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师德建设宣传网 “出彩河南人”最美教师

张晓晖:行走在爱心路上,我不忘初心


D55A2684.JPG

张晓晖,河南大学教师


组委会授予张晓辉的颁奖词是:


七尺硬汉,却是一副柔软心肠。带着母亲般不求回报的爱心,火车当脚,背包为翼,只为山区的贫困学子,只为那眼神中的渴望。你是爱心使者,最美教师张晓晖。



(大图)张晓辉.jpg



助学十年,他不忘初心


10年,20余名山区合作教师的陪伴,60余名捐助人、300余名志愿者先后33次踏上前往南召山区的路途,1次前往云南金平山区,3次前往兰考贫困中学。


10年,4所爱心图书室的建立,21支大学生支教团的山区坚守,500余名捐助人1400笔捐赠,5000余件衣物、7000余件文具、7000余册图书、140余万善款,资助开封、兰考、南召等地贫困生2000余人。


…………


而这一切,都与一个人——2016年9月被评为河南最美教师的张晓晖有关。


12月2日,记者来到河南大学,在两天的采访中,走进了张晓晖的助学世界。


10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见到张晓晖,已是12月2日的夜里10点,他正忙着安排参加第二天母亲助学10周年公益沙龙活动的山区老师和学生。在记者与张晓晖交谈的10多分钟里,他先后接到了3个电话,全都是关于“母亲助学金”的事情。


“2006年,我发起创办‘母亲助学金’,当时并没有想到能走这么远。”张晓晖告诉记者,“如今10年过去了,我觉得得给捐助人一个交代。这次沙龙既是对10年助学活动的回顾,也是对过去10年助学的总结。”


“母亲助学金”之所以能一直运行到现在,与当初张晓晖的承诺是分不开的。


10年来,张晓晖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即助学金的每一分钱全部转交给受资助学生。每次捐款,张晓晖都会做一份详细的捐款清单和受助人情况报告,并全部在网上公开,做到透明化。“我一般不主动动员网友捐款。网友看到了,觉得放心、可信,就加入进来。”张晓晖说。


D55A2717.JPG

马晓红代表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为张晓晖颁奖


张晓晖的这些做法,赢得了捐助人的信任和尊敬。作为“母亲助学金”的捐助人之一,张晓晖的中学老师、江苏省响水中学英语教师王东方告诉记者:“晓晖每次去山区助学支教时的路费、食宿费,以及购买文具、书本的费用全部由他自己支付,同行志愿者的路费和食宿费用也是由他承担,从来不花捐助人的一分钱。”


记者还从王东方那里了解到,随着“母亲助学金”运行规模的扩大,需要的费用也越来越多,张晓晖每年几乎都要把一半的工资投入其中,10年来合计不下20万元。


除了透明公开,张晓晖坚持的第二个原则就是要呵护每一个贫困孩子的自尊心。10年来,为了保护孩子们的隐私,不让他们受助时有压力,张晓晖一直坚持不悬挂横幅、不惊动媒体、不叨扰政府人员。他悄悄家访、默默支教,低调得就像一位来走动的亲戚。


家访.JPG

张晓晖发起的“母亲助学金”活动走进深山区


蔡杉杉,是曾经受到过资助的南召一位贫困生,如今已是河南大学的大二学生。不过,她还有另一重身份,那就是“母亲助学金”的志愿者。


“看过太多受资助者,要站在台上,面对很多人接过捐助者的资助,向他们表示感谢。说实话,对于我来说,自尊心是受不了的。” 在12月3日的沙龙上,蔡杉杉作为嘉宾进行发言,她的一番话让张晓晖几度落泪。蔡杉杉回想起了第一次见到晓晖老师时的情景,当时他对蔡杉杉并没有提出什么要求,只谈了谈学习和生活。“那时候我才知道,还能有这样的资助。大概这才是真正的公益。”蔡杉杉说。


10年前,偶然机会结缘助学


2005年,张晓晖从天津外国语大学毕业后,来到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教德语。执教的第二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张晓晖从其他同学那里了解到,班里有两个“一天只吃两顿饭,饿了就睡觉”的贫困生。


“那个时候,我的内心被深深刺痛,想着能为他们做点什么。那天,直到夜里两点多,我还难以入眠。”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张晓晖依然历历在目。


为了帮助他们,张晓晖专门在博客上写了一篇《很激动,失眠了,大家一起帮帮这些甚至用睡眠抵抗饥饿的学生》的博文,并带头捐了一个月的工资1000块钱。“8名网友看到后,捐了2500元。”张晓晖告诉记者,这3500元,他最终资助了班里的7名贫困生。


“本以为这事儿就这样过去了,但没想到仍有网友陆续将钱打过来。”于是,他便以博客为平台,建立了“母亲助学金”——母亲的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张晓晖希望,所有参与“母亲助学金”的人,都能像母亲那样不求回报地帮助别人。


为了能让“母亲助学金”顺利地运行下去,张晓晖也是一个敢于拼命的人。


最艰难的时候是张晓晖委培读研期间,那时他只能领到基本工资,为了“母亲助学金”的正常运行,张晓晖不得不出去打工挣钱。


“那时我每周一、三、五晚上都要做两个半小时的家教,周六则从早上8:30一直讲到晚上9:00,业余时间还会给企业做翻译。有时候,晚上回到家已经十一二点了。”张晓晖告诉记者,那个时候只要一想到贫困孩子纯真渴望的目光,第二天就会浑身充满力量。


十年奔走,本就不求回报;一面锦旗,更为这份爱心增加能量.JPG

十年奔走,本就不求回报;一面锦旗,更为这份爱心增加能量


王东方是为数不多的经历“母亲助学金”从小到大的捐助人。


“我是2007年寒假的时候接触到‘母亲助学金’的。刚开始的两年,我经常依靠个人的力量进行捐款,每次一有资助活动我都会50元、100元或200元地捐。”后来,她经常利用微信群、朋友圈等网络平台影响身边的人。逐渐地,同事、朋友、同学、毕业的学生……不断加入资助的队伍。到现在,她身边差不多有100人经常性地参与资助。


曾受到资助、河南工业大学的大二学生王超,2016年暑期跟随张晓晖一起到山区进行了家访。虽然他的家在南召山区,但之前并没有走过那么多的山路。“途中,荒无人烟的丛林,陡峭险峻的悬崖,如果没有亲身经历,真的不知道张老师是在冒着生命危险进行家访。”


“记得自己活得好的时候,做一个能帮助人的人。”这是张晓晖时常告诉同事和学生的一句话。截至目前,他教过的学生已有200多人在毕业后或捐款、或支教、或在他身边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其中30人还加入了“一对一”资助贫困生的行列。


下一个10年,对助学既有隐忧也有憧憬


2016年9月1日起,新慈善法开始实施。根据新规,“母亲助学金”不能再公开募集捐款。


其实,在采访中张晓晖也给记者透露了举办沙龙活动的一个目的,那就是新慈善法出台后,担忧“母亲助学金”会运转不下去,想借此机会把大家聚在一起见见面。


“‘母亲助学金’毕竟不属于官方组织,所以也就有可能被关停。”不过张晓晖也坦承,这只是最坏的一种打算。


师生去家访.JPG

师生去家访


除了这些客观因素,张晓晖也担心自己有一天会撑不下去:有时他也会感到疲惫,特别是自己独自承担活动运营费用偶尔会力不从心,并时常需要独自前往山区时,内心会泛起强烈的失落感和孤独感。不过张晓晖也坦言:“只要想起山区学生那渴望的眼神,便会重新燃起动力,坚持下去。”


面对最坏的结果,张晓晖也做好了规划并已经为之做出了实践——2010年起,“母亲助学金”先后组建21支暑期支教团,派出志愿者300余人,在南召县大沟村小学、上官村小学、中王庙村小学分别进行英语、美术与体育等特色课程教学;志愿团每年还开展“一份文具温暖一个山区儿童”“大山里的微梦想”“蘑菇义卖”“山区儿童城市梦之旅”“关爱失独老人”等系列活动,不仅在物质上帮助了山区的孩子和老人,也在精神上给予他们鼓舞;母亲助学金团队还结合自身特长,开办“公益德语家教”项目,张晓晖与河南大学德语系学生义务授课,募集善款近4万余元,资助了70余名贫困大学生、中学生;等等。


张晓晖告诉记者,现在,除了“母亲助学金”的捐助人积极前往山区进行资助帮扶外,“母亲助学金”的志愿者们也在开辟自我造血的途径,用自己的劳动与知识换取报酬,继续在公益之路上稳步前进。


因此,面对未来,张晓晖也充满着憧憬:“下一个10年,希望新慈善法细则出台后,能给‘草根公益’一个发展空间,让‘母亲助学金’真正运营下去;下一个10年,我们会继续走在公益的路上;下一个10年,我们也期待各位继续与我们一起,到山区去,用自己最实际的志愿服务构筑集体的温暖,守住每个人内心最纯真的善良!”张晓晖深情地说,下一个10年,希望他自己能和“母亲助学金”一起,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记者手记:


《人民日报》在《张晓晖:行走在爱心路上》的报道中指出:“这个社会从不缺少爱心,只是需要提供让他们放心的渠道。”


采访完“母亲助学金”,有两点留给记者的印象最深刻:一是坚持捐款透明公开,二是尊重学生自尊心。


在这个有点急功近利的社会里,一次次的骗捐、诈捐,让我们的爱心和善良一次次地被消费。因此,我们变得脆弱,变得失去信任。然而,张晓晖的行动,再一次唤醒了我们的信任,让我们再一次相信美好、相信善良。资助贫困生,绝非一人之事,张晓晖把爱心聚集一起,汇成了爱的洪流,滋润着一株株干渴的幼苗。


12月5日是国际志愿者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只想说:张晓晖老师,向您和您的志愿者团队致敬。


(原载2016年12月6日《教育时报》,作者:黄发强)



只因亲眼看到了贫困里的真实


□ 张晓晖   


其实,至今,对于获得2016河南最美教师的称号依然心有戚戚,而平素里也十分害怕舆论将我与“正能量”或“善良”联系起来,甚至近日对于获奖与颁奖感到压力与疲倦。遂暗自决定,在新的一年把更多的时间放到教学和科研等本职工作上,并将其他能够分配的精力继续投入公益,安静地做回原来的自己。


2006年,之所以会发起助学活动,并10年里近40次踏上前往河南南召、云南金平山区的旅程,是因为我亲眼看到了身边的贫困学生的生活现实,也从他们的言行里感受到了因贫困带来的自卑和惊惧给他们内心造成的疼痛,仅此而已。而我一直深信,不只是我,无论任何一个人,只要和我一样,亲眼看到贫困里的真实,便会毫不犹豫地与我一起,一次又一次踏上远去山区的征程。


10年助学与志愿服务,只家访途中随时可能摔落悬崖的危险山路,就异常辛苦,更别说其他诸多琐碎之事的阻扰。但我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并非我真的毅力过于常人,只是因为随着去山区的次数增多,我对大山里的孩子和那里的村民越来越了解。而这种理解与认知,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要走入他们当中。


还记得从一年级开始等住院的妈妈回家,在老师和邻居家有一顿没一顿、平时浑身脏兮兮的小桃。她的妈妈从县城医院到市医院再到省城医院治疗,花光了家里的全部积蓄,最后还是在她六年级时离开了人世。每次看到小桃,从不敢轻易提起母亲这一话题。否则,她一定泪如雨下。


也还记得没钱吃饭、一天只吃两顿、饿了便在宿舍睡觉的我的学生;还有在我办公室门口失声痛哭的女孩儿,她的父亲患癌需要治疗,却为了把钱省给3个子女读书,选择回家安静地等待死亡……


在做公益的途中,几个人挤在一张床上休息是常有的事.jpg

在做公益的途中,几个人挤在一张床上休息是常有的事


这样的真实的故事在我脑海里有数十个,甚至数百个,而这些故事里令人心疼的孩子们的影像始终牵引着我继续当初选择的公益之路,也牵动着我脆弱的神经。


因为母亲助学活动的公益特质,不可避免地被人关注,并得到了一些称赞。但实际上,与其像传统的赞扬说的那样,是我影响和带动了很多人参与公益,不如说,社会的集体善良,感动了我,并一直推动着我,使我不能停下脚步。


2006年12月6日,与网友一起发起助学活动,只是单纯地想要帮助自己班级的贫困学生。第一次活动募集善款后,我便打算就此结束。


本以为一切很快归于平静,可以继续日常教学工作,却没想到远在千里之外的母校江苏响水中学与天津外国语大学的师生知道后,积极要求参与其中,一起帮助贫困儿童。而网友们也络绎不绝地汇来捐款,身边河南大学的同事和学生更是纷纷拿来衣物和文具,希望能够一起帮助需要帮助的贫困学生和特殊人群。


这时,我才发现,这份包含社会整体良心的公益,一旦开启,再也不受我的控制,也再无法停止。我在大家的集体善良构造的爱的汪洋里,被他们感动着,也被他们的善良裹挟着,一次又一次离开城市,前往山区,把大家的爱心传递给更多需要温暖的孩子、老人和在无助中感到困惑的弱势群体。


若说实话,有时,也会感到疲惫,更时常受到委屈。但每当此时,助学活动的资助人、山区老师、受助学生,包括村里的村民,都会给我各种关怀和温暖,让我重新燃起前往山区志愿服务的动力。而我眼里看到的越来越多的贫困里的真实,让我停不下脚步,让我无法不继续帮助那些眼中带泪、却乖巧地微笑着安慰我不要因为他们的痛苦而难过的孩子们…… 

 

1206教XW04.jpg



扫一扫分享本页

责任编辑:庞珂 二审:侯军锋 三审:刘肖

返回
首页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