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师德建设宣传网 “出彩河南人”最美教师

茹振钢:我这一生只对小麦痴情


IMG_8205.jpg

茹振钢,河南科技学院教授



组委会授予茹振钢的颁奖词是——



民以食为天,你让连年丰收不再是奢望。国以粮为安,你让河南真正成为天下粮仓。为了抓牢世界的小麦话语权,你勇于担当。你是中原粮神,最美教师茹振钢。



茹振钢在田间地头给博士们讲授小麦育种知识.jpg



首席小麦育种专家的痴情人生


远看旺,近看壮!今年的麦子长得真好啊!”2015年11月13日,在修武县郇封镇五里长屯的麦田里,当记者见到正在查看麦苗长势的首届河南最美教师、河南科技学院小麦中心的育种专家茹振钢教授时,他正在和当地村民兴奋地交谈着。茹振钢微笑着,眼睛眯成了一条线,他举起手里的麦苗样本端详着,那表情就像一个历尽千辛万苦的寻宝者,在欣赏一件好不容易才弄到手的宝物。


记得第一次见到茹振钢,是在2012年农历正月十五那天,记者采访河南农业大学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郭天财教授,在麦田里偶遇了茹振钢教授。当时,郭天财极力向记者推荐茹振钢:“你们一定要采访茹教授,全国平均每4个馒头就有一个是茹教授培育的种子生产的。他被誉为首席小麦育种专家。”


麦田里村民说,茹教授给俺们带来了丰收和希望


“以前,我种的麦子每亩地只能打500多公斤,用了茹教授培育的矮抗58后,亩产能有700多公斤!现在我用茹教授的种子已经七八年了,家庭收入年年增加!”在修武县王屯乡东黄村的地头,村里的种粮大户王其才开心地向记者介绍道。


站在一旁的茹振钢此时正望着一望无际的麦田,眉头紧锁,在思索着什么。


“今天下午,我们还要多看几块麦田,多了解了解情况!”茹振钢急切地对随行的修武县农业局局长杨法谊说,“咱们再去看看最新试种的杂交小麦试验田的情况,杂交小麦的产量比矮抗58更高,更需要保证种子的安全性,还要抓紧研究。”


IMG_3504.JPG

茹振钢在查看小麦生长情况


茹振钢给人的感觉总是这样急匆匆,似乎总在赶时间,然而,只要他一走进田间地头,一见到基层的技术员或者在地里干活的农民,就像被什么吸引住了,在地里看不完,说个不停。


“茹教授来啦!”“茹老师好啊!”走过一村又一村,走过一镇又一镇,似乎修武的农民没有不认识茹振钢的。


杨法谊告诉记者:“在修武县,茹教授培育的矮抗58种植面积达到了90%,对我们修武全县粮食实现‘十连增’、小麦单产创5项全国第一,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县还想再创粮食增产新高,这可离不开茹教授的支持。”


听到杨法谊这样说,茹振钢急忙摆摆手谦虚地说:“这可不都是我的功劳,杨局长扑下身子,全身心投入到农业工作中,才是主要作用,他还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呢。”


“获得全国劳模不假,但那也是茹老师教导有方,茹老师早都评上了全国劳模,我这个当学生的也要紧跟老师步伐不能落后,也要跟老师一样扎扎实实深入基层,做出成绩才行。”杨法谊说。


原来,杨法谊早年在百泉农专上学时就是茹振钢的学生。杨法谊告诉记者,茹振钢搞农业科研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在示范田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茹教授天天穿梭在小麦田里,有时一待就是好几天。杨法谊说,不论是在上学期间,还是在工作后的岁月里,茹教授钻研科学的精神和执着刻苦干事业的劲头,都在时刻感染着他、影响着他,才使他的工作有了一定的成绩。


茹振钢教过的学生像杨法谊这样的还有很多,他们分布在全省甚至全国的农业系统中,大多数人都做出了相当不错的成绩。


课堂上茹振钢说,你们一定要当世界级的育种家


从修武赶回河南科技学院小麦中心,天已经黑了,刚一进小麦中心的大门,茹振钢就着急地询问:准备在试验田播种的种子分好了没有?试验各项工作安排好了没有?为测评小麦品质做试验蒸的馒头蒸好了没有……然后,做实验、开会讨论,整个小麦中心就像一部机器,在茹振钢的带领下,各个部件协调高效地运转着,他们似乎连吃晚饭都忘记了,一直忙到深夜。


11月14日星期六一大早,匆匆吃过早饭,8点整,记者跟随茹振钢一行赶到了小麦中心的育种基地。“在我们小麦中心是常年没有节假日的,特别是农忙季节,就像现在播种试验田,不论是专家、教授还是博士、硕士,要全员上阵。”茹振钢安排完大家的工作,拿起一个锄头便抡了起来,开始锄地,种小麦了。


茹振钢这位年近六旬的小麦专家和小麦中心的小伙子一样,在地里用力地用锄头锄着地,他的脸上逐渐挂满了汗水。整整一上午,茹振钢一直在地里播种着小麦。


说到正在研发的新品种,茹振钢教授喜笑颜开.jpg

说到正在研发的新品种,茹振钢教授喜笑颜开


中午,干了一上午农活的茹振钢稍事休息,下午2点半准时来到教学楼,开始给研究生讲课。征得茹振钢的同意,记者被破例允许当一回茹教授的学生,旁听一下午课。


“今天,我们讲小麦育种……”讲起小麦,茹振钢好像换了一个人,一改平时常常眉头紧锁的形象,他充满激情,神采飞扬,声音抑扬顿挫。从世界小麦的起源、传播、分布到各个次生种植中心,茹振钢如数家珍。


“小麦起源于中东,那里是小麦的原生基因中心,不到中东,你就不知道小麦的类型有多么多!在那里,你随便薅一把草,都可能是小麦。在那里,你会豁然开朗,小麦品种原来这么多,原来世界是这么大、这么丰富!这些都是我们育种的资源。”


地进行大面积种植了.jpg


“所以同学们,你们的眼界千万不能停留在河南或者国内这个小圈子里,一定要放眼世界,立志做一个世界级的育种家。”说到这里,茹振钢的声音变得激越起来,他的双手不由自主地伸向了空中,仰着头向远方看着,仿佛穿过教室看到了遥远的未来,“你们想一想,成为一个世界级的育种家,登上世界科学巅峰,为人类做出贡献,多好啊!如果在我们百年之后,我们培育的种子仍然在为全人类提供粮食,那是多么光荣的一件事啊!”说这些的时候,茹振钢脸上充满了庄严和神圣,此时的他仿佛已不是一个大学教授,而是一个布道者,在向他的信徒传播着他的科学信仰。


“成为一个世界级的育种家,不但要有世界的眼光,更要有创新精神,我们要敢于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就是创新。”


在家里,他和她被誉为根植中原大地的“居里夫妇”


“你看我们这里的麦田,像园艺一样精致。”11月15日,星期日,在河南科技学院小麦中心的实验大棚里,一位管理大棚的技术员向记者介绍道,“茹教授的这一创新,离不开他的贤内助呢,茹教授的爱人也是一位出色的农业专家。”正说着,茹振钢和他的爱人走进了大棚。


“这就是茹教授的夫人——新乡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所长原连庄,原所长是咱们省大宗蔬菜岗位专家和新乡市蔬菜首席专家,中原地区吃的每10棵大白菜,原连庄培育的品种就要占到5棵左右!”那位技术员介绍道。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农业科学家整天和土坷垃打交道,肯定是“土得掉渣”。


但茹振钢在生活中,却非常浪漫。他常常激情澎湃,把对学科的理解、对育种的热爱、对新品种的期盼,变成一句句诗句“倾泻”出来,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原连庄向记者展示了1984年茹振钢写给她的一首名为《致吾妻》的“情诗”——


IMG_4010.JPG

茹振钢夫妇在实验大棚里探讨


假若/在探索中/我成了病夫,我要向前爬啊,爬到尽头!假若/在前进中/我遇上黑暗,为了事业/我愿摸黑行走!我不愿做病夫,我要做强者!我要冲破黑暗,拥抱阳光雨露!


“这首诗情感充沛,表达了茹振钢追求事业的信心和决心,也暗含着向我表白心迹。”原连庄告诉记者,茹振钢对诗歌的热爱由来已久,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在不断创作诗歌,大部分写完之后就随手丢弃,但他写给自己的十几首诗都被完好地珍藏至今。


不仅如此,茹振钢还把诗歌的艺术想象用到了具体的育种工作中:“思想在想象的空间任意驰骋,让我看到了新品种的曼妙身姿,给了我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我会在具体实践中朝着这些而努力!”


有一年冬天,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傍晚,茹振钢在从学校回家的路上,在诗意的激发下,他忽然有了灵感,一项研究了8年的难题——网络代谢,竟然轻松解决了。


和“居里夫妇”一样,茹振钢与原连庄同样有个让他们引以为傲的“爱情结晶”。他们的女儿茹苏珊,是毕业于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苹果方向的生物信息专业的博士。在课堂上,茹振钢自豪地向同学们介绍女儿的研究涉及计算机育种,他希望他的每个学生都像她的女儿一样,去攀登世界科技的高峰。


我们相信,茹苏珊也将像她的父母一样,为农业科学的进步做出巨大贡献,她培育的品种也将造福更多的人。


记者手记:


茹振钢说,学生就像一个X,这个解会有无数个可能。他希望他的学生是现代的更是未来的:“要面向未来,思想不要有框框,世界上所有的知识,都是供我们来利用的,要勇于突破,在全新层面上开展发明创造,创造我们的未来。”听到这番话,在课堂上听课的我,顿时感觉热血沸腾:如果中国多一些这样的科学家,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就一定会充满希望!


采访中,茹振钢还说:“我是中牟农校毕业的,后来分到百泉农专(河南科技学院前身),工作30多年来,我最希望的是,我这一生能在我的这个领域做好一件事情,能通过我的努力,为社会做一份微薄的贡献。”每每回想起这些话,记者都会被深深感动。


(原载2015年12月8日《教育时报》,作者:刘红雨)



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 茹振钢   


古人云: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职业是“人类幸福和自我完善”结合的职业,教师的事业是用语言来播种、用粉笔来耕耘、用汗水来浇灌、用心血来滋润。我很幸运自己从事了30多年这份充满爱的职业。


1958年,我出生在沁阳市南关镇,出生后不久便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饿”是当时每个人的生存状态。那时候每个人的肚子里整天都是咕咕叫的,看见吃的恨不得抢起来。


懵懵懂懂中,我意识到了粮食对于人的重要性。在我看来,能让人吃饱饭就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更别提学习文化知识了。然而,我是个幸运儿,虽家境困难,但我有一个开明的母亲,她深知知识改变命运,再穷不能穷教育。还有我的启蒙老师肖白玉及高中班主任高树义,他们给了我莫大的鼓励与帮助,让我有了为梦想不懈努力的执着勇气。在母亲的坚持和老师们的爱护下,我接受了完整的学校教育,也为我今后的求知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粮食的奇缺,种植的艰难,总是让农村的孩子有更大的毅力背负起远大的理想。在以“投身国家建设”为思想主导的那个年代,洋溢着少年热血激情的我也在时代主旋律的感染下,梦想着为国家、为社会做些事情。


1977年的春天,恢复高考的小道消息传到了我所在的中学。1978年,我以应届毕业生身份参加了当年春季举行的高考。然而由于特殊原因,那年录取通知书下发时间很晚,且当时正值对越自卫反击战招兵之际,跃跃欲试要为国家出力的我参加了当年的冬季招兵,很快被派到内蒙古的一支部队参军。


当时去当兵就已经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哪怕牺牲了那也是光荣的!我带着这个单纯而坚定的想法在新兵营参加训练,却在翌年2月收到了来自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面对这份迟来的通知书,我激动、犹豫、不知所措。可能是我求知的态度感染了部队首长(军训期间晚上得空在路灯下看书),首长鼓励我继续学习文化知识,于是我又回到了知识的海洋,重归象牙塔。    


1981年,我被分配到百泉农专,成为黄光正教授的助手,也从真正意义上开启了我教学和小麦科研育种的征途。


我们小麦科技创新团队现已拥有36名农学、分子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甚至材料工程学等专业的中、高级职称创新人才,融多学科、多专业人才于一体,打造了一支带动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科研主力军,一届届学生在这里参加了实习工作,成为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农业和应用型人才,为服务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在政府和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小麦育种科研团队分别开展了巨型小麦新品种创建、低温敏感型小麦雄性不育杂种优势利用、高产小麦的形态结构及生理机能等多项研究。先后培育并推广了百农62、百农64、百农160和百农矮抗58等系列小麦新品种。尤其是矮抗58,截至2014年夏收累计种植2.6亿多亩,增产小麦107.1亿公斤,增产效益达200多亿元。2013年12月,矮抗58小麦新品种获得了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就是教师教学科研生涯的最好写照。作为高等院校的教师,我们要在为地方经济建设培育人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科研力度,争取研发出更好更多的科技成果,回报社会,造福百姓,为推进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更大贡献。


1208教XW04.jpg




扫一扫分享本页

责任编辑:庞珂 二审:侯军锋 三审:刘肖

返回
首页
返回
顶部