著办学感动天下

2009年6月18日,一则报道迅速让淮阳县许湾乡程寺村希望小学校长李灵,由一位普通的农村民办学校校长一跃成为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对象。


微信图片_20210409153449.jpg


报道提及,她为了改善办学条件,只身一人趁学生放麦假赶到郑州,借来一辆人力三轮车,冒高温、顶风雨,专门回收城市孩子看过的旧教辅和少儿读物。她的这一举动经过媒体传播,迅速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人们为她这种艰苦创业、倾心农村教育事业的精神所感动,大家自发组织捐书、捐款、捐物,爱心纷纷涌向李灵和她的学生们。

当面对面交流时,李灵质朴的语言让教育时报记者觉得,此举绝非偶然,因为她对自己的学生和学校充满了感情,并一直在矢志不渝地为改善办学条件作着自己应有的努力。


创办学校为帮助留守儿童

 

7月10日,教育时报记者前往这所希望小学采访。汽车在迂回曲折的乡村小路上行驶,不时出现的时出现的村落显得很安静。同行的淮阳县教体局办公室主任程进澜介绍说:“这些村里的大部分青壮年都出去打工了,留下的只是一些老人和孩子,所以,在附近的学校里,留守儿童占了很大一部分。”

大约行驶了40 分钟,穿过好几个村庄袁眼前突然开阔起来。这是一个不大的集贸市场袁,位于 4 个乡镇的交会处遥。就在这条小街中间,有一个不起眼的大门,和周围普通农家的大门别无二致,如果不是门头上红色的“希望小学”四个大字,很难让人想象这是一所学校。

走进校园看到,不大的院落被收拾得干干净净,因为已经放假,显得很安静。由于李灵有事外出,教育时报记者在学校没有见到她。站在校园中,该校的一位李姓老师向教育时报记者介绍了李灵办学的艰辛历程。

 

微信图片_20210409153453.jpg

一辆三轮车,承载着全校学生的希望

 

2002年,从原淮阳师范学校毕业的李灵,看到村里有许多孩子由于父母在外打工,不能很好地学习,就产生了办一所民办小学的想法。随后,她得到了有近 40 年教龄的父亲的支持,说干就干,她在村里租了8 亩地,从亲戚朋友那里借来了 8 万元钱,建起几间标准化教室,招收了一、二、三年级学生。当时把校名定为“希望小学”,就是想让所有的在校孩子都对未来充满希望。经过 7 年的发展,现在,学校的规模有所扩大,有三个班的幼儿园和一至四年级 4 个班,共 320 多名学生,其中有 200 多名是留守儿童。

李老师指着教室说:“这些房子是先后分三次盖起来的,每次建房,李校长都整天呆在工地上,生怕有一点不合格的地方。”走进其中的一间教室,教育时报记者发现教室后面有一张小床。经过了解才知道,有些孩子中午不回家,学校就在教室后面放一张小床,供他们休息。

然而,作为一所农村民办学校,在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免费的情况下,办学经费是最大的困难。最初,学校对每位学生收 100 元学杂费,最近几年,学校也不收了。李灵想尽一切办法筹措资金给老师发工资,保障学校的正常运转。虽然经费紧张,但是学校每天中午还要为学生供应一顿午餐,一周 5 天的食谱基本不重样,而每生每天只收 1 元钱。“蔬菜和面粉是自家的,就是煤太贵了,从学生那里收来的伙食费勉强够用。”李老师说。

当初,李灵坚信一定能把学校办好。然而没想到,每年都入不敷出遥 7 年来,李灵为建学校已欠下 10 余万元外债,学校根本无力为学生购置教辅读物和课外书籍。“面对办学的困难,李校长也打过退堂鼓。”李老师说。

原来,2007 年秋,有位生意人愿高价租赁学校这块地皮,李灵一时也动了心。然而,在学校老师的影响下,她改变了主意。因为学校的 13 位教师每个月只有几百元的工资,还曾连续几个月没能领到,但他们还是不愿离开钟爱的三尺讲台,一再劝李灵坚持下去。随后,学生不走,家长挽留……


郑州之行收获颇丰

 

7 月 11 日下午,几经周折,在郑州大学老校区,教育时报记者终于见到了李灵校长。天性爱美的她打着一把遮阳伞,戴着一顶遮阳帽。如果不是电话联系,教育时报记者仅凭在照片上留下的印象很难认出她来。

提起前一段时间在郑州街头回收旧书的事情。李灵淡然一笑说:“其实这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作为民办学校的校长,我要靠自己的力量,最大限度地改善办学条件,让孩子们能在学校学习好、生活好、我就想为自己的学生搭建一个阅览室,哪怕是最简易的。”李灵说,这是她一直以来的梦想。

为让自己的学生有书读,6 月初,李灵趁着放麦假,向爸爸要了 200 元,只身一人来到郑州,开始在郑州街头收购旧教辅和儿童读物。

那几天,李灵说自己就像收废品的一样,骑着三轮车到处去转,并在一些小区门口大声吆喝,然后拿着秤一斤斤地回收旧书本。由于天热得吃不下饭,自己就饿了吃一两个烧饼,渴了喝一些矿泉水。

微信图片_20210409153456.jpg

和孩子们在一起,李灵是最快乐的

在郑州收书的日子,令李灵最开心的事就是收到了几本带漫画的英语书和一些童话故事书。“英语书里有许多有趣的漫画,对孩子们学习很有帮助,这在乡村或县城都是很难找到的。童话故事书,孩子们也最喜欢了,过去就天天缠着老师给他们讲故事。”除了这些好书,李灵还收获了 3 个电脑键盘。“是 10 块钱一个收的,都还挺新的。我们学校里现在还没有电脑,我想让孩子们先通过学习使用键盘,了解一些电脑知识。”

由于前一段时间郑州气温极高,李灵晒黑了许多。“有一次,我从镜子中看到自己以前白嫩的脸庞被晒得又黑又瘦,当时就委屈地哭了,决定不干了,可想想学校那 300 多双充满期待的眼睛,还是选择了继续。”说到这里,她的眼睛湿润了。

李灵随身携带者一个黑色的笔记本,上面记着一些赠书人的电话和地址。“回去以后,我会让孩子们给这些好心人打电话感谢他们,我们也想做个大家签名的贺卡送给这些好心人。还有很多的好心人,给了我书,却不愿意留名字。”

当被问起这段时间在郑州获得的最大感受是什么时,李灵说:“郑州的好人真多,我不但有物质上的收获,更多的是来自精神上的。”她告诉教育时报记者,前几天回学校时,她已经把这些感受讲给了学校的老师和孩子们。


脚踏实地办学回报社会关爱


如今,经过媒体的报道后,李灵的名字已经传遍全国。当被问及现在的心情时,李灵很坦然地说:“我仅仅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本来就不值得宣传。无论到什么时候,我都是一个普通的农村民办学校校长,我要做的事情就是脚踏实地把学校办好。和以前不同的是,现在觉得自己的责任更大了,因为只有把学校办好,才能对得起关心和帮助我们的每一个人。”

由于李灵朴实的行动感动了许多人,现在,学校已经收到社会各界捐赠的图书 3 万多册。让人欣慰的是,许湾乡党委书记孙作虎最近冒着酷暑几次到学校实地考察,已经划拨了10亩地给学校用于扩大办学规模。淮阳县教体局局长丁兆华也明确表示,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情况下,今后会给予学校更多的帮助,包括教育教学指导尧教育器材的配备、师资力量的培训、使学校能健康持续地发展。谈及这些,李灵的话语中充满了感激之情。

微信图片_20210409153500.jpg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校园焕然一新

李玲说,这段时间,大量好心人亲自到学校捐赠物品,孩子们都高兴坏了。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人和这么多好看的书,都站在门口拍红了手掌迎接客人。孩子们不用教导就能感受到人们的关心和帮助, 都怀有一种感激的心情。他们放假前学习了《感恩的心》这首歌,开学后会按照捐赠人的地址给他们写信表示感谢。

“能够帮助更多的农村孩子看上好书,是自己很高兴做的事情。”李灵说。现在,他们已经把受赠书籍中的 1 万多册给了附近的宜民学校。今后凡是社会上捐过来的书,他们都会及时地给各个乡村学校。“让社会的爱心得到延续和传播,让所有的孩子分享快乐。”

对于一些个人和单位的捐款,李灵专门委托学校的一位老师管理,不管数目大小,全部登记造册。李灵说:“下一步将抓紧把图书室建起来,让社会的捐助落到实处,给众多好心人一个满意的答复。我们还准备在学校里建一座爱心碑,让孩子把这些好心人牢记在心,激励他们用最好的成绩回报大家。”


微信图片_20210409153504.jpg

原载:2009年7月17日《教育时报》

作者:教育时报记者 刘润涛


扫一扫分享本页

责任编辑:杨智斌 二审:侯军锋 三审:刘肖

返回
首页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