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教育时报联手河南省师德建设宣传中心隆重推出“我把一切献给党”新世纪河南十大师德楷模系列报道,从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省涌现出的一大批党员师德典型中选择了十位具有标志性和代表性的人物,以及三位特别致敬人物,予以重点宣传,充分展现我省教师队伍“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精神风貌和师德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以此为党的百岁华诞献礼!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南阳市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小学校长张玉滚
● 又见楷模
张玉滚:时代楷模的回乡之路
按照原计划,2021年1月9日,教育时报记者将在郑州市惠济区月湖南路17号——河南教育报刊社,见到前来参加2021教育时报新年大会的张玉滚。作为“我把一切献给党”新世纪河南十大师德楷模系列报道的嘉宾代表,张玉滚不仅要和另外两位嘉宾代表李灵、刘文婷一同接受现场访谈,还有一个教育时报记者跟他的特约采访。
但教育时报记者提前一个多月的联系、沟通、协调和期待,都在1月8日晚戛然而止——突然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让线下相见变得没有可能。带着失望和失落,教育时报记者回忆起最近一次与张玉滚的相见,是拍摄《一切都给你》师德楷模版MV的那次——
《一切都给你》MV拍摄现场
2020年11月27日下午3点半,镇平县,G312国道与G217国道的交叉口,教育时报记者终于见到了他——刚刚从北京、郑州、南阳一路奔波回乡的时代楷模、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小学校长张玉滚。
见到张玉滚时,已经过了饭点,但他还没吃午饭,身上穿着的是还没来得及换下的挂着奖章的西装外套。在教育时报记者的再三劝说下,本决定直接赶路的张玉滚在国道旁找了家面馆,点了碗面“先垫垫”。趁着等面的空当,教育时报记者向他了解起他这周匆忙的行程——
11月22日,从镇平前往北京,做核酸检测,入住招待所;
11月24日,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
11月25日,从北京回到郑州,为接下来的座谈会做准备;
11月26日,受到省委书记王国生、省长尹弘的接见并座谈,分享在北京参加表彰大会的感受和体会;
11月27日,当天上午从郑州乘高铁赶回南阳,中午又要接受镇平县电视台记者的采访……
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的张玉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前留影
而教育时报记者也向张玉滚介绍了此行的目的——为庆祝建党百年,河南省师德建设宣传中心与教育时报联合推出“我把一切献给党”新世纪河南十大师德楷模的系列宣传报道,而且要为这个系列报道重新制作一版全省师德教育活动主题歌《一切都给你》的MV。这首传唱了十多年的全省师德教育活动主题歌以这样的方式重新演绎意义非凡,尽管张玉滚档期很满,但还是希望能够挤出时间进行拍摄。
一碗面,张玉滚呼噜呼噜很快就吃完了。“咱得抓紧时间,冬天天短,天黑了是不是拍摄效果也不好啊?”张玉滚边抹嘴,边起身向外走。快步走到他的车前,打开车门,邀请教育时报记者上车。
“车里脏了点儿,别嫌弃啊。”张玉滚一脸不好意思。教育时报记者打量起了这辆车——外表看起来和其他车无异,但打开车门就能发现,这辆车平常应该不是在运人——除了驾驶位和副驾,后边的座椅全都被拆掉了,车里的地板革上都是泥土的痕迹。“平时就靠这车往返城里和黑虎庙,购置生活物资、运送教材教辅,用得比较多,也没空收拾,是脏了点儿。”张玉滚解释道。
张玉滚用一双腿和一根扁担挑起了山区孩子的求学梦
张玉滚所在的黑虎庙村位于镇平县县域内的西北边界——这里是秦岭余脉伏牛山的一部分,尽管已经没有秦岭的高耸入云气势,但陡峭的山势依旧保有八百里伏牛山的韵味。20年来,张玉滚进出大山的交通工具从2001年至2006年的一双腿和一根扁担到后来的摩托车,再到2018年以后他省吃俭用攒出的这辆面包车,张玉滚的交通工具一如既往地实在。
“张校长,这一趟出去挺辛苦的吧?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里接受表彰啥感觉啊?”从国道拐到省道上,车辆明显减少,路两侧的白杨树迎着寒风轻摇树梢,教育时报记者问道。
“感觉挺辛苦的,但是一路上的行程都被安排好了,其实也不算操心,出去一趟收获很大,辛苦也值得。这次去北京的,咱省里算上我一共就8个人,能当咱河南老师的代表去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多荣幸啊。”张玉滚说,这一路上看到各个岗位的防疫人员都非常辛苦,他希望疫情能快点儿过去……谈起这一程的感受,平日里不善表达的张玉滚却越聊越放松。
难行的山路,张玉滚陪着孩子们走
“到前边野鸡脖村,我接一下村上的俩人,小孩儿生病了来看病,正好顺咱车回去。”车子驶入乡道,张玉滚接了一个电话之后,告诉教育时报记者:“村上的人都习惯了,平时捎个人、帮忙取个快递、买个东西,他们出来不容易,都是顺路就帮了。”
原来,要想从黑虎庙出来就得翻过险峻的尖顶山,如今有了另外的选择,但要比老路多出来近20公里,而且依旧是山路,对于村民来说,如果没有什么必要情况一般不会出山。可说是顺路,接上了同村带孩子的这一对年轻夫妇,又绕了好大一圈儿才回到刚才的小路,继续朝山里开去。
国道、省道、乡道、村道、无名小道,百十里的路,颠簸了将近3个小时,终于在一条路的尽头,看到了媒体报道中经常出现的亮黄色外墙的教学楼——黑虎庙小学到了。张玉滚也到家了——原来在学校里住,后来在学校门口的位置建了两间平房,当是自己的家。
张玉滚指导学生写作业
趁着天色尚明,一到学校,平时感觉做事不紧不慢的张玉滚就好像变了个人似的。在教学楼前的小广场、教室、办公室几个场景分别安排不同的师生,有条不紊地介绍需要他们配合的内容……
很快,视频就拍完了,比预期时间要短很多。上一秒还穿着衬衫西裤的张玉滚,下一秒就换上了厨师服,来到厨房,帮忙做晚饭。切菜、炒菜、煮汤,张玉滚和妻子配合默契,没一会儿,几十个人的晚饭就做好了。学生们排队在厨房门口,张玉滚一个一个给学生打饭。学生们吃完后,老师们和张玉滚才得空开始吃饭。
天黑了,张玉滚和妻子给学生做饭
“张校长,这几位同学是这周过来支教实习的……”厨房里雾气氤氲,一位老师向张玉滚介绍前来支教的学生。他们围坐在灶台前,一人手里一碗汤、一个馒头,边吃边聊,时不时地发出阵阵笑声……
夜色降临,浓郁又阴冷的夜挡不住厨房里这一颗颗火热的心发出暖暖的光。奔波了一周,回到学校,看到学生、老师们,喝上一碗热乎的咸汤,跟大家聊聊这里的日常,对张玉滚来说,可能这才算真正地回到了家乡……
● 我的入党故事
长按识别二维码
听张玉滚讲述他的入党故事
此次入选新世纪河南十大师德楷模系列报道的13位党员师德典型,教育时报都曾对其进行过多次报道,接下来请大家一起重温楷模事迹——
● 时报记忆
接下老扁担,便接下了山区教育人的传承;走进十八弯,便开始了十八年的坚守。如同伏牛山上的连翘,平凡又坚韧;堪称中原教育的楷模,朴实又厚重。你是2018河南最美教师——张玉滚。
——2018河南最美教师颁奖典礼上,组委会授予张玉滚的颁奖辞,原载2018年9月7日《教育时报》
2001年8月,好不容易从这深山里走出去的张玉滚回来了。面对家中老母亲的不解与埋怨,带着自己对山村教育的一腔热血,他又回来了。“刚来学校执教的时候,说实话也是有些动摇的,但是看看山区的这些孩子,不接受教育就没有走出大山的希望。”张玉滚坦诚地告诉教育时报记者。
2001年至2006年这 5年间,张玉滚和他的同事靠着一根扁担,从几十公里外的镇上为孩子们挑来学习和生活用品,也挑起了孩子们的希望。
——《一根扁担挑起500多名山里孩子的未来》,原载2018年9月11日《教育时报》,作者:张利军 庞珂
“希望前来黑虎庙小学支教的老师,能有更多体音美专业的老师;也希望这些前来支教的老师能够得到更多生活补助和交通补助,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还希望老师们能有更多、更生动的教学用具,学生们有更多的动手机会……”张玉滚说,“归根结底还是希望老师教得开心、学生学得快乐。”
——《张玉滚:愿山里娃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原载2019年1月29日《教育时报》,作者:庞珂
张玉滚激动地告诉教育时报记者:“这些年,国家对我们乡村教育的重视,老百姓都有目共睹。我们学校经过几次改扩建,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与城里学校的差距在逐渐缩小,我们老师的工资待遇也在不断提高……”原来从没去过北京的张玉滚,谈及对北京的印象,他说:“北京是祖国的心脏,我们每个人都是祖国身体里流淌着的血液,不管血液流淌在身体的哪个部位,都离不开祖国这个母体。”这不就是张玉滚真情实感的流露吗?坚守深山20年,就是对党和国家最真挚的爱。
——《大山里的坚守,就是我对你的爱》,原载2019年3月15日《教育时报》,作者:张利军
2019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迎来了共和国70周年华诞。作为一线教师的我,有幸参加了共和国生日庆典,见证了祖国的繁荣昌盛。新年到了,我又获得了河南年度教育新闻人物,此时此刻,我的心情特别激动。感谢大家对我多年来付出的肯定与褒奖,我会一如既往、扎扎实实做好我的工作,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资源,帮助更多的同人,与大家共同携手,以更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
——2020教育时报新年大会上,作为2019河南教育新闻人物年度致敬人物,张玉滚接受主持人采访时这样回答,原载2020年1月5日“教育时报”微信公众号
● 记者手记
坚守,以最初的姿态
教育时报记者庞珂和张玉滚在2020年全省教育系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教师节重要寄语精神报告会上的合影
距离第一次采访张玉滚已经过去两年多。两年多里,跟他接触的次数多到数不清,早先有第17届河南教育名片发布仪式、2019年全省教师节表彰大会,近来有2020年全省教育系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教师节重要寄语精神报告会、2021教育时报新年大会等。这期间,他也在不停地收获新的荣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河南最美教师、时代楷模、“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全国先进工作者……他几乎收获了一名人民教师能够获得的所有荣誉。
一次次的相遇,一次次地接触,他登上的领奖台越高,我越发对他尊敬、被他感动——他既身处其中又游离其外,从不被荣誉和称赞所牵绊,鲜花和掌声只是让他更清楚自己的初心和方向。
这次采访,他聊起了自己从未谈及的入党故事。他说自己年轻的时候想得很简单,身边优秀的人都是党员,他想成为其中一员,他想成为他敬佩的人——老校长吴龙奇,于是他接过了老扁担,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做起了“十八弯山路上的一轮明月”。如今,他也努力让“让优秀的老师入党”成为黑虎庙小学的一种传承和传统。
“就是不想让这些山里娃儿没学上,一直可怜下去不是办法。”他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也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20多年来,他一直守着自己的初心,守着尖顶山下的这一拨拨学生,守着山里娃儿通过教育走出大山的希望。历尽千帆,而他依旧平实、朴实、坚韧且简单。
原载:2020年1月15日《教育时报》
作者:教育时报记者 庞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