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晓丽,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师
组委会授予付晓丽的颁奖词是:
你将爱心交给未来,深味青年成长的烦恼,用真情抚平思想波澜;你把自己交给事业,倾力辅导员队伍建设,用智慧打造思政品牌。你是,2017河南最美教师——付晓丽。
大学辅导员的“辅导员”
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规模很小,800多名学生,80多位教师,4位辅导员,在6万多人的大学校里,很不起眼。
但她的名气很大,全院只有4个辅导员,却先后4人次登上全国和河南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的领奖台,被《光明日报》称为“郑州大学的公卫辅导员现象”。
一个大学基层院系的辅导员团队何以屡创佳绩?记者近日走进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通过对2017河南最美教师、郑州大学副教授付晓丽的跟踪采访,还原高校辅导员的真实生活,揭秘成绩背后的付出。
小陈住院了
2017年12月15日,早上8:30,记者走进郑州大学。联系付晓丽,她先说了声“抱歉”,然后讲有一位叫小陈的学生病了,怀疑得了水痘,她要先去校医院看一下。
小陈是公共卫生学院大四的学生,昨天发现浑身起红疹,奇痒无比,被紧急安排到校医院隔离治疗。
8:45,记者刚走到公共卫生学院楼下,迎头便碰上正在打电话的付晓丽。
“您先去办公室稍等一下,我协调好学生住院的事儿就回来。”她行色匆匆。
记者提出要跟着去,她迟疑了一下:“水痘有一定的传染性,你们要去的话,不要离得太近。”
指导辅导员参加职业能力大赛
到了病房,付晓丽详细询问了小陈的病情,并一再叮嘱,要注意配合医生,按时作息,安心养病并加强营养。
出了病房,付晓丽又找到小陈的主治大夫,了解治疗方案,咨询小陈所在宿舍的预防措施。
付晓丽告诉记者,小陈家是浙江的。他的父亲得知情况,正在来的路上,下午到郑州。
回到办公室,维吾尔族女生再努热·帕海里丁已经在办公室等候了。
再努热是预备党员。作为学院的党委副书记,付晓丽要定期跟她谈话,了解思想状况。
付晓丽叮嘱再努热,要加强政治学习,定期向党组织进行思想汇报,通过自己的进步影响更多的同学。
和付晓丽一起谈话的,还有新疆内派教师买买提。和再努热谈话结束,付晓丽就和买买提筹划着要在郑州大学新疆籍学生中,开展一次“我看十九大”的学习教育活动,要让同学们看到祖国发展的大好前景,增强好好学习的动力。
剩菜拼出的午餐
就在付晓丽跟再努热谈话的同时,公共卫生学院一楼大厅里,参加12月17日郑州大学第九届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的选手正在抽签。第六届全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一等奖获得者胡波是这次大赛的操盘手。
付晓丽说:“我们院只有4个辅导员,孙锦锋、胡波、曾鑫和刘小雪。孙老师正在负责党务统计工作;曾鑫参加了教育部辅导员骨干海外研修,正在英国做访问学者;小雪今年刚入职。所以,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的担子全压到了胡波身上。”
买买提刚走,胡波就拿着一个大本子走进办公室。
会标、展板、评委、引导员、指示牌、茶歇、候场、计分计时、会场、音响……林林总总20多项,两个人一一对照落实,事情落实到人,环节落实到分钟。
“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是全校性的活动,放在公共卫生学院,是学校对我们的信任,不能有任何差池,必须给辅导员们把舞台搭好,让大家把专业化、职业化的戏唱好。”付晓丽说。
忙完这些,时针已指向12:40。
2017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郭天财为付晓丽颁奖
“真是不好意思,让你们也陪我们到这么晚,去我们食堂吃点饭吧!”
走进食堂,自助餐已经没有了。付晓丽和老师们从自助餐的剩菜中拼了两盘菜,每人要了一小碗烩面。
半个小时后,付晓丽又走进了办公室。“老师好!我就知道这会儿你一定在办公室。”刚到办公室门口,一位年轻女老师亲昵地上来打招呼。
“这是范媛媛,以前是我的学生,现在是我们学校护理学院的辅导员,今天来做辅导员班会视频的评委。”付晓丽笑着向记者介绍。
还没说上两句话,付晓丽接了个电话。“小陈的父亲到了,我去见一下,确认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话音还没落,她人已出了办公室。
范媛媛问记者:“你们是不是快1点才去吃的饭?”
“差不多。”
“吃的是不是烩面?”
“是啊!你怎么知道?”
看记者有点惊讶,范媛媛笑着说:“这是付老师他们的常态,今天吃烩面还是因为你们来了,否则他们要么互相带点,要么吃方便面。”
范媛媛的指路人
范媛媛是付晓丽2005年从事辅导员工作带的第一届学生。
“我们这一届学生160个人,付老师能让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家的感觉,有求必应。毕业这么多年,我们同学打电话,付老师一听就能叫出名字。她每年的生日一直都是我们年级的同学为她过,她老公都凑不到跟前!”范媛媛很得意。
据范媛媛讲,付晓丽在当辅导员期间,心里有两本账:一本是掌握同学们基本情况的心里账,全年级160名学生,从家庭住址、困难程度、父母职业、性格特点、爱好、特长、学习情况,她了然于胸;另一本是记录同学们在校的成长账,她用成长档案记录每个同学的成长轨迹。
和胡波一起筹划学校的辅导员大赛
范媛媛说:“我的今天就是付老师给指的路。上学时,我是班长,就是付老师的小跟班。付老师常说:学生难带的根源,一是学生观有问题,要把管理者变成服务者,走进学生的内心;二是辅导员的工作观有问题,不带感情去带学生不行。学生工作一定要与时俱进,创新方法,真正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听得多了,看得多了,我也就喜欢上了这项工作。”
“记得有一次,付老师拍拍我的肩膀说:‘胖丫头,你还真适合做学生工作!’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当辅导员从此就成了我的方向。这不,我现在也成了辅导员。”范媛媛哈哈大笑。
屡创佳绩的辅导员团队
下午3点,付晓丽见完小陈的父亲回来,2017级的辅导员和3位班主任已经等在办公室了。
在郑州大学,自2013年实行班主任制度以来,班主任已成为学生成长和班级发展的重要力量。期末临近,很多大一新生会因为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而焦虑。学业支持和辅导就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焦虑的原因很简单,这些孩子从高中猛地进入大学,一下感觉好轻松,忙于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天天忙得不亦乐乎。一转眼,发现要考试了,一下子就懵了,害怕挂科。”付晓丽说。
付晓丽和班主任研讨的问题就是如何及时纠正学生的学习观。“学生工作无小事。”这是付晓丽的口头禅。
走进学生宿舍,叮嘱同学们做好消毒
2008年,付晓丽荣获首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
2009年,付晓丽被任命为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党委副书记。身份变了,不再是辅导员的她,成了辅导员的“辅导员”。
她支持孙锦锋开展“谈心午餐”活动,利用午餐时间“约饭谈心”帮助学生解决问题。2013年,孙锦锋被评为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
她鼓励曾鑫发挥写作特长,利用博文为学生答疑解惑,两年多的时间里为学生写下了30多万字的辅导博文,形成多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品牌。2016年,曾鑫获得河南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并获得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
范媛媛在公共卫生学院做兼职辅导员期间,付晓丽指导她给每位学生家长写信,与家长交流如何共同促进孩子成长。这个“百封家信”的故事,得到教育部思政司领导的批示。2013年,范媛媛获得全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第十名。
和维吾尔族学生再努热谈话
采访当天,胡波一直在忙碌,几乎没有时间接受采访。在下午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彩排的间隙,胡波才说起今年获奖的点滴。胡波说:“备赛期间,付老师亲自示范指导,特别强调比赛要源于工作,所有素材都要从工作实际中找。她经常带着我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竞赛能力。”
今年7月刚入职的辅导员刘小雪,是郑州大学第一批博士辅导员之一。刘小雪说,付老师已经为她指明了方向,要利用博士的学术优势,用专业支撑学生工作。
如今,付晓丽已经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线拼搏了十多年,她带领公共卫生学院辅导员形成了“成长档案”“微爱教育”“辅导员职业文化工作室”等十余项省级思想政治工作品牌和精品项目,培养出了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等一批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典型。
记者手记:
采访结束,已是夜色深沉。车刚启动,付晓丽想起一件事,又把车停在路边,买了几瓶84消毒液,赶往郑州大学东校区,小陈的同学都在东校区实习。夜幕下,付晓丽走进男生、女生宿舍,嘱咐同学们一定要做好消毒,保持宿舍卫生,防止交叉传染,认真准备第二天的英语四六级考试……不知不觉中,两个小时又过去了。付晓丽笑着说:“我们下班没有固定时间。”说得是那么轻松、那么自然。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付晓丽和她的团队,用爱心、责任、行动诠释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树立了新标杆。
(原载2017年12月22日《教育时报》,作者:侯军锋)
随时保持付出爱的姿态
□ 付晓丽
2005年郑州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校担任辅导员,我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十多年来,无数个跟学生在一起的日子,看到他们在挫折中走向成功,在困难中收获自信,在奉献中学会成长,在实践中历练才干,我深刻明白,思想政治工作对于青年成长的价值,恰恰就如灯塔之于远航的帆船,能够在青年一生最需要建议和帮助的关键阶段,在他们成长的路上伸出一双温暖的手,为他们指引方向,助他们一臂之力,鼓舞他们更加坚定的前行。
我想,这就是思想政治的力量。
这些年来,正是因为相信这种力量并执着于为学生的成长不断注入这种力量,我和我的团队一起在立德树人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做思想工作,我相信,爱是最好的教育,与学生在一起,有很多爱的故事。记得2014年12月11日,维吾尔族姑娘买尔哈巴端来一盆热腾腾的手抓饭,这是几个新疆学生用自己家乡带来的羊肉做的地道的新疆手抓饭。
2005级学生每年都要为付晓丽过生日
那年的10月16日晚,买尔哈巴高烧不退,送往医院后诊断为疑似白血病,随后转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治疗。知道来自于新疆的买尔哈巴家境贫困,我主动为她支付了住院费用,并在医院陪伴到深夜。在她住院期间,我还常到医院看望,陪她聊天,舒缓她的情绪。半个月后,康复出院的买尔哈巴拉着我的手说道:“老师,您像妈妈一样关心我,在郑大上学,是您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每当得到学生“爱的回应”,总是让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很值得。也正是这种“爱的互动”,让我更觉得有责任去呵护他们的成长,呵护他们的未来。来自甘肃天水的特困学生小亮,自尊心非常强,不愿接受别人的帮助,我经常为他带去给丈夫“买小了”的衣服,在食堂“买多了”的饭菜;学生小娅的父亲生病住院,我为她筹钱支付手术费用,帮助渡过难关;单亲特困学生小欣牵挂老家母亲,常常在宿舍偷抹眼泪,我了解到情况后联系学校餐厅为小欣妈妈找到一份餐厅保洁的工作;学生小梅考上研究生后因没钱缴学费而想要放弃深造,我给她转去了第一年的学费……十几年来,每当我看到这些孩子在人生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新的成就,收获一份又一份人生的精彩,我都为自己的付出感到由衷的欣慰。随时保持付出爱的姿态,我想,这是我们每一名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常态。
这种常态在我所在学院思想政治工作团队中的每一个人身上闪现。开设“谈心午餐”的知心大姐孙锦峰老师,写下30多万字博文为学生答疑解惑的曾鑫老师,“百封家信”共促青年成长的范媛媛老师……正是由于团队每个人身上所秉承的爱的坚守,才汇聚成促进青年成长的力量,汇聚成思政的力量。
在付出关爱之余,我们始终认为,帮助学生实现青春梦想是每一名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责任。于是,我们努力去做好学生青春旅途中的伯乐,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帮助他们绽放青春的光彩。近年来,我们陆续培养出了全国大学生公益创业大赛金奖、全国挑战杯铜奖和河南省金奖获得者,百万级创业基金项目主持人,大学生发明之星、最美志愿者,以及作为全球近20家杂志审稿人的优秀青年学者等一大批优秀学生。
看到学生的成长,欣慰之余,我更感受到责任的重大。新的时代,新的征程,秉承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秉承着习总书记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寄托,立德树人,我们将永远在路上。
从学生宿舍楼出来,夜已经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