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师德建设宣传网 “出彩河南人”最美教师

孙克会:用残缺身躯追求完美教育人生

D55A2890.JPG

孙克会,洛阳市汝阳县王坪乡孤石小学教师


组委会授予孙克会的颁奖词是:


命运造成缺憾,你用不屈笑迎挑战。孤拐撑起人生,你用信念为山村教育画圆。四十年的坚守,你继承了山的刚毅。你的身影,比那高山更巍峨。你是山之娇子,最美教师孙克会。



(大图)孙克会辅导学生绝对称得上“循循善诱”.JPG



他用坚守为山村教育画圆

一支粉笔、一副拐杖、一群孩子,伴他度过了40个春秋。其间,学校三易其址,学生换了40茬儿,拐杖换了18根,青丝变银发,少年成花甲,可他默默无闻、坚守教育的心却从未改变。在2016年河南省庆祝第32个教师节暨2016河南最美教师颁奖典礼上,汝阳县王坪乡孤石小学教师孙克会的事迹感动了现场所有师生。


2016年10月20日,记者见到孙克会时,他正忙着准备参加全县教师优质课大赛的事儿。“这次大赛是我主动报名参加的,一来督促自己不断钻研课堂教学方法,二来也是向其他参赛老师学习。”孙克会说,“整天在山里教书,不出去多看看、多学习学习,怎能跟得上教学改革的步伐啊!”


一根拐杖,丈量四十年教育人生路


王坪乡地处汝阳县深山区。孤石小学所在的孤石村,是一个四面见山、沟壑纵横的小山村,“地无三尺平,全在墙上挂,出门就见山,十沟九道河”是孤石村的真实写照。


记者驱车从县城出发,不知在盘山公路上转了多少个弯,一个小时后终于到达孤石小学。而要去孙克会老师的家,还要往前再走近3公里的山路。


孙克会13岁那年上山砍柴,不慎摔断左踝骨,由于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左腿被高位截肢,造成终身残疾。但什么都改变不了他从小立下的当老师的志向。1976年,村里小学缺教师,在他的央求下,村支书同意让他到学校试试。他一边教书一边坚持自学,这一干就是40年。其间,他获得了中师函授文凭,并于1997年通过选招考试转为公办教师。


这已是记者第二次到孤石小学采访了。2013年孙克会获评“我们身边的张丽莉”荣誉称号时,记者采访来过一次。3年了,学校变化不小。校园墙壁粉饰一新,路面重新进行了硬化,升旗台旁边的灌木花坛没了,显得旗杆愈加挺拔,飘扬的五星红旗红得鲜艳,教室不时传来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


IMG_2800.JPG

在这大山深处,孙克会一直在坚守


目前,孤石小学全校加校长一共6位教师,都在一个大办公室里办公,孙克会兼任学校教导处主任。孙克会告诉记者,在省里参加过最美教师颁奖典礼回来后,他又作为洛阳市优秀教师代表,受到洛阳市委书记李亚等领导的接见。市里最近还专门在学校大门口的路边装上了安全护栏,并对孙老师上下学必经的村口小桥进行了维修加固,陡坡也改造了,坡度变缓了。“自己做得很平常,却得到了各级领导这么多的关心和帮助。”


孙克会说自己“平常”,校长刘金平却把他当成了“明星”:“在汝阳教育系统里,没有不知道孙老师的。县教育局开展的‘三学三争’活动,其中‘一学’就是学习孙老师。这么多年来,他就像村口的那块孤石一样,有着坚韧的毅力,四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乡亲们和孩子们中间。”刘金平还粗略算了一下,40年来,家校之间两点一线,孙克会竟拄着拐杖走过了5万多公里山路,几乎相当于绕地球赤道两周。


孙克会教过的学生郭幸月,曾在作文中这样写道:“地面很硬,孙老师的拐杖每敲一下,就会发出清脆的声响。这是我们学校独一无二的声响,那是跳跃的音符,是最动听的旋律。因为,孙老师就在我们身边。”


一盏油灯,点亮山村学子求学梦


“咚,咚,咚……”第二天早上7:30,孤石小学的校园里准时出现了孙克会的身影。上午,他要上4节数学课——三年级2节、四年级2节。


记者问孙克会:“这样在讲台上站一上午,身体能吃得消?”他说:“习惯了。现在已经好多了,原来学校就我们三四个老教师,每个人需要包两个班,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美术、常识等,啥课都是包班老师一个人上;今年学校新来了两位特岗教师,分担了英语、音乐、美术等好多课程。”


大课间,记者在办公室里见到了李亚兰、杜晓玉两位特岗教师。她们两个是伊川老乡,毕业于不同的学校,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来孤石小学任教。由于离家远,平时她俩都吃住在校。闲聊中,李亚兰说:“年轻人多吃点苦是一种财富,我们要向孙老师学习。他家离学校远,腿还不方便,从教这么多年肯定遇到过不少困难,况且过去条件比现在艰苦多了,但他从未放弃。他在用坚守为山村教育画圆,这对我们年轻教师来说,是最需要学习的地方。”


过去,孤石小学还没通电,学校上早晚自习,照明全靠煤油灯。学生每两人一盏灯,讲桌上一盏灯。点点灯光,映照着孩子们一张张可爱的小脸。自习课上,经常会遇到学生因灯内没油耽误学习的情况,孙克会就买了一大壶煤油放在学校,哪个学生灯里没油了就给他添上。


D55A2914.JPG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刘文婷为孙克会颁奖


“灯下,我陪学生自习,为他们辅导功课。下课洗脸时,挖一下鼻孔全是煤烟灰。”回忆起过去的艰苦岁月,孙克会脸上写着的是幸福和快乐。“下晚自习后,我还要端着煤油灯到宿舍里巡寝,防止哪个捣蛋鬼捣乱,顺便给这个掖掖被子,给那个盖盖衣裳。”


如今,不仅那盏曾用过的煤油灯还被孙克会好好保存着,连那个添油用的塑料壶也一直静静地躺在孙克会办公室的一个角落里。在那里,记者还见到了他为学生烧水做饭用过的炊具。那时孤石小学附近的河上还没有架桥,夏天连降大雨,河水暴涨,离家远的学生不能回家吃饭,孙克会就自己做饭给学生吃,直到洪水消退。离家近的,孙克会每次都拄着拐杖亲自护送学生过河,好多次他都不慎滑入冰凉的河水中。至今,那些被他护送过的学生回想起当时的情景,还非常感动,说他们一辈子都忘不了孙老师对他们的关怀。


就这样,孙克会用自己残疾的身躯超额完成了正常人的工作。在教学中,备、讲、批、辅、考,每一个环节他都做得井井有条。在生活中,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还经常资助那些生活上比较困难的学生。他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有家爱心企业专门为他送去了1.6万元的捐款。可他却把这笔捐款原封未动捐给了学校,让学校修缮校舍和购置教学器材。


一摞日记,书写坚守山村教育情


《听名师讲课》读后真有“胜读十年书”的感觉。我要向于永正老师学习亲和力,向贾志敏老师学习机智幽默,向窦桂梅老师学习语言美。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从现在开始,扎实学习,大胆实践,深入思考,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009年5月24日


教师,贵在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和志趣,贵在有自己的教育探索和反思,贵在把教师职业不当成谋生的手段而当成崇高的事业。

——2014年4月8日


在孙克会办公桌的一角上,记者注意到有一摞类似学生作业的本子,便随手翻了一下,没想到里面记的全是日记。孙克会不好意思地说:“只是喜欢没事儿时瞎写,让你见笑了!”


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孙克会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几十年来,他写的日记足有一二十本。他说,这些都是他从事山村教育教学工作的宝贵财富。日记里,或谈学习的收获,或写教学的感受,或记一些有趣的琐事,有时甚至是和同事的一次聊天、与学生的一次谈话,他也会写下来。


正如校长刘金平所说,孙老师对待学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JPG

正如校长刘金平所说,孙老师对待学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当然,日记中也写有生活的烦恼。记者印象最深的是他写的1998年夏天麦收时节发生的一件事。那年,孙克会的妻子把地里的麦子收割完后,等着他帮忙把麦子运回家打一打。可当时正值毕业班学生升初中复习备考的关键时期,孙克会忙着在学校辅导学生,没顾上。又赶上一连好几天的大雨,家里的麦子被雨淋得发霉生了芽,妻子“气得两天都没吃饭”,可他辅导的学生那年全部顺利升入初中,且成绩在全乡名列第一。


中午放学后,记者随孙克会一道回家。吃饭闲聊中,提到孙老师日记里写的麦子发芽的往事,他的妻子还略带责怪:“可不是,这样的事儿多了,可又有啥办法!”


不过,提到孙克会获得的2016河南最美教师、全国模范教师等诸多荣誉,一家人还是很自豪的。“今年教师节晚上,我们一家五六口围坐在电视机前,收看了河南最美教师的颁奖典礼。”孙克会的儿子孙涛说,“我当时很激动,很为父亲感到骄傲,同时也觉得父亲这40年来非常不容易……”


在孙克会卧室书桌上2016河南最美教师奖杯旁边的袋子里,装着一沓照片,有黑白的,有彩色的,都是他和教过的学生的毕业合影。“这是我一生的财富啊!”孙克会一边和记者一起翻看这些老照片,一边感慨。记者不禁又想起了他在日记中写的那段富有哲理的文字——


因为经历磨难,我热爱着生活;因为热爱生活,我选择了教育;因为选择教育,我懂得了真诚;因为懂得真诚,我享受着快乐。


IMG_2038.JPG


孙克会每天早上,依依不舍地和外孙女说“再见”,去往学校


记者手记:


先后两次赴汝阳采访,又在郑州相遇了两次,电话的沟通更是记不清有多少回了,但记者与孙老师的每一次相遇、每一次联系,都有不同的感受,都有新的体会。他那能发出“跳跃音符”的拐杖、“少了一条腿儿还能用”的眼镜、曾经点亮无数山村孩子梦想的老煤油灯,都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次采访中,记者又意外发现并读了孙老师的日记。日记流淌的文字中间,忧中带喜,苦中有甜,也让记者对孙老师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更多的理解。


这日记和他那拐杖、眼镜、油灯,一起构成了一部作品,那就是孙老师的精神自传!


(原载2016年11月11日《教育时报》,作者:张利军、牛宣建)



我深深知道山区的苦


□ 孙克会   


在伏牛山南麓,峭壁林立峰峦叠嶂的山间,有一个山青水绿、风景秀丽的小村庄——汝阳县南部马兰河大峡谷上游的孤石村蒿坪组。这里地处深山,交通闭塞,经济落后,1958年我就出生在这个穷山村里。


落后封闭的自然环境,使这里的人们对教育、对文化有着一种深深的敬畏和期盼。我从小就立下了当个教书先生的志向。然而,噩梦从天而降,命运再次捉弄我。13岁那年,上山砍柴时,我不慎摔断左踝骨。由于家境贫寒,加上路途遥远,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左腿被高位截肢,造成终身残疾。


但命运改变不了我的志向。在哭闹哀求下,父母同意我继续读书,在同学的搀扶下,艰难地完成了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学业。


1976年,那是一个动荡贫穷的年代。村里小学由于条件太差,外地教师调不来,本村年轻人不愿意干,两个班级的学生无人管。在我的央求下,村支书同意让我到学校试试。从此,一支粉笔、一副拐杖、一群孩子,伴我度过了40个春秋。其间学校三易其址,学生换了40茬儿,拐杖换了18根,轮椅坏了3个,青丝变银发,少年成花甲,可我默默无闻、坚守教育的决心从未改变。


之所以能坚守三尺讲台40年,主要是因为我深深地知道山区的苦。要想摆脱这种贫困的状态,只有用知识才可以去改变,才能让我们的后代走出大山,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校门上的铁栏杆生锈断开了,孙克会找来工具修好.JPG

校门上的铁栏杆生锈断开了,孙克会找来工具修好


我们全村有1000多口人, 其中700多是我的学生,先后走出50多名大学生和4名研究生。他们现在遍布全国各行各业,有的还走上了领导岗位。2016年又有一个孩子考上北京一所军官院校。


每当回想起一幕幕教学片断,捧着一封封学生的来信,满足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这是对我孤拐人生最好的报答。


我们学校现有103名学生,分6个年级,按师生比例,只能分配3名老师,一个人需要包两个班。2000年以来,我不仅包班四、五年级,还担任着学校的教导主任,连轴转成了家常便饭。独脚站立,使我的右腿长期处于浮肿状态;连年的高负荷工作,使我身患高血压、胃炎等多种疾病。但凭着对教育的痴情,凭着对孩子们的挚爱,我咬牙坚持,默默守候,从未耽误过学生一节课。


孩子们病了,我出钱买药,烧水熬药,送到孩子的面前;以前没电,我自购煤油分发给学生,一盏盏煤油灯在深山的教室里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孩子们思想波动,成绩下滑,拐杖伴我跋山涉水,逐一家访,使他们迷途知返;家庭困难、因交不起学杂费而辍学,我自掏腰包,一个个给垫上……在我的记忆里,共为13名孩子承担了学杂费,有3个还供到了高中毕业。


2016年暑假后,在乡中心校的支持下,我发起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建立了留守儿童和贫困孩子档案。我多方联络媒体及家乡的成功人士,如今已有3家爱心企业及政府机关到学校进行捐助,使这些孩子在校的食宿、文具、冬季棉被等都有了切实的保障。


几十年的坚守,数十载的耕耘,我先后得到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认可与鼓励。特别是今年我很荣幸被评为2016河南最美教师,省市县等各级领导都给予了我巨大的关怀和帮助。


像我这样一个普通山村教师,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是做了一个教师应该做的平常事,便得到了许多人的热情关怀,让我备受感动。在掌声和鲜花面前,我将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良好的职业操守。我深深地明白,我的价值在课堂,教学是我的精神支柱,学生是我精力充沛的动力源泉,孩子们的爱戴是我坚守大山的信念。我将继续用意志激励学生,用爱心温暖学生,用残缺的身躯去塑造健全的心灵,用坚守去追求完美的教育人生。


1111教XW04.jpg






扫一扫分享本页

责任编辑:庞珂 二审:侯军锋 三审:刘肖

返回
首页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