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现民,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
组委会授予朱现民的颁奖词是:
银针凭妙手,白衣秉丹心。走上讲坛,你一丝不苟教勉学子,培育桃李芬芳;深入基层,你一颗仁心悬壶乡邻,践行大爱无疆。精诚仁朴,大医风范。你是仁心医者,最美教师朱现民。
“下乡成瘾”的仁心医者
坚持15年带领学生深入到15个市的40多个乡村进行义诊,开展实践性教学,使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朱现民名声在外,被人们亲切地誉为“下乡成瘾”的教授。在学生眼中,他是言传身教、一丝不苟的好老师;在村民眼中,他是进山入村的省里大专家,行医治病不要钱的当代白求恩;在同行眼中,他是医术精湛的培训专家,无私分享让更多人受益的仁心医者。
2016年11月18日,记者见到2016河南最美教师朱现民时, 他正在为一周后去云南楚雄为当地村医义务培训的事做准备。“这种公益培训我很少有落下的。把医疗知识传播给更多的人,能让更多的人受益,这多好。”朱现民说。今年59岁的他,除了“下乡成瘾”,参加公益活动也早已成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
亦师亦友,一丝不苟培育桃李芬芳
“你们的师兄张佳乐这两天肩周酸痛,谁能给他针灸一下呀?针灸哪个穴位呢?”
“养老穴。”
“养老穴在什么位置?主治什么?”
…………
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的针推实训室,记者被朱现民教授的生动授课吸引了。只见朱现民在讲授理论知识时,不时穿插真实事例,并叮嘱学生注意易忽略的细节。现身说法、真人示范、手把手教……在保证绝对安全的情况下,朱现民还让学生通过针灸、拔罐等方式,亲身实践所学知识。
“朱老师讲课像讲故事一样,能把很多方子讲得通俗易懂,很有意思。但在医理、医方、科研上他又一丝不苟,时常告诫我们马虎不得。”研究生三年级学生谢冉说,“朱老师很关心我们的成长,我们生活上有困难,他经常帮助。”
朱现民深入患者家中
谢冉来自商丘,家庭经济困难,刚上研究生时因申请的助学贷款还没下来,一时缴不上学费。朱现民得知情况后,二话不说给了她1万块钱让她先缴了学费。工作30多年来,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早已成为朱现民的习惯,他也记不清帮助过多少贫困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朱老师不仅给我们配了电脑,还鼓励我们注重科研。我一被录取,朱老师就给我布置了研究任务。”研一学生陈锦锦说,“2011年以来,朱老师先后为研究生配备了8台电脑。在他的研究生中,先后有5人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有9人主持立项学院苗圃科研课题或研究生创新基金课题……优秀的学长学姐给我树立了榜样。”
当朱现民从记者这儿得知河南省教育发展基金会给予的1万元奖励即将到账时,他当场表示,要把这笔钱交给陈锦锦保管,当作他带的7名研究生的科研经费。
“亦师亦友、和蔼可亲,朱老师很受大家喜欢。”“虽然老师年近花甲,依然和我们这些80、90后有很多的话题。”“老师幽默、心细,三言两语就能把大家逗乐”……一谈起朱现民,他带的研究生们立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来,“朱老师经常让我们去他家蹭饭吃,最忘不了的,就是他系起围裙为我们摊大饼的情形。”说到这儿,朱现民和研究生们禁不住笑了起来,记者也被他们温馨的师生情、同窗情所感染。
下乡成瘾,悬壶乡邻践行大爱无疆
1994年,鲁山县7岁的小女孩赵三阳,由于误诊造成四肢瘫软,家人带其多方投医仍不见效。朱现民到那里义诊时的十几次针灸治疗,竟让小女孩奇迹般地站了起来。
1998年,朱现民带领的义诊小分队在淅川县毛堂乡小泉沟村前后共历时一个多月,总是被乡亲们一而再、再而三地挽留。
2010年,朱现民在光山县义诊时,为当地的几十名乡村医生开展培训,使治疗慢性支气管哮喘的技术,很快在当地得到了普及应用。
…… ……
朱现民服务乡邻
朱现民向记者展示的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记录了他从1991年开始,先后15次深入贫困地区开展“三下乡”活动的情景。安阳县善应镇、淅川县毛堂乡小泉沟村、修武县高村乡季孟村、浚县白寺乡火龙岗村、西平县城关镇席照村、登封县君赵乡王庄村……15年来,朱现民带领他的学生深入到贫困山区为村民进行义务诊病,宣传卫生常识,深受当地农民欢迎,有时邻近乡村甚至县城里的人都要奔走几十公里赶来治疗。白天他和学生顶着酷暑繁忙义诊,晚上忍着蚊虫叮咬带学生总结一天的收获,让他们用“精、诚、仁、朴”的标准来传承大医的品德,培养精湛的医术。队员们充分发挥针灸治病的特长,以显著的治疗效果使病人大为信服。
“我去过鲁山”“我去过永城”……闲聊中,朱现民所带的研究生们都说起了自己下乡义诊的经历和收获。“下乡义诊不但能为村民治病,还能接触到许多平时难以碰见的疑难病例,这对提高我们的诊断治疗水平很有帮助。”研三的张佳乐本科时就跟随朱现民下乡义诊,收获颇多。不少跟随朱现民下乡义诊的学生都坚定了从事中医针灸的信念,还自发成立了针灸学习小组,利用星期天和节假日到附近社区为群众义诊,将暑期社会实践转化为经常性的医疗服务活动。
朱现民要求自己带的研究生必须要参加一次以上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他喜欢将知识在实际应用中教会学生,这也正是他坚持15年踏遍河南山山水水“下乡成瘾”的原因。
热心公益,分享医术彰显大医风范
督脉铺灸、火针焠刺、单刺一穴治疗急性痛症……在朱现民的电子邮件中,记者发现,为了更好地满足云南楚雄当地村医的需要,朱现民给活动主办方发去了18个培训选题供他们选择。
“说也奇怪,每次这种活动,主办方都能瞄上我。”朱现民幽默地说。2014年至2015年,朱现民响应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公益主题,参加“北京善医行村医培训帮扶中心”活动,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村医义务培训。两年间分别到湖北、云南等地,分5次培训各省村医800余人,并在2015年年底带领村医奔赴云南鲁甸地震灾区,为地震中受伤的灾民义诊。
说起参加公益活动,朱现民还讲起了他虚报年龄被发现的“糗事”。2011年9月,省卫生厅组织第二批援疆医疗队,要求成员必须是50岁以下。“那时我已经54岁了,根本不符合要求,所以我在申报材料上将自己填成49岁,最后还是被发现了。” 朱现民笑着对记者说,“不过最终我还是和咱省的23名医疗人员一起赴新疆哈密开展援疆服务,为少数民族同胞行医治病,协助指导哈密市人民医院申报科研项目。”
朱现民带领学生下乡义诊
一个人的医术再高,所救的人也是有限的。正是深刻明白这个道理,朱现民多次接受河南省中医管理局的委托,到全省各地培训医务人员,普及三伏天“冬病夏治”贴敷技术、督脉铺灸技术、火针应用技术、中药验方“三两三”等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为了让每个学员真正学会掌握,让更多的人普及受益,朱现民对他亲手制作的培训资料毫无保留,并特设“公开邮箱”方便基层医务人员随时下载。
“从2008年到现在,朱老师已经编著了《奇效冬病夏治》《针灸锦囊妙“技”》《常见病推拿防治图示》等中医著作。”研三学生徐晓萌说,“过段时间,朱老师的65万字著作《历代针灸歌赋诠释》也将出版,更多的人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中医治疗知识。”
虽然明年就要退休了,但对朱现民来说,好像并没有轻松多少:“退休后我可能会更多地从事一些科研、著书、社会服务工作,把中医知识传播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医的神奇和伟大。”
记者手记:
记者采访过很多位老师,很少有能像朱现民这样的,从三尺讲台到穷乡僻壤,从田间地头到学术殿堂,在教好自己的学生之余,把讲台开到了乡村,开到了公益讲堂,把仁心和医术无私传递给更多的人。
虽然和朱现民相处的时间不长,但记者却从他身上学会了乐观、细心、幽默,被他的个人魅力所感染。他的悬壶乡邻、下乡成瘾、热心公益,无不从另一个侧面展现了师德大美。
(原载2016年11月22日《教育时报》,作者:苏江召、罗子超)
三尺讲台是一生也走不完的路
□ 朱现民
1957年,我出生于新乡市,不久应全国三线战备形势需要随父亲工作调动到了鲁山县城,在这个贫困的边远山区小县度过了一多半的学生时光。“文革”刚刚结束时,我作为最后一批下乡“知青”到新乡县小冀苗庄参加劳动锻炼。正是这些经历,使我与乡村生活结下了深厚的缘分。
很快,恢复高校考试招生在中国大地掀起波澜,在众多求学的莘莘学子中,我作为第一批幸运者来到了河南中医学院。1982年,我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
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曾经一直是我的向往。大学老师所从事的不再是基础教育而是专业教育,往往决定着学生的人生、工作、奋斗与追求。
在长达35年的教师生涯中,我讲授最多的是中医临床课程“针灸学”。这门课程技巧性、实践性很强,光靠课堂讲授根本不行,还要在临床中掌握基本穴位确定和针灸操作技能,才能应用起来得心应手。让学生走出校门,面向社会,接触病人,在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无疑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因此,从1991年起,我便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下乡开展医疗科技服务的实际行动。
我们下乡所到的鲁山、淅川、西平、栾川、光山等地,都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医疗卫生条件极差。当群众得知医疗小分队下乡的消息后,纷至沓来,求医的人络绎不绝。学生们在很短时间内掌握了针刺、艾灸、火罐、穴位贴敷的操作技术。在治病过程中,学生们还接触了许多疑难病例,这对提高学生的诊断治疗水平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为了彻底改变贫困山区缺医少药的落后面貌,在进行义务治病的同时,我们还开展科技服务,重点把“扫医盲”放在首位。连续多年的下乡科技服务,让学生们认识了国情民情,也认清了自己今后奋斗的目标。
在我后来的教师生涯中,又将下乡服务活动进一步向外拓展,走出河南,面向全国。我先后去援疆、去进行村医培训帮扶、去震区为灾民义诊。
记得我从教后不久的1985年,迎来了全国第一个教师节,从那个时候起,“尊师重教”蔚然成风。我幸运地度过了32个这样的节日,也正是这32个由鲜花和掌声、关注与期待交织在一起的教师节,让更多人把热情与尊重、理解与关怀的目光投向了我们。
在全国第32个教师节来临的时候,我走上了2016河南最美教师的颁奖舞台。其实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大学教师,没有感人的事迹,没有惊人的壮举,更没有可炫耀的历史,我只是认认真真、勤勤恳恳、踏踏实实、本本分分地做了应该做的工作。
这些平凡的事,许许多多老师也都做得很好,虽说他们没有获得表彰、没有获得荣誉,但仍然孜孜以求、尽心尽力,默默地奉献在教学第一线上。
今天胸前的鲜花是对我们所从事职业的最高礼赞,同时带给我们的,还有更加严峻的考验和更高层次的挑战。荣誉已经成为过去,它给我们鞭策,也让我们沉思:应该如何淡泊名利,谦虚谨慎;如何志存高远,努力上进;如何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
虽然已临近退休,即将离开坚守多年的讲台,但我深知跨上讲台也许只用一步,但三尺讲台却是一生也走不完的路。唯有把激情与梦想奉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才无愧于教师这个光荣的称号。不忘初心,奋斗不息,我从教的初心是:
振兴教育——我耕耘不辍;
献身医学——我鞠躬尽瘁;
爱洒桃李——我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